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當胡說八道,還有一些專業內容,但我不想負起查、引文獻的責任,僅當作娛樂性隨筆。
政治思想史的教職?
事情是這樣的。今天查文獻,查得我有點感慨。也不是感慨被壓榨,是查到一個做政治思想的老師,她受到聘用,在這博士流浪的時代殺出血路;她做得是沒市場的思想研究,卻甘之如飴。一份訪談錄,我看得百感交集,回想起當初信誓旦旦,也想研究哲學和思想的自己。
(※訪談錄:https://www.ntpu.edu.tw/admin/a3/people2_more.php?id=286 )
曾經,我憧憬哲學,後來不難接觸到。到了大學,在圖書館隨便找本書,或者聽課,都是容易的事情,無論西方古典(希臘)、中世紀、歐陸哲學、英美哲學,或者中哲\中思,就像是菜市場內隨處可得的,平時在網路、世間,這些神秘又B格高的事物,就現形在眼前。
容許我跳過中間的許多思索,反正,深深懷疑我在念甚麼?每個說法,無論看不懂或看不懂,看起來都很屌,而且背出幾句,瞬間B格就很高,好像自己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別人拚死拚活做實驗、算數學都是白癡一樣。
這種浮誇心很快就過去了,浮出的問題很簡單,我到底在念甚麼?
念甚麼?
「認清自己在念甚麼」。是恩師最重要的教導。
大學部,有位很照顧的老師。我剛大一入學,還生疏。畢竟,我一副問題學生的樣子(又不是應屆,年紀也很大,上課也很喜歡問問題),恐怕,老師對我沒多大好感。一直到期中考,諸多成績不錯,老師才發現我是願意在內容上下功夫的人,而不是耍嘴皮子。此後,他給予我許多關照和栽培,更多時候像是救濟兄弟一樣。
不過,恩師罵我廢的時間更多,尤其是概念的濫用,或者亂訂研究目標。詞被濫用問題不小,濫用的結果,該詞失去原本的重量,譬如「研究」。我「研究」一下,這句話很常使用,當作「我看看」的意思,但研究是一個「想問題-想途徑-蒐集資料-分析-結論與建議」的過程。回首過去,我常用「研究一下」的詞,但我並未做到這些事情。
於是,很能理解恩師罵我的心情了。當他聽見「我想研究康德」會有多吐血。因為這句話背後有多少成本我沒計算到(你要學德文嗎?學多久?你能花出多少時間和錢學?)又有多少效益(學了能換多少生涯優勢?只是學好玩嗎?你不知到家裡有多少債嗎?)
當下,我只能回答,我沒想過,或者傻笑裝傻,讓恩師替我繼續操心。
現在,我重新想:哲學很爽,但有比一個月四、五萬收入,買眼鏡娘的片片爽嗎?
沒有。
哲學,也許是一個鴉片,喚回自尊,讓我忘記聯考爛,數英差勁,但我還是好棒棒。
撇開自我厭惡。平心而論,我該認真談一下(但不查文獻),我對哲學的想法。
哲學
我很討厭一個問題,甚麼是「哲學」?因為接下來就是作文大賽。很多人就會開始提出詩意的語言描述哲學,似乎不是在定義,而是在抒發,告訴大家自己多有文學創造力,也沒有替理解哲學邁進任何一步(退步有可能)。
算了,討厭歸討厭。這只是我的立場和情緒,但不代表「詩化哲學」真有甚麼問題,或許該檢討的是我。
的確,哲學也沒有無爭議的定義,就跟「邏輯」一詞到底是指「邏輯學」還是「說話低能與否」的一種判斷原則?
我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是思想和哲學的差別。可以這樣理解:劃一個圈圈,哲學在思想的裡面。會有這樣的原因,是哲學起碼要有三個科目,倫理學、存有論、方法論,這是西方哲學的傳統[出處來源?]。從這角度講,國學當中,可能沒有「嚴格」符合西方哲學定義者,但仍不失啟發人的價值,或者自成另外一種系統。
就像,我們不會認同:因為先秦思想不是哲學,所以毫無價值。哪怕現今,不\非科學的事物也有它們的功能,科學也有科學面對的問題。
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
回到定義,我就心得提出簡單的想法。我受的訓練和體悟提醒我--任何學說的提出,都包含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
哲學也是如此。哲學不是讓人打打嘴砲、玩玩語言遊戲「我說的是真的『我說謊』」,誰比較高等的玩具。科學也一樣,哪怕神學也一樣。但說到底,既然都一樣,我又何必執著哲學?主要是,它仍留下了先賢面對問題的遺產。換句話說,哲學內含「某種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
那麼,這會是甚麼?以我對哲學的樸實且粗淺(甚至缺乏美感)定義「哲學是樸素的模型,用以描述、測量以及推論世界。」
哲學是樸素的模型,用以描述、測量以及推論世界
為什麼是「模型」?模型比較好針對問題運算各種方案,表達損益。
首先,簡單的說明「模型」。在科學哲學中,模型是簡化某種東西的代表,在思考上,它用以代替某些現象,譬如「系統(有進有出)」是模型的一種。
回到哲學。首先,哲學的歷史很早,從沒有複雜數學符號運算的時代,它就出現了。
再來,為什麼可以理解哲學是一種模型?因為使用者試圖推論一些結論,於是必須找因素,而且許多:效果和原因並非單一,而是複合、甚至多重。到最後,使用者必須不斷完善「前因」,進而必須描述整個世界。由於描述世界,不可能絲毫不被簡化(使用語言就是第一層簡化),於是哲學可以當作一種模型,描述、推論之用。
譬如希臘時代,一個婦人的自殺(果),可能來自於人際關係、家庭階層和地位(社會學紀錄與探討),個人認知失調(心理學)等。
這些變數組在一起,呈現了對世界和其包含的人事時地物的描述或因果推論,於是出現了「一組模型」。哲學可能是純文字表現,也缺乏經驗證據的累積(光紀錄就有問題),大多是思想實驗,辯論者提出可能性挑戰對方的模型,以此驗證。
而在近代,由於各種技術發展,許多單獨的面向都可以獨立探討與紀錄,因此,譬如社會學、心理學都能介入原本哲學的業務。
現代,主要以「經驗」的普遍性,挑戰對方命題的真偽,尤其實驗法或是調查研究,加上科技發達,資料紀錄和運算(包括文字、影音)已經不是難事。可惜的是,仰賴人腦和語言的哲學思辨能力也就忽略,直到爭論時某一方啞口無言,才想起有哲學思考這麼一塊東西可以借助。
因此,接觸哲學還有甚麼好處?(尤其西方古典以降的脈絡)。或許我們可以如此詮釋哲學:在紀錄資料不方便、無方便資通科技的時代,「哲學」是人們集思廣益界定、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某種過程與結果,而且蘊含某種模型。是模型,這代表,我可以如何把世界的各種可觀察到的事物,化成值,丟進其中運算以及討論,以預期或檢證結果,更完善模型本身,以及我們的世界。
不然,為什麼要討論世界如何組成?世界又有哪些力量(亞里斯多德四因說)?若用「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的角度來看,哲學很有用,只是需要萃取(不要只注意文字多美,還有語言轉化的問題)和整合(對照歷史背景看)。
小小的想法與鬼話。紀錄一下。
1. 您對哲學哪個主題感到興趣?
→政治哲學、科學哲學,下詳述。
2. 至今,哲學是否幫助您解決任何問題?
→協助我有個框架看待世界,下詳述。
政治思想史的教職?
事情是這樣的。今天查文獻,查得我有點感慨。也不是感慨被壓榨,是查到一個做政治思想的老師,她受到聘用,在這博士流浪的時代殺出血路;她做得是沒市場的思想研究,卻甘之如飴。一份訪談錄,我看得百感交集,回想起當初信誓旦旦,也想研究哲學和思想的自己。
(※訪談錄:https://www.ntpu.edu.tw/admin/a3/people2_more.php?id=286 )
曾經,我憧憬哲學,後來不難接觸到。到了大學,在圖書館隨便找本書,或者聽課,都是容易的事情,無論西方古典(希臘)、中世紀、歐陸哲學、英美哲學,或者中哲\中思,就像是菜市場內隨處可得的,平時在網路、世間,這些神秘又B格高的事物,就現形在眼前。
容許我跳過中間的許多思索,反正,深深懷疑我在念甚麼?每個說法,無論看不懂或看不懂,看起來都很屌,而且背出幾句,瞬間B格就很高,好像自己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別人拚死拚活做實驗、算數學都是白癡一樣。
這種浮誇心很快就過去了,浮出的問題很簡單,我到底在念甚麼?
念甚麼?
「認清自己在念甚麼」。是恩師最重要的教導。
大學部,有位很照顧的老師。我剛大一入學,還生疏。畢竟,我一副問題學生的樣子(又不是應屆,年紀也很大,上課也很喜歡問問題),恐怕,老師對我沒多大好感。一直到期中考,諸多成績不錯,老師才發現我是願意在內容上下功夫的人,而不是耍嘴皮子。此後,他給予我許多關照和栽培,更多時候像是救濟兄弟一樣。
不過,恩師罵我廢的時間更多,尤其是概念的濫用,或者亂訂研究目標。詞被濫用問題不小,濫用的結果,該詞失去原本的重量,譬如「研究」。我「研究」一下,這句話很常使用,當作「我看看」的意思,但研究是一個「想問題-想途徑-蒐集資料-分析-結論與建議」的過程。回首過去,我常用「研究一下」的詞,但我並未做到這些事情。
於是,很能理解恩師罵我的心情了。當他聽見「我想研究康德」會有多吐血。因為這句話背後有多少成本我沒計算到(你要學德文嗎?學多久?你能花出多少時間和錢學?)又有多少效益(學了能換多少生涯優勢?只是學好玩嗎?你不知到家裡有多少債嗎?)
當下,我只能回答,我沒想過,或者傻笑裝傻,讓恩師替我繼續操心。
現在,我重新想:哲學很爽,但有比一個月四、五萬收入,買眼鏡娘的片片爽嗎?
沒有。
哲學,也許是一個鴉片,喚回自尊,讓我忘記聯考爛,數英差勁,但我還是好棒棒。
撇開自我厭惡。平心而論,我該認真談一下(但不查文獻),我對哲學的想法。
哲學
我很討厭一個問題,甚麼是「哲學」?因為接下來就是作文大賽。很多人就會開始提出詩意的語言描述哲學,似乎不是在定義,而是在抒發,告訴大家自己多有文學創造力,也沒有替理解哲學邁進任何一步(退步有可能)。
算了,討厭歸討厭。這只是我的立場和情緒,但不代表「詩化哲學」真有甚麼問題,或許該檢討的是我。
的確,哲學也沒有無爭議的定義,就跟「邏輯」一詞到底是指「邏輯學」還是「說話低能與否」的一種判斷原則?
我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是思想和哲學的差別。可以這樣理解:劃一個圈圈,哲學在思想的裡面。會有這樣的原因,是哲學起碼要有三個科目,倫理學、存有論、方法論,這是西方哲學的傳統[出處來源?]。從這角度講,國學當中,可能沒有「嚴格」符合西方哲學定義者,但仍不失啟發人的價值,或者自成另外一種系統。
就像,我們不會認同:因為先秦思想不是哲學,所以毫無價值。哪怕現今,不\非科學的事物也有它們的功能,科學也有科學面對的問題。
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
回到定義,我就心得提出簡單的想法。我受的訓練和體悟提醒我--任何學說的提出,都包含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
哲學也是如此。哲學不是讓人打打嘴砲、玩玩語言遊戲「我說的是真的『我說謊』」,誰比較高等的玩具。科學也一樣,哪怕神學也一樣。但說到底,既然都一樣,我又何必執著哲學?主要是,它仍留下了先賢面對問題的遺產。換句話說,哲學內含「某種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
那麼,這會是甚麼?以我對哲學的樸實且粗淺(甚至缺乏美感)定義「哲學是樸素的模型,用以描述、測量以及推論世界。」
哲學是樸素的模型,用以描述、測量以及推論世界
為什麼是「模型」?模型比較好針對問題運算各種方案,表達損益。
首先,簡單的說明「模型」。在科學哲學中,模型是簡化某種東西的代表,在思考上,它用以代替某些現象,譬如「系統(有進有出)」是模型的一種。
回到哲學。首先,哲學的歷史很早,從沒有複雜數學符號運算的時代,它就出現了。
再來,為什麼可以理解哲學是一種模型?因為使用者試圖推論一些結論,於是必須找因素,而且許多:效果和原因並非單一,而是複合、甚至多重。到最後,使用者必須不斷完善「前因」,進而必須描述整個世界。由於描述世界,不可能絲毫不被簡化(使用語言就是第一層簡化),於是哲學可以當作一種模型,描述、推論之用。
譬如希臘時代,一個婦人的自殺(果),可能來自於人際關係、家庭階層和地位(社會學紀錄與探討),個人認知失調(心理學)等。
這些變數組在一起,呈現了對世界和其包含的人事時地物的描述或因果推論,於是出現了「一組模型」。哲學可能是純文字表現,也缺乏經驗證據的累積(光紀錄就有問題),大多是思想實驗,辯論者提出可能性挑戰對方的模型,以此驗證。
而在近代,由於各種技術發展,許多單獨的面向都可以獨立探討與紀錄,因此,譬如社會學、心理學都能介入原本哲學的業務。
現代,主要以「經驗」的普遍性,挑戰對方命題的真偽,尤其實驗法或是調查研究,加上科技發達,資料紀錄和運算(包括文字、影音)已經不是難事。可惜的是,仰賴人腦和語言的哲學思辨能力也就忽略,直到爭論時某一方啞口無言,才想起有哲學思考這麼一塊東西可以借助。
因此,接觸哲學還有甚麼好處?(尤其西方古典以降的脈絡)。或許我們可以如此詮釋哲學:在紀錄資料不方便、無方便資通科技的時代,「哲學」是人們集思廣益界定、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某種過程與結果,而且蘊含某種模型。是模型,這代表,我可以如何把世界的各種可觀察到的事物,化成值,丟進其中運算以及討論,以預期或檢證結果,更完善模型本身,以及我們的世界。
不然,為什麼要討論世界如何組成?世界又有哪些力量(亞里斯多德四因說)?若用「問題意識」、「因果」、「解決方案」的角度來看,哲學很有用,只是需要萃取(不要只注意文字多美,還有語言轉化的問題)和整合(對照歷史背景看)。
小小的想法與鬼話。紀錄一下。
筆者資訊 |
|
兔草民(nobuusa) 閱讀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臺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