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了畢業生問卷,上頭有個題目「最希望學校開設的課程或活動」。我毫不猶豫地選了「生涯規劃輔導」。從我生命而言,從不缺乏「填鴨要做些甚麼」的經歷,但卻缺乏「為什麼要做這些,還有其他甚麼要做」的思考。
我認為人只要活著,就無法停止思考「為什麼要活著」,縱使一時間轉移注意力,等你閒下來,或者失敗、挫折到一定的程度,這問題還是會浮現上來,時時刻刻逼你回答。若是回答得不好,無論社會不會鄙視你,自己的內心總會又股疙瘩。
如何解決這問題呢?我先講結論,下段內容皆會扣回這三點。
一、我們需要知識性的學術教育,傳承知識內容,但我們搞混「填鴨\啟發」皆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知識傳承與辨析出現很大問題。換句話說,學院最大的功能,被盲信「啟發」的觀念癱瘓。
二、我們需要解決人的從生到死的生涯問題,但某種東西就告訴我們「追求功名利祿」,不認同這答案還想找尋其他可能的人會被視為失敗品,該被譴責,被視為不正常,而且還教育其他社會群體一起嘲笑你,認為這才是正常。換句話說,只有兩條路,接受答案,或者接受歧視。
三、我們需要解決人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爬起來,在順境中不鬆懈的能力,但某種東西告訴我們「自己解決,爬不起來就請你被淘汰」。換句話說,最需要會的東西,沒地方會教,得自覺。
*-*-*
我們總喜歡推給外在機構,尤其是教育。
想起來小時候,具體來說是國小,一直聽到「關於教育,應該啟發而非填鴨,填鴨式落後」,一開始我毫不懷疑,直到我開始思考一件事情,甚麼是「教育」。
至少現在的結論,教育包括「課堂上的人文社會自然學科」等知識訓練,也包括「生涯規劃和生命態度的面對」。說真的,我不覺得「知識」沒有填鴨,甚至能完全去除填鴨的成分,尤其「沒有歐基里得基本公理,我們毫無可能解幾何題目」,因為任何命題思索其前提,總會有一個單獨存在的「第一前提」,這種前提不可能不是填鴨的。再來如語言。沒有基本的共通的語言原則,人類的話語無法相互溝通,這種共通的語言原則並非「全部」獨立存在世界裡,而有「部分」是被人類社群認證和規定。換句話說,教育既有填鴨和啟發的成分,如果不辨識清楚,一味認為「所有教育的成分,要嘛『啟發』,要嘛『填鴨』」,扭曲該填鴨的地方妄想有啟發,簡直兩腳書櫥。
教育既然起碼分成兩種範疇,就得針對不同的範疇調整教育思維。相較知識性「學術教育」,「生涯規劃」卻非常需要啟發,因為每個人怎麼活,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同時,又需要尋找一個目標。每個人都需要行動,行動背後不可能沒有思維,思維包括「如何抓住信念」、「如何證成信念」、「評估行動和信念之間的損益」。
*-*-*
以上是教育給我們的,和它們的客觀分野。但作為被教育者,又需要些甚麼?以我來說,我需要「活的理由是甚麼」。
「活的理由是甚麼」最適合由「生涯規劃」回答,但這是整個教育最缺乏的,主因就是「這是最需要『啟發』的,但大多數人選擇『填鴨』」回答這問題,無論是由他人的填鴨或自我填鴨。
至於會形成這種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太多人具備能『啟發』生涯規劃的能力」,頂多請一些赫赫有名、成功的人士「灌輸」,灌輸他們是成功的,灌輸他們的成功就是你該成功的模樣,但事實上他們的成功關你生命屁事。
「沒太多人具備能『啟發』生涯規劃的能力」是值得體諒的。許多前輩,他們也不見得是謹慎且全面的思考後活到今日,他們甚至無法回答「人為什麼要活著」,跟我們年輕人一樣「不知道該相信甚麼,摸著石頭過河至今」。這完全是可以諒解的,他們當初生長在物質條件更差,資訊和觀念更封閉的環境,面臨穿不暖與可能餓死的情境,以「庶富教」而言,努力完成第一階段的生存問題已經耗盡精神,哪有時間和資源思考「為什麼我要活著」?
儘管如此,目前在「生涯規劃」上大部分人信以為真的答案也不見得令人滿意。為何要活著,怎麼活著,所有人都不會反對「有錢、地位及名聲高人一等」,因為任何時空,缺乏資源都令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危機。儘管如此,活著若只追求最高物質,是否今天意識到「終其一生我無法富有,就應該重新投胎,看能不能讓自己生在更好的家庭」?
*-*-*
上述的這種「生涯」觀念,很顯然提供了一種「灌輸」,灌輸所有人向功名利祿看,麻痺所有其他感覺,包括「不接受這種灌輸或質疑這種灌輸或無法貫徹這種灌輸的失落感」。
這種「生涯」觀念,更「灌輸」一種「不服從的人是不正常」的觀念。部份這類人會想死,但社會又頒布第二種生涯觀念,認為「不該尋死」。你可以放棄求生意志,但你不能公眾尋死給大家看,因為大家認為「死,尤其自殺是不好的」,儘管很多人活得生不如死,也不知道從哪裡建構這觀念,他們還是得找一堆理由讓自己活下去。勉強找尋這種觀念的基礎,可能只因為一個先天的律令存在→你還不準死,無論理由是宗教性的(上帝說OO),或倫理性的(你父母或社會養你,死了就辜負他們的投資)。
換句話說,這可以歸納的說。有些人感覺活著就是是一種痛苦,某種東西(有人叫它教育體制、社會…隨便,反正怎麼叫都行)卻告訴你不該覺得痛苦,覺得痛苦是可恥的,又沒意願協助你真的解決這種痛苦,更教育其他群眾嘲笑「你怎麼可以有痛苦的想法,你很可笑,所以你要被特別對待,避免你精神『不正常』(受到教化失敗),傷害到其他『正常人』(不須馴化或馴化成功)」。儘管如此,更多人覺得,這不是教育該解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不想活了,覺得痛苦,這不是教育,不是社會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你自己不振作,也沒人幫得了你(※這邏輯也很有問題,不只生涯規劃,一般讀書識字也是「你不想振作沒人幫得了你」,但義務教育不也「半強迫」人接受「幫助」?),但是,綜觀教育目標,這不就是「生涯規劃輔導」該解決的問題嗎?
*-*-*
綜上所述,現今教育是令人感嘆的。
一、我們需要知識性的學術教育,傳承知識內容,但我們搞混「填鴨\啟發」皆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知識傳承與辨析出現很大問題。換句話說,學院最大的功能,被盲信「啟發」的觀念癱瘓。
二、我們需要解決人的從生到死的生涯問題,但某種東西就告訴我們「追求功名利祿」,不認同這答案還想找尋其他可能的人會被視為失敗品,該被譴責,被視為不正常,而且還教育其他社會群體一起嘲笑你,認為這才是正常。換句話說,只有兩條路,接受答案,或者接受歧視。
三、我們需要解決人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爬起來,在順境中不鬆懈的能力,但某種東西告訴我們「自己解決,爬不起來就請你被淘汰」。換句話說,最需要會的東西,沒地方會教,得自覺。
無論如何,這份問卷是對於大學,而非整個從幼稚園到社會教育的意見,就大學已經是「學生生涯第13年~16年」間的高等教育階段,不可能要求大學做國小、國中及高中的事情。大學不該被當作解決前幾個學習階段問題的急診室,但他至少可以「從生涯方面全面輔導,引導你思考更多生活有關的價值系統和生命領域」。
這對所有人都有幫助。如果那在江子翠殺人的少年鄭捷,被問「你認為在捷運上殺個四個人,和傷害人就是大事了嗎?」我想,他可能會認真地思考,放棄這無謂的行動,思考更有意義的未來。
我認為人只要活著,就無法停止思考「為什麼要活著」,縱使一時間轉移注意力,等你閒下來,或者失敗、挫折到一定的程度,這問題還是會浮現上來,時時刻刻逼你回答。若是回答得不好,無論社會不會鄙視你,自己的內心總會又股疙瘩。
如何解決這問題呢?我先講結論,下段內容皆會扣回這三點。
一、我們需要知識性的學術教育,傳承知識內容,但我們搞混「填鴨\啟發」皆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知識傳承與辨析出現很大問題。換句話說,學院最大的功能,被盲信「啟發」的觀念癱瘓。
二、我們需要解決人的從生到死的生涯問題,但某種東西就告訴我們「追求功名利祿」,不認同這答案還想找尋其他可能的人會被視為失敗品,該被譴責,被視為不正常,而且還教育其他社會群體一起嘲笑你,認為這才是正常。換句話說,只有兩條路,接受答案,或者接受歧視。
三、我們需要解決人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爬起來,在順境中不鬆懈的能力,但某種東西告訴我們「自己解決,爬不起來就請你被淘汰」。換句話說,最需要會的東西,沒地方會教,得自覺。
*-*-*
我們總喜歡推給外在機構,尤其是教育。
想起來小時候,具體來說是國小,一直聽到「關於教育,應該啟發而非填鴨,填鴨式落後」,一開始我毫不懷疑,直到我開始思考一件事情,甚麼是「教育」。
至少現在的結論,教育包括「課堂上的人文社會自然學科」等知識訓練,也包括「生涯規劃和生命態度的面對」。說真的,我不覺得「知識」沒有填鴨,甚至能完全去除填鴨的成分,尤其「沒有歐基里得基本公理,我們毫無可能解幾何題目」,因為任何命題思索其前提,總會有一個單獨存在的「第一前提」,這種前提不可能不是填鴨的。再來如語言。沒有基本的共通的語言原則,人類的話語無法相互溝通,這種共通的語言原則並非「全部」獨立存在世界裡,而有「部分」是被人類社群認證和規定。換句話說,教育既有填鴨和啟發的成分,如果不辨識清楚,一味認為「所有教育的成分,要嘛『啟發』,要嘛『填鴨』」,扭曲該填鴨的地方妄想有啟發,簡直兩腳書櫥。
教育既然起碼分成兩種範疇,就得針對不同的範疇調整教育思維。相較知識性「學術教育」,「生涯規劃」卻非常需要啟發,因為每個人怎麼活,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同時,又需要尋找一個目標。每個人都需要行動,行動背後不可能沒有思維,思維包括「如何抓住信念」、「如何證成信念」、「評估行動和信念之間的損益」。
*-*-*
以上是教育給我們的,和它們的客觀分野。但作為被教育者,又需要些甚麼?以我來說,我需要「活的理由是甚麼」。
「活的理由是甚麼」最適合由「生涯規劃」回答,但這是整個教育最缺乏的,主因就是「這是最需要『啟發』的,但大多數人選擇『填鴨』」回答這問題,無論是由他人的填鴨或自我填鴨。
至於會形成這種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太多人具備能『啟發』生涯規劃的能力」,頂多請一些赫赫有名、成功的人士「灌輸」,灌輸他們是成功的,灌輸他們的成功就是你該成功的模樣,但事實上他們的成功關你生命屁事。
「沒太多人具備能『啟發』生涯規劃的能力」是值得體諒的。許多前輩,他們也不見得是謹慎且全面的思考後活到今日,他們甚至無法回答「人為什麼要活著」,跟我們年輕人一樣「不知道該相信甚麼,摸著石頭過河至今」。這完全是可以諒解的,他們當初生長在物質條件更差,資訊和觀念更封閉的環境,面臨穿不暖與可能餓死的情境,以「庶富教」而言,努力完成第一階段的生存問題已經耗盡精神,哪有時間和資源思考「為什麼我要活著」?
儘管如此,目前在「生涯規劃」上大部分人信以為真的答案也不見得令人滿意。為何要活著,怎麼活著,所有人都不會反對「有錢、地位及名聲高人一等」,因為任何時空,缺乏資源都令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危機。儘管如此,活著若只追求最高物質,是否今天意識到「終其一生我無法富有,就應該重新投胎,看能不能讓自己生在更好的家庭」?
*-*-*
上述的這種「生涯」觀念,很顯然提供了一種「灌輸」,灌輸所有人向功名利祿看,麻痺所有其他感覺,包括「不接受這種灌輸或質疑這種灌輸或無法貫徹這種灌輸的失落感」。
這種「生涯」觀念,更「灌輸」一種「不服從的人是不正常」的觀念。部份這類人會想死,但社會又頒布第二種生涯觀念,認為「不該尋死」。你可以放棄求生意志,但你不能公眾尋死給大家看,因為大家認為「死,尤其自殺是不好的」,儘管很多人活得生不如死,也不知道從哪裡建構這觀念,他們還是得找一堆理由讓自己活下去。勉強找尋這種觀念的基礎,可能只因為一個先天的律令存在→你還不準死,無論理由是宗教性的(上帝說OO),或倫理性的(你父母或社會養你,死了就辜負他們的投資)。
換句話說,這可以歸納的說。有些人感覺活著就是是一種痛苦,某種東西(有人叫它教育體制、社會…隨便,反正怎麼叫都行)卻告訴你不該覺得痛苦,覺得痛苦是可恥的,又沒意願協助你真的解決這種痛苦,更教育其他群眾嘲笑「你怎麼可以有痛苦的想法,你很可笑,所以你要被特別對待,避免你精神『不正常』(受到教化失敗),傷害到其他『正常人』(不須馴化或馴化成功)」。儘管如此,更多人覺得,這不是教育該解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不想活了,覺得痛苦,這不是教育,不是社會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你自己不振作,也沒人幫得了你(※這邏輯也很有問題,不只生涯規劃,一般讀書識字也是「你不想振作沒人幫得了你」,但義務教育不也「半強迫」人接受「幫助」?),但是,綜觀教育目標,這不就是「生涯規劃輔導」該解決的問題嗎?
*-*-*
綜上所述,現今教育是令人感嘆的。
一、我們需要知識性的學術教育,傳承知識內容,但我們搞混「填鴨\啟發」皆為解決問題的工具,知識傳承與辨析出現很大問題。換句話說,學院最大的功能,被盲信「啟發」的觀念癱瘓。
二、我們需要解決人的從生到死的生涯問題,但某種東西就告訴我們「追求功名利祿」,不認同這答案還想找尋其他可能的人會被視為失敗品,該被譴責,被視為不正常,而且還教育其他社會群體一起嘲笑你,認為這才是正常。換句話說,只有兩條路,接受答案,或者接受歧視。
三、我們需要解決人如何面對逆境,從逆境中爬起來,在順境中不鬆懈的能力,但某種東西告訴我們「自己解決,爬不起來就請你被淘汰」。換句話說,最需要會的東西,沒地方會教,得自覺。
無論如何,這份問卷是對於大學,而非整個從幼稚園到社會教育的意見,就大學已經是「學生生涯第13年~16年」間的高等教育階段,不可能要求大學做國小、國中及高中的事情。大學不該被當作解決前幾個學習階段問題的急診室,但他至少可以「從生涯方面全面輔導,引導你思考更多生活有關的價值系統和生命領域」。
這對所有人都有幫助。如果那在江子翠殺人的少年鄭捷,被問「你認為在捷運上殺個四個人,和傷害人就是大事了嗎?」我想,他可能會認真地思考,放棄這無謂的行動,思考更有意義的未來。
眼眸披上鏡片,直奔心房。 |
文字的寒雨、情感的磅礡——我們評文;
文字的跳躍、情感的極致——我們看文。
文字的跳躍、情感的極致——我們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