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筆為誰而執

伍德?瓦懷特 | 2024-07-07 19:01:24 | 巴幣 354 | 人氣 330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反戰小說《戰地鐘聲》原名《For whom the bell tolls》,簡體中文版一般譯為《喪鐘為誰而鳴》*1,而日文版的翻譯則是《誰がために鐘は鳴る》,和簡體中文版一樣較為接近原文。不過伍德不知怎地挺喜歡這種將受詞往前拉的語感,可能也是因為中文因文法和使用習慣比較少見這種句子、而感到新奇的關係。很想直接把標題寫成《誰がために筆を執る》,但想了想還是寫中文好一些。

  嗨各位,又是伍德。之所以昨天(週六)沒發文是因為講(美國的)課上到凌晨四點,又得趕著中午另一場外務講課,下午回到家已經累到什麼都不想想的關係。雖說照理來說應該提前寫好文章,用預約發文來刷刷存在感,但想想好友說的也不無道理:沒什麼靈感就不用硬是發文,反正發了第一時間也不見得有人來看──還是即便發了很久也沒人來看(X?)。

  話雖如此,伍德多少還是覺得若是都不發文,靈壓就要消失了。還是來個想到哪、寫到哪,跟大家隨意聊聊最近的感懷吧。

  說起來,大家會覺得伍德難相處、或至少難以親近嗎?最近剛認識的筆友對伍德如此直言。別誤會,伍德並沒有要公審他的意思,反倒覺得他說的挺有道理:每次說話、寫文章都煞有介事地東拉西扯、寫得很長一段,根本不適合在手機上閱讀;跟人對話又要求要很精確,有時給人種咄咄逼人、或非得說贏的感覺;又希望文章的回覆多少都要跟內容有關,對於天外飛來閒談的回覆多少有種不耐感*2,儘管我知道大部分也沒有惡意。

  雖然總想把對話要求精確這件事歸因於讀數學系出身上,但想必會被數學系的朋友說別賴到數學上。更何況數學證明要求簡潔,說話可不像伍德這麼囉嗦。而或許正因為太想讓大家看到自己所寫的一切,每當看到好不容易有人回覆,就希望是被好好看過而寫出的回覆;但若一點回覆都沒有,伍德也多少會有些懊惱,可說是相當矛盾。

  伍德以前寫作從來都是為了自己,及為了讓讀者開心。然而當看到的世界逐漸寬廣,發現和自己年紀相近、或甚至年紀稍小的朋友已經有書出版,多少會有些著急。有那麼些片刻,難說自己不是為了出版而執筆,想被認同、想有個成就能說嘴,甚至想因此有個身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而出版後呢?多的也是如一片歌手的「一本作家」,更甚者還和出版社有所摩擦,反而因版權將作品鎖死,連帶讓創作能量消磨殆盡。

  其實臺灣的小說也不是沒出過大紅的作者或作品。我們曾有《噩盡島》,曾有《特殊傳說》、曾有《沉月之鑰》;有現代、有西方、有東方,那近年呢?當走進書局,同樣能看見眾多近年出版的我國作品以及不少作家,但為什麼很少看到那樣的名氣呢?

  或許有人說相較那個時代,翻譯作品多太多了,也有人說是整體閱聽習慣改變,閱讀量在下降、出版社也是在縫隙中求生。我不會說錯,肯定是有一部份的因素;但反過來說,幾年前韓國作品在市面上並不多,但近年還有《我獨自升級》、《全知讀者視角》等等也能搶佔排行榜,難道我們這一輩的作者中,沒一個比得上90年代臺灣作品曾熱時的那輩作者嗎?

  有朋友跟伍德提到,總是窩在小屋,不去經營其他社群軟體,又抱怨曝光度不夠,是有些矛盾、甚至可笑的行為(朋友沒說得這麼難聽)。作者適當的自我推銷和社群連結是必要的,只是變成結黨營私、黨同伐異就大可不必了。也不知怎地,時不時就在蕉園或噗浪上看到一些網路小說家間的爭執和八卦,但伍德實在沒興趣、即便確實有不喜歡的人(體諒伍德也是人,愛四人就了不起了,真的沒辦法愛世人),也不想嚼人舌根。若經營社群媒體就會或多或少涉入這種糾紛,伍德還寧願當個大隱隱於市的不沾鍋。把內戰內耗的時間拿來充實自己、多從不同人的角度了解世界脈動。

  有陣子大家會叫伍德鴿子,這是起源於文友小說中對伍德的設定。伍德直到現在還是相當開心且感謝這樣的親暱。然而,伍德也同時很怕老是被拿這點來調侃,特別是在自己的小屋中。其實伍德老是嚷著自己溫暖、知性、目光澄澈的鄰家大哥哥人設還是其次,我最怕的是當新的文友或路過的讀者們看到時──

  「又是你們小圈圈內哽,你們幾個High就好。」

  ──因為那就是伍德看到其他小圈圈內哽時的感受,從而讓我覺得難以和對方接近。伍德向來歡迎其他人搭話,因為伍德沒什麼了不起的,或甚至該說,伍德認為作者是和讀者對等的存在。實在沒必要把自己在網站上經營地像是派閥或是高高在上的教主一般讓人忠誠或崇拜,我就是一個普通人。

  而回過頭來,如此普通的伍德或許也得重新想起筆終究是為自己和讀者的開心而執的。向來對臺輕嚴格以待的朋友給了拙作不錯的評價,著實讓我挺為驚喜,也給了我些再次聯絡看看其他出版社的勇氣和動力。真有出版機會,你伍德也才敢放膽投資找繪師設計封面、角色和插圖。

  不過其實伍德的心中多少也有種想走自己的路,好好重建整個體系的革命心態。若寫作者們繼續得過且過,那就會繼續泅泳於當今的泥淖中。其實這也不是出版界的問題而已,其他文化產業也一樣,事實上某些領域甚至衍伸出既得利益的共犯結構。而伍德和一些其他創作者聊到時,也有種吾道不孤的欣慰──欸這段是不是就是不收伍德稿件的原因啊(X)

  話說回來,就是每次都寫這麼多,才會讓大家覺得我很難搭話,又很容易靈感枯竭吧?特別是這麼篇文章,其他人都可以切兩三次發,伍德就一次把內容用完。現在小說也都是一次更5000字,才會變成雙週更吧。看來伍德現在更該學習的是如何用精簡的文字傳達自己的意思呢。

1. 《戰地鐘聲》這個中文翻譯最早似乎來自1953年的版本。當時的(繁體)中文圈翻譯在三準則信雅達上面似乎更加強調雅(特別是標題),有時甚至不管翻譯、乾脆直接自己取名字。例如英國文豪狄更斯作品《塊肉餘生錄》(原名《大衛?考柏菲》(David Copperfield,即主角名字))、《孤星淚》(即雨果作品《悲慘世界》)。即便是近年出版的新譯版本,有時也考量習慣而沒更動譯名。雖說這種作法在現代大概不見得會被接受,但伍德對這種狀況始終認為是時代的寫照,也不需要以今非古。

*2. 這真的要懷念一下叭啦叭啦,那就是很適合讓人發些神經(X)發些簡短而不正經的閒聊的地方。伍德還是覺得都貼成網誌了,還是得正式一點。

*3. 上次想當然耳是石沉大海,不過我自己投稿也有疏失是事實,這裡暫且不談。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小蛇hebi(詩音)
希望有人理我,但當真的有人理的時候,又會因為對方的留言沒有對到自己的頻率而產生失望(當初不該期望的)、焦慮(我要怎麼回覆他啊)、失落(發文得不到想要的回應,以後不發了)等情緒。←這是我的狀況
雖然我覺得我的狀況已經和創作者身分無關,單純是我不擅長交朋友的問題而已w

雖然網路世界如此寬闊,能夠輕易連結起上千上萬的人,但要深入到彼此的內心,還是和以前一樣困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以及取決於彼此有沒有緣分了。所以說到為誰執筆,終究還是只能為了自己吧。我們沒辦法控制其他人的感想,但可以自己決定要對作品付出多少心力多少愛。
寫作必得這麼孤獨不可嗎?我覺得就像冰山理論一樣,孤獨的肯定佔大多數。但我們總是不免會把目光放到海面上那一角發光發熱的冰山上頭,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爬到那上面去呢……
2024-07-08 12:47:40
伍德?瓦懷特
常常把很多想法說出來後,才發現很多人也有相同的感受。所以有的時候有煩惱就直接說出來,通常會發現不孤單XD
.
就算是日本,我也相信還有很多作者沒被看見,同樣還在水面下。但是臺灣其他的問題是就算是「冰山」上的人,也不見得就有大眾知名度,問題不知道出在產業的哪個環節。
2024-07-08 12:53:23
西海
在我個人看來,所謂“小圈圈內梗”這種文化,應該可以算是主題定位明確的圈子,走向的必然現象;尤其是究研特定領域學問的圈子。因為其相對集中的目的,以及連帶築起的高門檻,專有名詞的生產速度及圈子封閉的現象是可以預期的加劇,應該是挺正常的。
如果換個角度,將小圈圈視為一個高度純熟的同好同溫層,倒也不是那麼壞嘛(X
當然,曲高和寡這件事,站在拓展曝光度的立場來看,肯定是不樂見的。
2024-07-10 04:50:48
伍德?瓦懷特
一個專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將事情說清楚會產生很多專有名詞或行話。我認為這樣的現象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針對的是某種現象或事物,跟這裡說的內哽不太一樣。我不太喜歡的是那種好友間私下的調侃在公眾場合的延續,該面向大眾的場合中談幾個朋友間才知道的哽在我看來不太適合。
2024-07-10 15:55:15
西海
近期我才剛完成一部耗時近兩年的日誌,內容姑且算是聚焦一部作品的大綱脈絡和人物解析,可以說是極盡據透之能事的書評(但是部分文體又像二創)
寫的好不好我不敢說,發佈的當下真的就是“解脫”的感覺,是一種圓夢完成的豁達;接著沒幾天,我就在通知看到這篇日誌的標題,坦白講真的感觸良多。
巴哈創號至今也四年多,作品加減湊合。曾經我焦急的想要擴增來訪數(現在也不能說不在意)持續發佈作品,量數第一,質重第二;事後看來也有諸多不妥,陸續刪了一點東西。
精心創作的東西,希望被人品嘗、期待被人認同,那是人之常情;但我後來的理解,是過度聚焦學問以外的東西,會失去追求核心價值的純粹,失去創作的初心。
我所認知的創作者,是為了自己傾心的事物、為了凝鍊心中的感動,付出心力追求自身極意的人。
能力的高低是相對的,付出的努力是絕對的;一個作品就是踏遍天下尋不著伯樂,如果它能感動作者本身,那就是它的價值。
我現在是這麼理解的。
2024-07-10 05:17:18
伍德?瓦懷特
可以看得出你在寫作上對它的愛及用心,而且耗時兩年確實不容易。
我也很想擴增來訪數,每天還會看一下來訪數有多少,看到變多了還會開心一下XD
只不過不只文章重質,和大家的互動也是重質;若只是每天「推推」、「安安」的點頭之交好像就少了點什麼。然而不得不說,有時"紅"就只是看數量,叫座跟叫好終究是兩回事。
以前我總會說作為創作者,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精進自己,但現在我覺得精進自己只是第一步,若不對整體創作環境有所反思、呼籲和討論,處境是很難改變的。
2024-07-10 16:04:32
西海
原來是指顧慮大眾的部分阿......那是我聚焦錯誤了。
親暱同溫在我個人看來,是某種層面的舒適圈,可以起到激勵的正面作用;但是如果舒適圈的氛圍過度緊密和默契,確實容易給外人一種生人勿近的氛圍。
互動重質這點,其實應該也反映了創作者的心念:潛心創作的心血希望被好好的品鑑,比起期待回應,更希望得到的,是有深度的回應;而對於真心對待自己作品的人,也同樣要報以真心。
這樣解讀起來,其實跟社交一個概念呢XD
2024-07-11 06:21:59
伍德?瓦懷特
互動頻繁是好事,但如果連認真聊些問題或介紹作品的文章下都是好友間的嬉鬧,確實會讓其他人有些難加入。
話說回來,真心有時候真的會換絕情,所以還是要調適好自己吧。
2024-07-11 11:38:10
JOJO?
文章的標題,個人覺得創作者會為了某個核心想法,而去執筆吧。

或許讀者的各種詮釋,會影響日後對文章的評價。不過讀者們是永久存在的事實,能夠得到當代或未來讀者的欣賞,會覺得當下的辛苦筆耕,是有意義的事情。[e19]


個人小小的淺見囉。
2024-07-12 18:06:13
伍德?瓦懷特
到頭來包含寫作,做任何事就是要對得起自己吧
2024-07-12 20:14:42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