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K:「(中文)你會說中文嗎?」
我:「(中文)!! ??會!」
短短兩句應答,成為我在YB的引路燈。
Mr.K是馬來西亞華裔第二代美國人。我在YB的第一學年期間,他是《綜合科學2》(Integrated Science 2)的菜鳥老師,剛從柏克萊大學畢業,也是YB極少數充滿幹勁和熱忱的教師。
我會上他的課,有可能是學校的刻意安排,或真的只是湊巧;無論如何,在YB的三年間有幸遇到他,各方面都助益匪淺。
回到綜合科學:臺灣的高中生可能會不敢置信——都已經高中了,綜合科學卻是小學國中般的「注重手作」教學!?像是用冰棒棍和竹籤搭建半公尺長的模型橋,然後讓人站上去賭挺不挺得住;還有製作抗衝擊容器,讓裡面的雞蛋從高處落下不會摔破。
而既然牽涉到手作,科展就必不可免。
相比臺灣中小學「家長做得比學生更賣力」的科展,美國高中的科展從決定主題、實際操作到現場講解,都由學生自力自強──至少Mr.K是這樣指導的。他提供課餘時間、製作空間和材料,從旁輔助但不直接插手。
科展我和我妹組隊參加。那時剛好在讀一本關於「碎形」的書,對於書中描述「水滴在空中下墜時的真實形狀」很感興趣,遂決定嘗試拍照驗證;因為手邊沒有微距鏡頭和高價相機,思索後決定用膠帶把放大鏡貼在鏡頭前面。
這麼克難的手法兼以不夠高速的快門,想當然爾拍出的照片九成以上模糊到毫無意義;然而剩下的三四張尚且清楚的照片,做出參展作品倒也綽綽有餘了。
這次科展是YB所屬學區的十多間高中共襄盛舉,由附近的購物中心(shopping mall)提供展覽空間。當時我們家沒人持有美國駕照,所以前一晚Mr.K還特地開車載我們去購物中心放置作品。佈置完已經約莫晚上10、11點,所以他還在中心開設的美式休閒連鎖餐廳《Red Robins》(有點類似TGI Friday's,我們家有段時間叫它『大紅鳥』)自掏腰包請我們吃飯,之後再送回家。
科展當天,各校參展學生在自己作品的攤位前等候評審。評分我們作品的是一對白人男士和女士,對於我們拍出來的水滴(其實是油滴)印象深刻,也幸好我當時的超蹩腳英文解說似乎也有傳達到意思。
Mr.K說科展有分數個項目和學年,然後我們的作品有拿到參與項目的優勝!於是我和我妹各獲得一張一百美元的支票,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到手的支票──感謝Mr.K和評審!
高三(=臺灣高二)我沒有Mr.K的課,但午休會去他的教室串門。高四時Mr.K開設一堂《AP環境科學》(AP Environmental Science),我也選修了。這堂課有很多軼事能聊,不過今天就先到此告一段落,咱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