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不知道想要甚麼」,做了半天,想要東也想要西,嘗試投入也不對,不繼續投入也不對。
要繼續寫小說嗎?又沒讀者,沒GP。
要繼續畫圖嗎?骨架還是一團糟,更別說上色。
要繼續玩遊戲嗎?還是繼續抽卡,至少這不需要任何鍛鍊,只需要錢或一根手指。
儘管如此,不少人仍懷疑,到底想要甚麼,如何才能滿足?
恐怕這很正常。因此,我們也能理解,人需要思考、需要很多時間思考,甚至不只一個人思考,需要與人討論,之後再獨思。人以思考不斷逼近(但又無法到達),「自己想要甚麼」的這件事情。
可見,思考有重要的效果,但仍有些前提,否則適得其反。譬如忙、有要務在身、難以分心之時,是無法深度思考、沉思的。倘若硬押著自己做,也是痛苦,也想不出甚麼名堂、好點子。
柏拉圖在〈申辯〉,藉著蘇格拉底的嘴,提到自身認為的「智慧」--「知道自己不知道」。故,如果清楚知道「自己不知道想要些甚麼」,則我們都在成長的軌跡上。疑問越清晰,才能越屏除損壞心智的雜質--無助的偏見和先入為主。
人不是只有單一面向,生活不是只有幾個人的小世界。
該做的,還是得繼續做。
做完了,繼續想。道可致而不可達。
筆者資訊 |
|
兔草民(nobuusa) 閱讀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臺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