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白龍君有些回應,讓我有感而發,寫了些東西。
白龍君的大意是:從「家計條件差的家庭之子女,往往不看重知識價值而拼不上比較前面的學校」則「對家計條件差之子女所行的教育補助,往往沒有功效」。
我也如同白龍君一樣悲觀。但理由我得從「所得低的家庭」的區分開始。
第一類,如果是傳統農、工家庭,不重視知識是可想而知,因為他們賴以維生者就不是知識,以及對「知識」的所見所聞只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像(※古中國的科舉升遷),他們就是亞里斯多德口中「不使用理性,最適合當奴隸,只須提供勞動力的階層」。
補助教育在這個階層的結果,除了補助不到外,也只是加劇他們對「知識萬能且就是為了賺錢」的幻想。如同康德的倫理學主張:「他們求取知識不是為了『求取知識本身是義務』,而是獲得慾望的滿足,無論是物質條件、身分的提昇,抑或是對知識的錯誤認知。」
第二類型,是知識份子家庭的家道中落,雖然注重知識的價值,但社經條件不適合其子女追求學業。很不要臉的,我會以自己家庭的例子:我家屬於家道中落的類型。我的父親也是讀書人,在早年有大學學歷,當過老師和公司經理,但之後在協助公司拓展新店時因操勞而中風,家計便成「普通」為「貧窮」。
在臺灣的好處就是餓不死,但社會會有種氣氛,一旦貧窮就最好別念書了,除非這孩子天縱英明(※如陳水扁等在學成績),不然最好還是等到工作穩定再謀進修。若沒有教育補助,在這種狀況下則排除了「對知識有興趣且認同,但學業成績不好」的這群體。我剛好屬於這群體。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大學前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完全不同,於是我到了大學,就從差點畢業不了的學生,成為前三名還拿獎學金,現在推甄上北市大的研究所。
我得說,沒有這政策上的補助,不會有現在的我,但我也深刻認同白龍君題的問題。我認為「在知識本身的興趣與態度,應該成為是否應當受幫助」的理由,但在政策實施上確實有劇烈的辨識困難。各種調查方法,譬如除「問卷和訪談」可以為了取得補助而說謊外,科學性上,題目設計與實際指涉的關聯裡,信度和效度也會被懷疑。
回到「教育券」。我覺得這是不錯的想法,教育券可以補助小孩就學、甚至購買學術書或參考書,或是獲取補習或進修,與宿舍居住和食堂之用。這樣的話,縱使是我依然能保障原先受教育的權利外,更避免階級僵固,不想念書的人濫竽充數,或者補助落到會讀書但經濟條件不須補助之人。
白龍君的大意是:從「家計條件差的家庭之子女,往往不看重知識價值而拼不上比較前面的學校」則「對家計條件差之子女所行的教育補助,往往沒有功效」。
其實我這樣講有點悲觀,但實際上,窮困孩童拼上高校可能還是少數,因為所得低的家庭對「知識價值」可能看的較為不重。這也可能是我反對補助教育的理由,因為這是間接幫助所得高家庭的小孩,畢竟臺灣國立學校或是名校,幾乎都是中央補助,那麼可能僵固所得階級的流動。有一個方法是發放「教育劵」並降低對學校的補助,由低所得家庭得到,並能給那些倒閉邊緣的學校一線生機,激勵他們提供更好的師資跟社會技能接軌,改善貧富不均。---白神龍二
我也如同白龍君一樣悲觀。但理由我得從「所得低的家庭」的區分開始。
第一類,如果是傳統農、工家庭,不重視知識是可想而知,因為他們賴以維生者就不是知識,以及對「知識」的所見所聞只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像(※古中國的科舉升遷),他們就是亞里斯多德口中「不使用理性,最適合當奴隸,只須提供勞動力的階層」。
補助教育在這個階層的結果,除了補助不到外,也只是加劇他們對「知識萬能且就是為了賺錢」的幻想。如同康德的倫理學主張:「他們求取知識不是為了『求取知識本身是義務』,而是獲得慾望的滿足,無論是物質條件、身分的提昇,抑或是對知識的錯誤認知。」
第二類型,是知識份子家庭的家道中落,雖然注重知識的價值,但社經條件不適合其子女追求學業。很不要臉的,我會以自己家庭的例子:我家屬於家道中落的類型。我的父親也是讀書人,在早年有大學學歷,當過老師和公司經理,但之後在協助公司拓展新店時因操勞而中風,家計便成「普通」為「貧窮」。
在臺灣的好處就是餓不死,但社會會有種氣氛,一旦貧窮就最好別念書了,除非這孩子天縱英明(※如陳水扁等在學成績),不然最好還是等到工作穩定再謀進修。若沒有教育補助,在這種狀況下則排除了「對知識有興趣且認同,但學業成績不好」的這群體。我剛好屬於這群體。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大學前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完全不同,於是我到了大學,就從差點畢業不了的學生,成為前三名還拿獎學金,現在推甄上北市大的研究所。
我得說,沒有這政策上的補助,不會有現在的我,但我也深刻認同白龍君題的問題。我認為「在知識本身的興趣與態度,應該成為是否應當受幫助」的理由,但在政策實施上確實有劇烈的辨識困難。各種調查方法,譬如除「問卷和訪談」可以為了取得補助而說謊外,科學性上,題目設計與實際指涉的關聯裡,信度和效度也會被懷疑。
回到「教育券」。我覺得這是不錯的想法,教育券可以補助小孩就學、甚至購買學術書或參考書,或是獲取補習或進修,與宿舍居住和食堂之用。這樣的話,縱使是我依然能保障原先受教育的權利外,更避免階級僵固,不想念書的人濫竽充數,或者補助落到會讀書但經濟條件不須補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