【武緣】剛剛搭紅五回陽明山中,遇到一個大陸年輕人搭訕,是美男子的類型,但眼神緩緩透露著英氣。原來他練楊家槍已經十五年,出自山東楊門,是村長的小兒子,又藉著念武術專科學校的機會,到臺灣交換一年。此次上山的目標是到華岡藝校交流武術,他看到我身旁放的劍袋,推定我也是學武的,於是不待我進一步說話,他便自報姓名和師承,聊起關於武術的零零總總。
學習武術是他們一整個村的傳統,無論這孩子未來要做甚麼,這跟我所知的臺灣學武的目的不太一樣,例如:耍帥、考體院等。
莫約三萬多人的村子,不論男女,滿了五歲半,就會開始接受訓練。半年操基本功,再接觸武術的細節。他十一歲向家裡領了盤纏,便大江南北的拜師、學習武術,也看過東北的鷹啄功,能夠輕輕鬆鬆把人擒住;也見識過70歲的老頭,其千金墜穩如泰山,起碼三個壯漢才能推動。我想,這不知身體內在的調控能力練到甚麼程度了。
對他行走江湖的關鍵事件是,得到長沙洪門的傳承並學了南派拳藝,以此考進武術專科學校,並計畫在畢業後到美國開武館,踏上他尊敬的李小龍的路。此次來到臺灣交流,拜訪了詠春和太極拳的傳人,也看了許多臺灣的武術展演,訝異表演得很美,但好像少了些甚麼,而武術的科班也沒有禪定打坐之類的課程,儘管其盛行在民間。這些都是可以討論之處。
我很好奇各地區實踐傳統武術的經驗,所以也就請教他兩個問題。一是,他們在鍛鍊基本功的時候,會不會依賴重量訓練;二是,在他談到訓練槍術的準頭時,用了一種九宮格的器具,這是怎麼製作成的,功用如何。
針對基本功,他們稱重訓叫做物理訓練,儘管也注重肌肉,但不會上健身房鍛鍊,而是依賴傳統唾手可得的天然器材,爬樹、慢跑等體操,鍛鍊各種狀態所需要的能力(※與囚徒健身的老派體操的呼籲有異曲同工之處)。至於訓練準頭的器具,是鐵製作而成,旁邊繫著鈴鐺,只要沒戳準,鈴鐺就會響起,訓練自己的老爸就會從夢中驚醒,並走過來巴自己。
隨著紅五的到站,我們的談話也進入尾聲。他不斷感慨遇到知音,但我很清楚自己的功力和對傳統武術的執著不可能超越眼前的年輕人,儘管如此,確實接觸傳統武術的人很少,能聊上幾句確實是緣分吧。
又再一次令我讚嘆和感嘆,這世界真的很大,但我接觸的實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