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被遺忘的海洋霸權-你所不知道的迦太基(上)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0-05-09 00:29:13 | 巴幣 34 | 人氣 770



   
你可知道,古代地中海曾經有「腓尼基之海」的稱譽?又有多少港口是腓尼基人興建的?希臘的大英雄海克力士,曾經與迦太基的守護神「美刻爾」視為同一尊神?一個手下敗將,為何被羅馬恐懼到冠以「宿敵」之名稱呼?原來,「迦太基」也曾算是一個帝國?



 

ISBN:9789578654433

出版社:八旗文化

叢書名:興亡的世界史



 
 
  想像一下,身處在迦太基的生活:你大概擁有著平均七十五到一百二十平方公尺的住宅,以中庭的水井為中心,圍繞興建廚房、儲藏室和幾間房間。你大概會從事當時主要職業像是石匠、陶匠、玻璃工匠或染布師傅、金屬加工師傅等工作。

城邦內除了公共澡堂之外,雖然富裕的家庭才有家庭用浴室與祭壇,但是平民住宅也有排水設備、可以做半身浴的小浴池,為了洗去染料抽出時伴隨的惡臭,聽著眼前廣袤地中海的微弱海潮之聲,以優質的葡萄酒、充滿香辛料的料理或甘甜的水果為食;為了洗去一日倦怠而踏入浴池的瞬間,想必是幸福的吧?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航海民族「迦太基」的祖先迦南人,是先從農耕社會所轉變而來的。




 
 
  從青銅器時代末期到早期鐵器時代(西元前一千二百年~前一千五零年)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完全是受難與混亂的時代。山多平原少的環境,加上以色列人、「海上民族」等族群入侵等等,造成此地的原住民迦南人被侷限在西北部細長的沿海一帶。
 
  鐵器時代可以說是腓尼斯本土的地理範圍,是橫跨今日敘利亞海、黎巴嫩、以色列一部分的帶狀空間。自北而南擁有的城邦分別是阿多拉斯(艾爾瓦德)、比布魯斯(朱拜勒)、貝留圖斯(貝魯特)、西頓(賽達)、推羅(又稱泰爾或蘇爾(Sur))。這些城邦雖然在「海上民族」入侵的必經之路上,不過這些城市卻跟巴勒斯坦的南部形成對比,考古學家找不到任何暴力破壞或滅絕的痕跡。
 
  最初「腓尼基人」並非他們對自己的稱呼。希臘語中表示腓尼斯的辭彙是「菲尼克斯」(Phoinix,複數型為Phoinikes),原本的意思可能跟腓尼基人特產的紅紫色染料有關。在阿卡德語中,「迦南」(Canaan)一詞也來自於表示該種染料顏色的「基那乎」(Kinahhu)。由於自古以來該地因為這種骨螺紫染色產業的繁華而聞名。考古學上的考證也支持這個見解。
 
  後世的希臘、羅馬史學家的敘述,這個時期的腓尼基人早已遠走出直布羅陀海峽、北非海岸等地貿易並建立殖民城市。但是考古學上卻尚未找到確實的證據,不過作者認為,這也反映希臘世界在所謂黑暗時代(西元前十二世紀~前八世紀),透過腓尼基人交流的狀況。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青銅時代的迦南人為核心,他們受到了新來的「海上民族」影響,在與以色列人的摩擦衝突中,積極航向大海,或者說不得不走向海洋之路;這群人逐漸從迦南人轉變為腓尼基人。雖然這樣的轉變與領土狹小、人口壓力不無關係,但是東方大國們的低迷,無疑也是對他們的發展釋出不少的獲利空間。
 
 
 
  腓尼基人搭乘地中海中最好的船隻,騁馳在大海上,是當時少見能夠活躍於國際貿易的商人。由於繼承了迦南時代的傳統,本身除了轉手貿易,本身也是擁有染色與紡織產業、金屬加工業與象牙精工的熟練工匠集團;除此之外,還擅砍伐與搬運木材、建築、造船等領域的專家。他們不僅能運輸物品,還會創造商品,此點便是他們隱藏的強大實力。
 
  擁有自己的國王與政治體制、崇奉固有神明的腓尼基城邦,屬於一個個獨立的城市國家,在他們漫長的歷史中,從未在政治上形成一個統一的政體。
 
  但在面對亞述、波斯等東方大國威脅的時候,並無小國遭到大國完全吸收的狀況,反而是腓尼基城邦以自身的經濟力和技術為武器,在大國的夾縫間柔軟但充滿生命力地生存下來的鮮明形象。當遭遇到甚麼狀況的時候,互相採取臨機應變的態度加以應對,偶爾也會做出讓人難以接受的見風轉舵的行為。
 
  但是反過來看,能夠不受限既有框架,由各城邦、個人的自主意識進行判斷,背後其實有著無與倫比的自信在支撐。作者推斷,腓尼基人前往各地貿易時想必體驗過各種異文化的衝突,他們從中學習到許多經驗,體會出如何以柔軟的態度處事,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術。
 
  這種柔軟卻強韌的生存方式,同為海洋貿易立國的國家,但在現代國際化社會中求生存的我們,其中有許多值得指引與借鑑的地方,很值得我們去加以學習。
 
 
  舉例來說,距今近三千年前的以色列與黎巴嫩,曾經有過一段今日難以想像的蜜月期。
 
  西元前九世紀,統治腓尼基城邦-推羅的希蘭王一世,他的國家基於經貿利益與技術互惠的關係,曾經與鄰國以色列從大衛王時代開始交好,這份友誼也延續到了他與所羅門繼位的年代。
 
  相較於其他因為使用莎草紙、羊皮紙、蠟板等非常脆弱的材料,導致文獻時常缺乏的腓尼基來說,希蘭王統治時期卻是例外,留下文獻史料。以色列一方的史料《舊約聖經》,也記載了所羅門王繼位時,希蘭王派遣使節獻上祝賀之事。
 
  由於大衛王總是在與鄰近諸國戰爭,因此他的一生未能替耶和華建立神殿,這也成為所羅門繼位後最大的願望。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需要大量優質的木材,也就是黎巴嫩杉。對此希蘭王爽快答應所羅門王,不僅提供木材,也派出工匠作為協助;作為報答,所羅門王也餽贈希蘭王大量的小麥和優質的橄欖油,等於兩國之間締結了某種形式的經濟協定。
 
  兩國動員了大量的人力,除了採伐與運送木材,從參與建設的石匠、木匠,一直到製作殿內的陳設品、傢俱、日用品等各方面,如果沒有獲得腓尼基這一方優秀技術人才的協助,能否完成就很難想像了。根據《舊約聖經》記載,所羅門花了二十年完成的宮殿與聖殿,據說壯麗得令人瞠目結舌。
 



 
  那不勒斯(今拿坡里)、錫拉庫薩(今敘拉古)、馬西利亞(今馬賽)、拜占庭(今伊斯坦堡)……這些散布在地中海周邊的港口城市,過去全都是由迦太基人建造的殖民城邦。
 
  以往的世界史常識告訴我們:地中海被人們視為一片連通的內海,與希臘人的活動軌跡一致。
 
  然而這個想法卻有很大的缺陷,許多港口遭到遺忘。包括利克蘇斯、加地斯(腓尼斯名加地爾,今名加迪斯)、馬加拉、伊比薩、西西里島的莫提亞、馬爾他島、北非的烏蒂卡等等……這些人們不熟的地名,其實是被稱為腓尼基人的迦南人,遠航至地中海盡頭,甚至到了大西洋沿岸活動所留下的遺跡。
 
  這些港口擁有令人無法置信的古老起源傳說,當中就牽扯上了海克力士的傳說。
 
 
  像是羅馬帝國時代初期(西元一世紀中葉)的地理學者龐伯尼斯.梅拉(Pomponius Mela)就有記載道,在加利斯有推羅人建立「埃及的赫丘力士」神廟,而神廟起源可以追朔到特洛伊(荷馬描述)的時代。因為傳說中特洛伊戰爭爆發於西元前一一九零年或前一一八四年,梅拉因此主張加地斯城市誕生時期比這時更早。甚至有在其他傳說中,加地斯是在特洛伊滅亡八十年後,由腓尼基人所建造,這也受到西元一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帕特爾庫魯斯(Marcus Velleius Paterculus)所背書。
 
  問題在於伊比利半島等地中海西部,西元前八世紀之前幾乎沒有任何腓尼基城邦出現的考古證據。帕特爾庫魯斯等人的說法也遭到否定。
 
  簡而言之,就是原本希臘英雄海克力士與腓尼基城邦推羅的城市神美刻爾各不相干,而兩者被視為同一神明的背景,來自希臘化時代的歷史學家,他們為了要給加地斯的「歷史悠久程度」加分,而將當時知名的海克力士由來,與希臘英雄海克力士的西方旅行相結合。藉此虛構出來的神話+歷史改編。
 
  不過,因為加地斯有一個更加腓尼基式的名字叫加地爾(意為「被包圍的場所」),所以確實是腓尼基人的城市,因此希臘化時期加地斯的海克力士神殿,直到某個時期以前的確直屬於推羅的美刻爾神殿。
 
  順帶一提,最早公開大規模祭祀美刻爾的,就是前面所提及的希蘭王。
 
 
 
  提到推羅與迦太基的關係,依照作者的推測,應該是相當重要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難以應付的競爭對手。
 
  腓尼基人的交易方針是「重金主義」(Bullionism),其目的就是想辦法多獲得一些貴金屬。像是伊比利半島的底庇牛斯山脈,因為放牧者放火造成大量火災,燒盡森林後地表流出大量銀礦,有如熔巖一樣。但是當地人不知如何利用這種金屬,腓尼基人聽聞後,用便宜的物品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從當地人手中大量獲得銀礦,然後再運去希臘、亞洲其他種族之地,賺取大量財富。
 
  據說,當船裝載超量但仍有大量銀礦的時候,他們甚至把原本的船錨切斷,改以銀礦製作船錨。
 
 
  在伊比利半島裝載白銀後,除了補給飲用水和修整船隻外,應該是盡可能不繞道,也就是不在中途卸下白銀,盡速回到東地中海各地。這對腓尼基人來說,應該是貿易的鐵則。而迦太基,就是出現在不可能的「繞道」上。
 
  如果迦太基發展到某種程度後成為商品的集散地,並且能夠生產東方風格的手工製品,那麼以物易物的所有商品不見得要從遙遠的腓尼基本土運來,只要在途中的迦太基置辦就可。
 
  乍看之下只是方便,但是也造成一種轉變,那就是讓取得礦物的航線,從推羅等腓尼基的本土西移到了迦太基。從此發展下去,變成迦太基以自家產品以物易物,獨佔了西地中海的礦物資源,然後再輸出給東方。這造就了迦太基的崛起,也讓腓尼基本土失去出場的機會。
 
  西元前七世紀後,迦太基取代推羅成為了事實。當推羅受到亞述王以薩哈頓、亞述巴尼拔,以及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攻擊處於衰退狀態時,考古顯示的證據是在西元前六世紀左右,迦太基在巴利亞利群島的伊比薩島建立殖民地;這也意味著迦太基從腓尼基本土中獨立出來,並在西地中海建立自己為中心的貿易圈勢力。
 
  順帶一提,迦太基建立的不只是貿易殖民地,而是高度軍事化的殖民據點,嚴格來說,的確可以將迦太基控制的航線連結各處殖民地等龐大的貿易網絡,看成是一個「帝國」。相較於後來的羅馬帝國,影響力上可說是類似。
 
 
  在此必須注意的是,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的貿易體系,基本上是金屬貨幣出現以前的系統。已知最早貨幣是亞述帝國滅亡後,統治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所發明,而腓尼基人的貿易網絡早在亞述帝國的全盛時期(西元前八~七世紀)就已經抵達西地中海、大西洋沿岸。必然採取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不過受到製造貨幣的希臘世界影響,迦太基開始使用貨幣,但是以物易物的名聲卻永遠殘留著。
 
  關於腓尼基人的以物易物形式,希羅多德介紹了一個故事「沉默交易」。
 
在「海克力士之柱」,也就是直布羅陀海峽對岸,有一處利比亞(亞非利亞)人之地。迦太基人乘船抵達此地,會卸下船上的貨物排列在海灘上,然後回到船上點燃狼煙作為信號。當地原住民看到信號後前往海灘,把拿來交易的金子放在貨物旁,接著他們也退下。然後迦太基人下船到海灘上確認黃金的數量,如果覺得黃金的數量與價值相符,他們便取走黃金離去,如果覺得不足,他們就回到船上,等待原住民追加黃金。他們不斷重複這個過程,直到迦太基人滿意為止。
 
  畢竟,在與現代截然不同的古代世界,不同種族相遇的時候,加害、奪取,乃至於把對方變成奴隸的情況相當普遍。這種交易方式可以說避開彼此見面,卻又能讓雙方滿意的辦法。不過很顯然沒有其他外國商人到此的話,原住民這一方也沒有多少選擇,由迦太基單方面主導交易。
 
 
  還有值得敘述的,就是迦太基人的宗教。
 
  在政治與宗教渾然一體的時代,神廟所負擔的責任非常重要,神廟不僅是純粹祭祀神明的場所,在肩負宗教機能的同時也具備政治、經濟性機能,這是許多研究者承認的事實。在海外逐一建立交易據點的腓尼基人來說,在異國之地與未見過的人們進行交易,能夠受到神明的庇護、他人見證下表明交易正當性,還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就算是那個時代的「公開透明」了。不難想像,神廟周遭的聖域,應該就是最初進行交易的場地。
 
  在迦太基的共同墓地中發現了大量紅陶面具,每一個都有獨特表情,大小尺存不一,也開有綁繩子的孔洞,推測應該是掛於墓室的牆上,保護死者遠離惡靈的功用。
 
  同樣在共同墓地中發現葬儀用的雕像,忠實表現出迦太基人死後對神明仍虔誠不已的宗教觀。拿著小物件的左手彎曲在腹部之前,手掌張開的右手伸向前方。這種嚴肅的姿勢表現在對神的祈禱或發誓,於進獻的石碑上也常可看到這種構圖。
 
  作者推論,迦太基人給世人禁慾、篤信宗教的印象,很可能是希臘、羅馬世界以自己的謬誤、偏見扭曲傳給後代。羅馬對於迦太基的恐懼,也許不只是他們出類拔萃的經濟實力,更是對迦太基人純粹且敏銳的精神充滿忌憚。
 
  畢竟,比起實用主義至上的羅馬人,擁有訓練出來的高度技術、洞察力及以信仰強化凝聚力後表現出偏向狂熱、極端情緒的迦太基人,也許更讓羅馬人感受到實在的威脅?
 
 
 
(未完待續)



下一集:

消逝的大航海紀元:你所不知道的迦太基(下)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大漠倉鼠
我要去當維京刺客啦、JOJO!
2020-05-09 07:41:49
坪圳氏共和國人
這跟迦太基沒有關係吧XDDD
2020-05-09 07:45:00
神隱
我也想買這本,我寫介紹大概不會這樣詳細
2020-05-23 11:30:45
坪圳氏共和國人
去圖書館應該有 加油~~
2021-01-06 22:38:18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