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談「交往」是很奇怪的,好像暗示感情有甚麼不順。但要說的是,如果發生,至少落筆當下並非如此。
從我有意識開始,社會上瀰漫很多「單身焦慮」(另有一詞,求偶焦慮,可見此臉書討論串,https://www.facebook.com/wagaboa/posts/1742288115784565),似乎單身者就是一種罪。許多單身者,也不時表達寂寞和對交往、結婚的渴望。
好吧,借題發揮好了。抱歉,這些人就當我替死鬼:
回想一下,通常人是如何表達在乎對方就能知道。
換句話說,當你自以為要對方放下情緒,專注問題的時候,其實你並沒有解決對方的問題(儘管透露了想幫助對方的意願,但表達得很糟)。這時候,你的在場已經成為困擾對方的共犯了。
那麼,該怎麼作?
從我有意識開始,社會上瀰漫很多「單身焦慮」(另有一詞,求偶焦慮,可見此臉書討論串,https://www.facebook.com/wagaboa/posts/1742288115784565),似乎單身者就是一種罪。許多單身者,也不時表達寂寞和對交往、結婚的渴望。
好吧,借題發揮好了。抱歉,這些人就當我替死鬼:
有民眾投訴…讓正妹欲罷不能的聊天術…號稱只要學了這套說話系統,就能翻轉你的人生,宅男變男神,真有這麼神嗎?NLP課程從國外紅到臺灣,就有老師自稱告白13次0失誤,藉此開設高昂費用課程。但卻有2名學員投訴,繳了2萬元的2天課程,讓他們超失望。(民視新聞,2017,https://news.ftv.com.tw/news/detail/2017905L11M1)
我不貶低這課程本身。某些原則確實能幫助溝通,而且經過科學方法的檢驗(但科學不代表必定真理,不過這是另外一個主題,簡單的說統計上顯著還有很多種意思,而小小誤差也是科學允許的範圍)。
說到底,交往要的事情很簡單「自己在乎的人,能夠在乎自己」。
這很難嗎?很難。
回想一下,通常人是如何表達在乎對方就能知道。
關於在乎對方。如何表達在乎呢?我們往往直接了當的說「你很重要,我好在乎你」。很遺憾,人打從心底想要的是解決問題。
這個論點好像很反主流。很多時候「解決情緒」好像比「解決問題」優先?重新理解上述狀況。或許在這裏,問題≒情緒了。實際上,真的在乎一個人,得協助之面對心魔,挑戰心中的枷鎖和不堪———賦予對方勇氣,挑戰某種無形傷痛和枷鎖。也許,幫了這一把,對方才會在乎自己,但前提是「有塊心頭大石落下」。反之,自身若成為對方的心中大石,被毫不猶豫的踢開,也是意料當中。
換句話說,當你自以為要對方放下情緒,專注問題的時候,其實你並沒有解決對方的問題(儘管透露了想幫助對方的意願,但表達得很糟)。這時候,你的在場已經成為困擾對方的共犯了。
那麼,該怎麼作?
因此,結論很簡單:在意一個人,並不是告訴對方,自己多在乎對方(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很多時候有反效果),而是無痛、不嘮叨、不像老媽耳提面命的狀況下,協助對方解決問題。這才能讓對方真正感受到在乎。
你不是當事人,很難理解當事人芒刺在背的焦慮。究竟,壓著對方面對問題,是基於:
- 「優越感」、
- 「想讓對方崇拜自己」,
- 還是「真的在乎對方」?
可見,「自己在乎的人,能夠在乎自己」不是容易的事情。
這更常發生在戀愛關係上。
關於戀愛關係。
雖然很市儈,戀愛關係中,大概有兩個概念,一個是「付出」、一個是「得到」。 可能是無形的(時間),也可能是有形的(金錢),也可能是兩者混雜的(為我「心情不好」或負擔了某些「犧牲(金錢)」[無形+有形])。
因此,不只是戀人關係,人與人之間,測量他人多在乎自己,會導出第一個算式:
- 「感受到的『得到』-期待的『得到』」
當然,有人會回,有些人遲鈍,感受到的東西較低;有人有莫名或不合理的高期待,因此這算式有問題。沒錯,所以還會觀察「付出面」。第二個算式並彼此補正:
- 「觀察到的『付出』-應該的『付出』」
那,先說結論。
通常一種戀愛關係能夠成立,就是「得到面>付出面」。也因此大部分的情侶,熱戀期後,會覺得「對方是不是不夠在乎我」。有兩種可能理由,可能同時出現,或者只出現一個:
一、追求期的餘熱作用(熱戀期)
追求就像爬坡,衝上了才是真的。因此,「追求期到熱戀期」,會是雙方都覺得彼此「最在乎」自己的時候,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自然規律(儘管熱戀期有多長很難確定,統計上是交往確立後半年)。之後,為了讓自己的「付出」能夠平衡(降低成本),因此會降低付出的量,期待更高的「得到」。最後,我們可以把追求期當作一種衝刺,熱戀期是一個準備剎車的慣性作用。一個200km的車子,放開油門之後還會滑行一段時間。本來不應該繼續付出了(付出>得到),但還沒煞車,所以觀測(得到[追求期]≒得到[熱戀期])。
二、交往前後,要付出的東西不一樣。
交往前,可能要作的就是盡可能約出去、甜言蜜語、玩樂、興趣、換得認同;交往後,某種層面,情侶雙方開始共同面對一些問題,「娛樂」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投入項目(到婚姻階段,這種問題會更嚴重)。這狀況下,或許雙方的付出不變(同追求期和熱戀期),但交往後的問題本來就是比較難解決(想像成比熱高),因此,原本1付出,可以感受到1喜悅,現在也許是0.2喜悅。要換到同等1喜悅,必須多付出5倍(5:1)(到婚姻階段,可能20:1、50:1,甚至100:1) 。這也是為甚麼,一些交往(或婚姻)難以維持,因為交往前後(結婚前後)的議題不一樣,要付出的成本也不一樣,若付出>得到,則退出或收手這段戀情,或表現得冷淡或不在乎,並不奇怪。
給點建議。
常言道,相愛容易相處難,因為實際的交往,更多的是一種妥協。雙方都要面對期待的落差,大概有三種類型(其實可以更細化):
- 得到的沒有比期待的多,
- 對方的付出並沒有到達應該付出的程度,
- 自己的付出已經超越應該付出的程度。
到最後,我一直問的事情還是有「人為什麼要交往?」這問題看起來很蠢,不就是「喜歡」所以交往?可是,看了許多不歡而散或不得善終的交往案例,我不斷懷疑交往(甚至婚姻)這件事情?,F在,雖然我在交往,但除了喜歡對方外,一部分理由是「我問的問題,不實際訪查並不知道」。到現在,我得說:
- 交往一段時間,覺得對方沒像當初這麼在乎自己,這種感受幾乎會發生(期待的得到>感受到的得到),
- 承上,對方可能在乎自己,但有各種理由,導致人在感受付出的時候是遲鈍,因此,不代表對方不在乎自己(感受到的得到≠對方的付出)
- 承上,這種狀況,也可能發生在對方身上(對方期待的得到>對方感受到的得到),
- 承上,你可能也會辯駁,自己沒有變,付出的程度交往前後都一樣(對方感受到的得到≠自己的付出)
交往,不只是跟對方的妥協,更多時候是跟自己的妥協。很多時候,感覺對方變了,事實上是自己變了,要求提高了,但被戀愛沖昏頭,像溫水煮青蛙,自己沒辦法感受到自己要求的跳躍。當然,也不排除,從一開始的交往就是彼此沖昏頭,雙方根本不適合,只是寂寞又巧合的彼此能相互取暖,因此交往。
比起對方在乎不在乎自己,交往(或者說愛情)到底能給自己甚麼?這是更重要的問題。
戀愛,交往,沒有所謂成功或者不成功。說到底,就是自己如何評估損或益。
筆者資訊 |
|
兔草民(nobuusa) 閱讀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臺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