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CG帶來的閒聊。語言究竟是否必然得以暴力為後盾?↓
「力量」的界定也許是個麻煩,甚麼時候「可以說有力量」,甚麼時候「沒力量或不足」,或許可以參考政治學裡所分類的「影響力與權力」,(儘管政治學著重研究「權力」,而劃分的我不太滿意,但就那樣了)。
回到CASE。我得承認對那張CG只是望文生義(當然我不知道那張CG的故事背景),我腦袋裡面想了一個「屬於我的情境」,就是「戰爭和政治」的關係。換句話說,我把「暴力」擴張成「戰爭」、「語言」擴張成「政治」。
我對「戰爭和政治」的看法,主要被克勞薩維茲的戰爭論影響。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對於這句話,我的解讀是「戰爭的目的是政治」。儘管如此,離開誰為目的誰為手段的架構,在實際運作上,戰爭與政治誰能獨自產生力量?誰僅為輔助、誰為充分條件?卻難以從這句話推導出來。
在這議題上佐以其他文獻(《孫子兵法.作戰篇》)或現實狀況,所有暴力、語言類型的來源盡不相同。語言可以只是寫寫廢文,或是演講,或是談判,儘管如此,只討論「作用的時間點」,演講所激起的情緒或影響受眾的意識型態的改變,或者談判背後所區分的利益與損害,難道又得有暴力作為後盾嗎?換句話說,演講和談判等語言形式,可以與暴力有關,也可以無關,但有關會更好。
接下來討論「暴力」。其實缺乏對暴力的界定,也是繼續討論會模糊的地方,何況起初點只是我對一張CG圖的望文生義。從較小的暴力和較大的暴力說起,前者可能是揍人一拳,後者可能是國家規模的戰爭。那麼,只是揍人一拳似乎不需要甚麼「語言」當後盾或輔助,要揍就揍,就跟「一般狀態下的演講和談判不必要暴力當後盾」一樣。換句話說,在較小的暴力類型上,如果我們承認揍人一拳是暴力而產生力量,那麼「演講或談判取得了任何利益、煽動」似乎很難說「不是語言產生的力量」。
接下來討論較大的暴力類型,以國家暴力為例,我想這種暴力堪稱這類型的代表了,但是,這種類型的暴力可以任意產生與驅使嗎?《孫子兵法?作戰篇》「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種國家暴力類型的基礎是「經濟」,沒有這麼龐大的經濟,這種類型的暴力肯定驅動不起來吧?換句話說,是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暴力的後盾是經濟」?
現在,就發現整個討論的問題在哪了,需要先界定清楚情境,再討論裡面各概念之間的關係和落實。換句話說,若把「暴力\語言」的「語境」提升到較大規模,只憑CG的那句話很難自圓其說。
以上是對討論的回顧以及我對一些討論前提的想法,儘管如此,先繼續延續下去好了。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在最模糊的交集上既承認「語言的後盾是暴力」,也承認「暴力的後盾是經濟」。那麼,經濟的後盾為何?
當然,呼之而出的可能是「語言」,加上很多經濟利益伴隨語言而來,尤其以語言為介面的利益分配,譬如上文的談判。那麼,很多暴力利益也伴隨語言而來,〈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謀需不需要語言溝通?外交交涉也需要語言?再繼續延伸,我想沒有東西不需要暴力的同時,也沒有東西不需要語言。
也許又問,單單的語言無法構成商業利益的交換,所以語言也還是個輔助,而無法獨自產生力量。這導致我們又必須界定「語言」,最狹義的語言,就是「溝通的規則」,最廣義的語言,包含「互動過程」。在前者的狀況下,我們根據彼此都懂的語言(英文、中文),交換訊息,達成彼此的目的;在後者的情況下,只要看起來有交換訊息,無論是系統化的語言或僅是一些符號,甚至沒有溝通,只是互動(不由分說便是戰),似乎也是符合「語言」含意。
那麼,先暫結我越來混亂的「語言與暴力」的想法。
一、語言、暴力(或是變態君提的實力)、經濟,在不同情況下,都可以為主或為輔。無論如何,都可以找到它們可以獨立發揮作用的地方,也都可以找到它們必須相互依存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端看情況和目的。
二、溝通彼此所談論的CASE。夏亞君可能腦袋裡面有一個關於「語言是暴力」的基模,尤其跟這款遊戲有關,這是我需要的資訊。換句話說,可能你的這方面想法主要來自該遊戲的情境,而我不熟,所以「語言無法獨立發揮作用」你跟我有不同想法。
「力量」的界定也許是個麻煩,甚麼時候「可以說有力量」,甚麼時候「沒力量或不足」,或許可以參考政治學裡所分類的「影響力與權力」,(儘管政治學著重研究「權力」,而劃分的我不太滿意,但就那樣了)。
回到CASE。我得承認對那張CG只是望文生義(當然我不知道那張CG的故事背景),我腦袋裡面想了一個「屬於我的情境」,就是「戰爭和政治」的關係。換句話說,我把「暴力」擴張成「戰爭」、「語言」擴張成「政治」。
我對「戰爭和政治」的看法,主要被克勞薩維茲的戰爭論影響。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對於這句話,我的解讀是「戰爭的目的是政治」。儘管如此,離開誰為目的誰為手段的架構,在實際運作上,戰爭與政治誰能獨自產生力量?誰僅為輔助、誰為充分條件?卻難以從這句話推導出來。
在這議題上佐以其他文獻(《孫子兵法.作戰篇》)或現實狀況,所有暴力、語言類型的來源盡不相同。語言可以只是寫寫廢文,或是演講,或是談判,儘管如此,只討論「作用的時間點」,演講所激起的情緒或影響受眾的意識型態的改變,或者談判背後所區分的利益與損害,難道又得有暴力作為後盾嗎?換句話說,演講和談判等語言形式,可以與暴力有關,也可以無關,但有關會更好。
接下來討論「暴力」。其實缺乏對暴力的界定,也是繼續討論會模糊的地方,何況起初點只是我對一張CG圖的望文生義。從較小的暴力和較大的暴力說起,前者可能是揍人一拳,後者可能是國家規模的戰爭。那麼,只是揍人一拳似乎不需要甚麼「語言」當後盾或輔助,要揍就揍,就跟「一般狀態下的演講和談判不必要暴力當後盾」一樣。換句話說,在較小的暴力類型上,如果我們承認揍人一拳是暴力而產生力量,那麼「演講或談判取得了任何利益、煽動」似乎很難說「不是語言產生的力量」。
接下來討論較大的暴力類型,以國家暴力為例,我想這種暴力堪稱這類型的代表了,但是,這種類型的暴力可以任意產生與驅使嗎?《孫子兵法?作戰篇》「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種國家暴力類型的基礎是「經濟」,沒有這麼龐大的經濟,這種類型的暴力肯定驅動不起來吧?換句話說,是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暴力的後盾是經濟」?
現在,就發現整個討論的問題在哪了,需要先界定清楚情境,再討論裡面各概念之間的關係和落實。換句話說,若把「暴力\語言」的「語境」提升到較大規模,只憑CG的那句話很難自圓其說。
以上是對討論的回顧以及我對一些討論前提的想法,儘管如此,先繼續延續下去好了。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在最模糊的交集上既承認「語言的後盾是暴力」,也承認「暴力的後盾是經濟」。那麼,經濟的後盾為何?
當然,呼之而出的可能是「語言」,加上很多經濟利益伴隨語言而來,尤其以語言為介面的利益分配,譬如上文的談判。那麼,很多暴力利益也伴隨語言而來,〈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謀需不需要語言溝通?外交交涉也需要語言?再繼續延伸,我想沒有東西不需要暴力的同時,也沒有東西不需要語言。
也許又問,單單的語言無法構成商業利益的交換,所以語言也還是個輔助,而無法獨自產生力量。這導致我們又必須界定「語言」,最狹義的語言,就是「溝通的規則」,最廣義的語言,包含「互動過程」。在前者的狀況下,我們根據彼此都懂的語言(英文、中文),交換訊息,達成彼此的目的;在後者的情況下,只要看起來有交換訊息,無論是系統化的語言或僅是一些符號,甚至沒有溝通,只是互動(不由分說便是戰),似乎也是符合「語言」含意。
那麼,先暫結我越來混亂的「語言與暴力」的想法。
一、語言、暴力(或是變態君提的實力)、經濟,在不同情況下,都可以為主或為輔。無論如何,都可以找到它們可以獨立發揮作用的地方,也都可以找到它們必須相互依存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端看情況和目的。
二、溝通彼此所談論的CASE。夏亞君可能腦袋裡面有一個關於「語言是暴力」的基模,尤其跟這款遊戲有關,這是我需要的資訊。換句話說,可能你的這方面想法主要來自該遊戲的情境,而我不熟,所以「語言無法獨立發揮作用」你跟我有不同想法。
《大學》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
文字的寒雨、情感的磅礡——我們評文;
文字的跳躍、情感的極致——我們看文。
文字的跳躍、情感的極致——我們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