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場,在一片綠草如茵、半圓形的碧綠原野當中,無數個紅色光束,劃破雲層暗白色的天空不斷落下,宛如是某種大爆炸產生的火花,又或是「咒」所產生的光芒?
原野的地平線上,站著一個身穿和服的男性身影。年幼的男孩,站在他的右後方,看著那名男子。正當男孩想要看清楚而靠近時,一個漆黑身影忽然從左邊落地,揮劍斬殺那名男子!
驚嚇醒來的,是我們的男主安倍晴明(山崎賢人飾)。電影的序幕,也緩緩拉開。
故事開頭,改編成安倍晴明父母遭到殺害為開端,中間又有伊勢神宮的女神官-徽子女王被怪物「金龍」(藥毒花粉+思念化身)騷擾甚至綁架(事件分前後兩回)、陰陽寮得業生遭到下蠱毒殺害等,突發事件來推進劇情;讓原作使得廣大粉絲腐女們瘋狂的雙男主組合--「源博雅、晴明」兩人人生路線交錯、不得不聯手調查,追出幕後黑手..... 玩這麼大一盤棋,只是陰陽頭想要成為「御用陰陽師」的因眸(諧音).....似乎有點目的太小、格局玩太大(廣告詞:足以支配國家的陰陽師)XDDD
前面在開始解構陰陽道術,占卜是統計學且受到占卜者本人因素影響、詛咒只不過是一種催眠障眼法。結果後面進入榮格(Jung)精神分析學的「無意識世界」就可以盡情開掛奇幻大鬥法了?!幕後黑手設計、污衊晴明是兇手,發動搜索的陰陽寮門生開始自相殘殺、火龍(人性嫉妒恨意化身)與水龍(平安京都城地底湖化身)大鬥法,安倍晴明之所以勝利,除了在他走入森林,也因自身心結陷入反派設計的幻覺之際,卻被源博雅一句話:「冷靜一點,晴明!你不是只著眼於事實嗎?」(腐女們要發瘋了!博雅在呼喚晴明!!!)這聲呼喚+笛子演奏雅樂,找回理智。先取回童年的記憶,先召喚出平安京四方守護龍神,反擊了陰陽博士惟宗是邦(北村一輝飾)的催眠、火龍追擊(這個反擊直接把海邊的法壇直接用水龍捲摧毀!太狠了吧?)後又以召請四方天神之力,將反派以大地裂開冒出的樹根綑綁成「樹人」、再以菅原道真怨靈現身(雷擊)來收拾掉陰陽頭(官名)藤原義輔(小林薰飾),另一回的博雅也安撫了徽子女王(奈緒飾),解決兩人長年因為音樂認識而相思卻不得愛的情結,使得天皇(查wiki日本史是村上天皇)與神宮聯姻圓滿落幕。
不過,安倍晴明為何有能力「在無意識世界召喚出水龍、意識世界的玩偶帶到現實世界?」電影本作是沒有解釋的.......
以原作小說是將陰陽道咒術「視為真實的存在」來說,這部電影改編只能說原作粉絲、對日本民俗文化有興趣但是堅持理性科學的觀眾??大概都不會很滿意。但是電影呈現出了原作「晴明用樹葉咒殺蛤蟆」、「源博雅笛聲優美到可以吸引仙女下凡、鬼神震動」都有呈現出來,幸好有作者監製,不然完全走科學解構路線,那就變成歷史紀錄片了===。
是說,電影開頭前段,有提到在平安時代,陰陽寮也是階級森嚴,從門生、得業生到陰陽博士、天文博士再到陰陽頭、御用陰陽師;因為位置是有缺才會遞補,平常不增設職位.....人到了中年都還是門生,例子不少。片中再插入「平安時代人口600萬,官僚人數1萬2千5百人,正五品、從五品以上才不到150人??必須成為人上人,被當成人看待才行。」多次強調「古代公務員也很辛苦」來當犯案動機,也或者只是想表達過度追逐名利的「咒」;終究會反噬己身吧? 畢竟在封建貴族、封建官僚世襲體制的平安時代,「出身既定生死禍福」比現代還要誇張,也不為過。
電影改編的夢枕獏原作小說在《陰陽師》系列作品中,作品世界觀主要強調「咒」,他說這世上最短的「咒」正是「名」,舉凡人、事、物、山、海、川、鬼、怪、神、仙、魂、靈等,有「名」者皆已受「咒」的束縛,只要神通廣大能作動「咒」的人,便能掌控因「名」受「咒」的一切。電影片段晴明在跟博雅解釋的同時,也提到「事實」與「真實」的區別:前者是原封不動呈現事物原貌(客體物理事實);後者則是人主觀建立的認知概念,因此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真實。「咒即是人類執念、概念總稱」可以說將此原理完全解釋、清楚明白。
不過,人畢竟是一種擁有「心」這種情緒感受能力、「理」這種頭腦思考力的存在。「在內心的世界死了,等於在現實世界也死了。」晴明也這樣補充,萬事萬物都得在人腦當中形成認知,才能成為「咒」的根源,不得不慎重對待。
不過,晴明在片中也提到「朋友終究也是一種咒」這種「萬事萬物、經過人心皆可成咒」這樣說法,用現代學術來看,可以說虛無主義的感覺?(請問,世界上有毫無主觀認知/咒的人嗎?除了三歲以下還不會思考的小孩.......)同時,這也是一種「唯心論(idealism)至上」一種精神文化觀念吧?如果是相信「物質與精神」兩者並存的,可能就會變成「雙重理論(Double-aspect theory)」的支持者??算了扯遠了。
電影的場景無論是平安時代的建築物、戶外原野、森林,都十分美麗、特色鮮明~~~電影配樂也非常優美,彷彿被施展了「咒」?簡直就是觀光廣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