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iny Port Keelung《雨港基隆》
不專業風格定義:歷史戀愛視覺小說類RPG
全角色通關遊玩時數:20.3 hr
遊玩平臺:PC (Steam)
前言:信任的終點,是謊言的開始
作為我分享的【臺灣三部曲】最後一部,《雨港基隆》帶我們從第一部曲《廖添?。〈鷥促\の最期》的義賊傳說、第二部曲《臺北大空襲》的戰火崩塌,一路走到戰後臺灣──那個號稱「光復」的年代。
在遊戲的宣傳片上,官方提到這段歷史是「臺灣人從來不被允許去了解的一段歷史,這是所有人都無法獲得幸福的一段故事」,全通關後給我一種感覺:這段歷史之所以令人覺得痛心,是因為它不像戰爭那樣直接轟炸我們,而是用最緩慢的方式,侵蝕我們熟悉的生活、親密的家人、還有我們對這片土地的信任。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且讓我娓娓道來。
遊戲以日記形式為單位,透過一天天的日常慢慢帶玩家俯瞰當年的臺灣歷史。
以日為單位的遊戲敘事,描繪歷史的洪流緩緩地滲入
《雨港基隆》以視覺小說類遊戲為主,遊戲從1945年10月17日國民政府登陸基隆那天開始,一路到1947年3月8日基隆港口大屠殺,中間經過了臺灣歷史上非常黑暗的那一頁─228事件以及戒嚴,透過幾乎純文字的敘事方式,將這些歷史的傷痛赤裸裸地呈現在玩家眼前。
遊戲基本上真的就像是在看一本「小說」,對話中幾乎沒有什麼互動性,每天的劇情進行方式很單純,男主角李肇維的角色設定也不是那種很英雄的大男主,頂多就是比較有才幹所以在日治時期曾經去過日本留學,後來日軍戰敗後回到臺灣到了「臨港」茶坊工作,而遊戲過程在前半段幾乎都是早上醒來和房東林明華聊天、白天在茶坊與老闆娘兼青梅竹馬的張曉瑜互動、傍晚則與軍官大小姐陳鈺偶遇。當然過程中也會穿插一些不同的事件或者其他角色出場,但在遊戲的前期基本上都是這種日復一日的節奏。
前期多類似這樣的日常對話,真的一開始會以為自己在玩單純的戀愛冒險遊戲XD
我一天能夠遊玩的時間有限,畢竟每天還是要去工作,有時我以為今天可以輕鬆看完遊戲裡兩天的進度,結果遊戲裡一整天的對話如果都認真地給他看過一遍,基本上就會花掉我快一小時的時間。這款遊戲節奏緩慢,卻也正是這種緩慢,讓我開始感受到:有什麼不對勁的東西,正慢慢逼近。
由於一開始描繪國民政府來臺大家都保持著希望,正如同《臺北大空襲》最後大家看著日本人撤軍,迎接國民政府來臺,大家欣喜地認為終於擺脫了被殖民的恐懼以及民不聊生;然而在這樣日記式的遊戲過程中,慢慢的推展出了許多問題:因要把物資送往大陸抗戰因此臺灣開始缺糧缺日用品、政府的貪汙以及愛面子讓人民的怒火無處訴說、大量印刷鈔票引發的通貨膨脹等等的,然而這些事件都是經過一天一天的對話堆砌而成,並不是某一天發生了什麼大事件然後一切就180度大轉彎,正因為像這樣「溫水煮青蛙」的感覺,等到真的發生事情才讓人驚覺「喔不!事情大條了!」
遊戲中透過很多慢熱的對話,最後點出了政府對於「支配統治」的野心。礙於篇幅,就用兩張分享。
不安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從日常裡一點一滴滲出——遊戲中應用了大量重複的美術圖(後面會聊到),堆疊出日復一日都在基隆這個小鎮中的日常,但卻是一天一天的看著這個地方慢慢沒落,今天有人可能買不起糧食只好自己去釣魚、摘野菜,明天有人家裡被徵收地產為了要讓國軍去打仗而無家可歸,後天可能大家都只是對上述的事情敢怒不敢言,抑或是麻木。
房東林明華也因為沒有錢可以買到糧食,只能每天到港口去釣魚,為自已的生存拚搏。畫面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卻非常沉重。
貓的警覺與街頭的煙火:逐漸升溫的矛盾與選擇的暗湧
遊戲到了1947年的2月,整個基隆的氣氛明顯變得不同。透過遊戲的文字描述能夠感覺到軍警的巡邏更頻繁,街上的竊竊私語變多了,甚至連討論食物與日常的聲音都顯得格外壓抑。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在遊戲到了2月8日,距離228事件爆發只剩下短短20天,劇情中開始能明顯感受到本省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矛盾正慢慢升高。
那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李肇維與他萬能的學姊謝霽雲(從法國留學回來的高材生學姊,在劇中算是一個幾乎是全知全能的角色)一起在街邊餵貓的情節。這個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舉動,卻突然透過學姊的一席話變得格外沈重。
中間學姊在食堂的對話之間也有提到「臺北大空襲」事件。
在餵貓的過程,學姊說,如果一直固定餵貓,貓會放鬆警覺,覺得世界是安全的。但當食物突然減少或被抽走,牠們會開始變得暴躁,甚至彼此攻擊。而她所想傳達的,是當權者給予民眾的,不是穩定,而是操控;而被操控久了的人,失去的不只是飯碗,還有彼此的信任。正如同國民政府剛來臺灣時,用一連串利好政策安撫臺灣人,讓大家以為可以迎來一個新的秩序與希望。但隨著戰後局勢惡化、反攻大陸的壓力提升,他們開始強徵土地、徵兵、壓榨資源,而軍警的貪污腐敗更讓民眾苦不堪言。
遊戲中還提到,有些臺灣人因為吃不起飯,最後竟然去殺狗來果腹──這一段我當下看到也是跟著主角一樣胃絞痛,那不只是飢餓的描寫,而是一個社會即將失控的預兆。當人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拋棄底線,也意味著他們已經開始放棄相信制度、放棄相信彼此。
有某一天的劇情我印象也蠻深的,國民政府的高層人員安排了一場熱鬧的婚宴──他們大張旗鼓地在街頭宴客。喜宴一邊是鞭炮聲響、笑語喧天,另一邊卻是學生抗議、民眾憤怒,還有許多民眾不管是受邀還是沒有受邀都到了喜宴會場飽餐一頓,而他們映入眼簾的這些山珍海味,讓他們不斷地在想「這真的是現在缺糧的時候能看到的景象嗎?」。這種明亮與陰影並存的場景,雖然這些都只是文字描述,卻讓我想到餵貓時學姐說過的一句話:「人一旦太習慣被餵養,就不再思考自己要走到哪裡。」
三條愛情線,是三種逃不出的命
雖然說這一款遊戲本質上是戀愛遊戲,卻沒有所有人都能「幸?!沟慕Y局。
(以下結局暴雷?。。。?/b>
三位可攻略的女性角色對應了不同族群,代表日本的林明華、代表臺灣的張曉瑜、以及代表中國的陳鈺,三位女主角的故事在劇情中交錯進行,到後面接近228時會收束成一條線,有某一條支線是可以全員獲救,但那並非是真結局,而真正的結局卻顯得非常讓人心碎。
每個人的結局畫面真的有一點太讓我難過了,有點不捨放上來,就放一張曉瑜被玷汙後覺得配不上肇維的心理狀態。
基本上當你選擇某一位女主角為對象,其他兩位勢必死無疑,而且死法還非常的慘絕人寰,然而我們所選擇的女主角和我們是否也真的是全然的Happy Ending呢?
選擇代表日本的林明華,你會看到一個因為摯愛的家人全部逝去,最後得了失智癥,很多事情都想不起來,後來被國民政府徵收家產,甚至在3月8號大屠殺日被軍警猥褻,雖然男主最後拯救了她,他們也一同逃亡日本,但她的失智癥只是越來越嚴重,但在最後卻還是靠著她學生時期是學美術的技能會畫出了她那理想中的家庭,看似美好,卻也令人不捨。
選擇代表臺灣的張曉瑜,你會跟著她在3月8號大屠殺日躲進深山裡,卻被已經成為政府狗的男主的弟弟李元德逮到,而李元德為了抓捕自己的哥哥李肇維到了茶坊嚴刑逼問所有員工,甚至是張曉瑜的父親,最後全部被屠殺,而在這裡,我們會走進李元德的精神深淵。看到他如何從無助的孤兒變成冷血的幫兇,心碎、又無力。而對於張曉瑜,雖然最後與男主重聚,但她也失去了茶坊、失去了摯愛的家人。
選擇代表中國的陳鈺,我們一樣會看到其他兩位女主的死亡,甚至是她那個高官父親也被暗殺,然而沒有其他官員願意幫助她尋找真兇,而是每個人虎視眈眈地想要坐上她父親的位置,在3/8大屠殺日,兩人最終靠著學姊成功逃往法國,若干年後選擇重新回到基隆,試圖用雙手再度出發,但許多往事以及舊人,都已不在。
我很難說哪條路最好,因為所有選擇都像是從廢墟中撿起的一塊磚,縱然沉重,也只能繼續搬下去。
美術與音樂:濕氣與低語
美術風格基本上就與一般戀遊的風格類似,每一位女主角都有自己的立繪以及不同大事件的圖,不過基本上只有曉瑜線可以看到男主角的真面目,這一點比較可惜,因為我是覺得李肇維的立繪還蠻帥的啦XD。(配角王太吉線可以看到李肇維完整的立繪,但那又是另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了。)
我真的覺得李肇維的人物立繪真的很不錯耶! <3,主創要不要考慮之後推BL文字冒險XD

王太吉線算是完整的刻畫了那個年代當下底層勞工的命運,在他的活下來的故事線中能夠看到228紀念公園,礙於篇幅,沒辦法太完整描述他的故事,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場景應用其實蠻簡便的,幾乎就是描繪了一些地點圖,然後換景時像幻燈片或者一些PPT過場動畫一樣來轉場,是比較陽春,但也能理解,畢竟這一款真的是文字重於畫面。
音樂的營造我覺得是這一作還蠻不錯的一點,每一位女主角都有自己專屬的BGM,而對於悲傷或者緊張的音樂氛圍營造也算是恰如其分。
語音呈現上有一些BUG,有時人物的對話會突然變得超小聲!不太確定是不是因為移植到Steam上沒有處理好還是怎麼樣,然後因為林明華的設定是覺得自己是日本人,不過一開頭有她講一些日語的時候我只能說……配音員您辛苦了XD
缺點與小小意見
1. 後期轉為意識流風格的文本過於突兀:尤其是進入3/8那天,許多文字轉為詩意隱喻,一開始很難適應,在張曉瑜線最後李元德的意識流裡面最為明顯,我大概重刷了兩遍才比較知道他在說甚麼以及經歷了些什麼(還是我太笨了WWW~)
李元德其實也是在劇中非常悲劇性的角色,從小跟男主一起相依為命,父母去了紅十字會行醫後就死了,爾後哥哥又單獨去了日
本把他一個人留在臺灣,在日本高壓的統治下長大,終於盼到了國民政府來臺,但最終也只是淪為了一條走狗。
2. 部分敘事節點節奏失衡:如謝霽雲突然出現幫主角準備「希臘火」燒人,有點過於戲劇化,但我也能理解是在那樣悲劇的年代找到能夠反抗的能力。另外補充個人覺得謝霽雲真的有點太萬能了,變成很像是只要男主一遇到問題她就可以出面解決,但總是用打啞謎的方式呈現,讓人會在閱讀上有一點不耐(我覺得那種不耐比較像是把自己投射在李肇維身上,覺得說學姊妳可不可以直接告訴我解決方法!但這樣的共情也許對部分的人來說是一種加分。)
3. 立繪與場景資源略顯單調:不影響體驗,但與情緒轉折相比有點拉扯。
結語與後記碎碎念:眼淚,是歷史最後留下的真相
這是一款我不忍推薦,卻無法不分享的遊戲。因為它不是為了讓你開心,而是為了讓你記得。記得那些在歷史中消失的臉孔,記得我們是怎麼活下來的。
曉瑜線的最後有段旁白寫得很美:
「因為是生活在那樣的『時代』之下,才不得不流下淚水。
但是啊,但是。沒有人能否定那股小小的心願。
沒有人能否定,那樣簡單的祈求。
至於為什麼,這個故事,要用『眼淚』閉幕?很簡單。
請在這裡,把淚流完,剩下的時間,留給笑容就好。」
如果可以重玩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重新經歷這場細雨。
因為歷史,從來都不是爆炸聲,而是日常的潮濕、靜默與慢慢滲透的無助。
而這就是我們臺灣人的故事。
由於這一作基本上遊戲性很低,能夠選擇的對話基本上不超過十個,因此本作我就不打分了,優缺點前面也特別有提過,但在此衷心希望每一位朋友能夠有機會購買這一款遊戲,主創團隊非常的用心,如果覺得用遊戲來閱讀故事有點攏長,沒關係,他們有出官方小說喔!甚至之前還有推出音樂舞臺?。ㄏM袡C會我也能看到)。
最後在此,感謝所有支持我創作的朋友們耐心地看完了我的【臺灣三部曲】系列,本系列我將會再與大家做一篇總結,希望到時候大家繼續多多支持啦!
PS: 最近開始在計畫要經營STEAM鑑賞家,希望各位朋友們喜歡我的不專業評論的話可以幫我多多推推,關注按起來,黛玉感激不盡(行小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