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
上次那篇文章我沒有註明的很清楚,其內容主要的分析標的是小說的第一卷,以及少量的後續內容。導致有些朋友在跟我爭論,明明某某腳色的感情發展在哪有改變、在哪邊有誰喜歡誰的證據。我當然很樂見這樣的討論,部分觀點我也是同意的,只是文本分析的前提,就是要限定解析範圍,讓上次的文章裡來不及提及更多相關於劇情的變化。
同時也深深感受到敗北當前銳不可擋的熱度,在此感謝許多網友在上一篇文章中批評指教與交流。不過只差一天,晚一天寫的
《2.5次元的誘惑》分析文就相對乏人問津了。屈服於流量,也還有一些看法想發表,所以決定再來篇敗北文。雖然我還欠某翠友一篇夏日隧道的分析文,但他人這麼好,看到我在這邊繼續發敗北廚,想必不會多說什麼吧(笑
不過我想談的敘事核心手法,在上一篇其實談的很多了,這次是針對某些我很在意,或者是很喜歡的部分作特寫。不會跟上次一樣,有著較完整的論述架構,會更偏向雜談吧。也因如此,這次討論的範疇,就涵蓋了臺版小說最新進度第六卷,還請諸君斟酌閱讀。
************************************************************************
防雷洨發現:
動畫第二集拿掉溫水發現保健室正在錄影的老師手機
老師事後在聽錄音的時候,還有一連串更變態的發言也被拿掉了
我覺得滿可惜的哈哈
以下正文
************************************************************************
第一件我想談的事情,是腳色之間的關係經營。
腳色互動與關係,上次談的視野,主要還是從溫水身上出發。但這其實是我覺得敗北該被重視的一個特質──他如何深刻的描摹著配角們?
相反的失敗案例,可以看看我很喜歡的一部籃球漫畫《籃球少年王》。這部漫畫有很多突破與優點,大體上我還是非常推薦的。但在故事後期,登場的學校與其球員越來越多,作者為了呈現更多不同的心境,把視角放在多位不同的他校球員身上,動輒使用黑頁回憶其故事,到後來次數多到被戲稱是籃球黑頁王。
配角本身有沒有跟觀眾達到強烈的情感連結是一個問題,而這些展現的情思或觀點,跟主線相容的程度也是另一個問題。這是過度重視配角所產生的敘事弱點,反之,太不重視配角,除非主角群身上的故事特別出眾,否則難免令人感到故事單薄。這方面的失敗者就太多,請自行在桃文中找人對號入座。
然而,作為一部創作動機建立在別人故事中配角的作品,敗北不但重視溫水與他的關係人之外,其他腳色之間的互動,也採取了相對聰明的應對方式解決敘事比重分配的疑慮。
就算到五、六卷,讀者可以自行想像文藝部的成員們因為相處時間增加,情感自然越來越好。但作者從來不是正面大書特書三女感情有多好,而是透過動作──也就是腳色行為,來側面應證這件事。
這邊我們用小鞠當作案例:小鞠怕生,就算是熟人,她也不敢有太多互動。而她表現親暱或信任的其中一種方式很直接──粗魯地對待對方。經過第三卷的事件後,除了可能日漸增長的好感之外,溫水可以說是整間學校裡,小鞠最信任的同學。但三不五時叫溫水去死,不然就瞪他、咒罵他,都可以使我們發現,明明小鞠很重視溫水,但老是對他惡言相向。
當這個行為模式被讀者觀測並且重複驗證後,作者把他複製到小鞠與其他敗北女孩的互動上,我們就可以直接得出「她們交情不錯」這個結論了。
比方她被拖去晨跑而產生對檸檬的抱怨,又比方她會粗魯的拉開八奈見,還罵她「八奈見,礙事!」,都是在用被建立好的行為基準,來暗示關係的增長。
而對好友粗暴這件個動作本身,我相信多數讀者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你不會老實客氣的問久未見面的死黨「最近有空嗎?」,多半是「廢物,死沒?」。偏偏選擇這個行為來暗示情感,而行為的宿主又剛好是抓距離感能力與溫水不相上下的小鞠,人物的反差與多面性就被強化了。所以這樣的行為邏輯在文本中帶來的好處,不僅是節省篇幅描寫了小鞠與其他二女的關係,也被動地在建立小鞠更深層的腳色形象。
在這個論述下,可以延伸探討小鞠對溫水的情感產生變化的證據,我也是在這套行為模式中找到的。溫水後來有時講出他覺得應該又要挨小鞠罵的言論之後,小鞠有時卻害羞地繼續對話。這個操作跟上述相反,我們明明已經知道小鞠是透過她的粗暴言論來信任溫水的,這時卻切換回有禮貌或是溫順的回話模式,那明顯不是在否定兩人已經建立的信任關係,而更可能是在暗示其他蘊含的某種情感了。
至於這個情感是否能直接定義成好感或情意,多少還是見仁見智,但超過友誼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只是超過到什麼程度,到底能不能直接斷言叫做喜歡,不但得先從喜歡的定義開始釐清,我也覺得目前進度還不足以用來析,只能依靠個人感受跟解讀了。
反正是雜談,我就繼續岔題,繼續指出小鞠對溫水產生明顯進一步變化的另一則證據,而且這個證據,剛好也是我非常喜歡敗北中的敘事手法之一──暗示。
在第三卷後段,我們後來得知小鞠是很不想成為文藝社社長的。理由是她愛慕著上一任社長玉木,「社長」這個稱呼對小鞠來說,是有超過字面的情感意義的。所以她會對自己得到這個稱謂感到無所適從跟掙扎,儘管她也知道自己戀情無望,但心中殘存的念想不容她如此直接的占有這個職銜。
這樣的情感衝突在故事前端是被隱瞞的,透過適時的揭露,我們理解小鞠的情感走向,更加深了「社長」這個詞對小鞠來說,有多大的意義。
好玩的事情來了,最後作者給了所有觀眾一記回馬槍:你還記得小鞠在第三卷第四敗,也就是第三卷本篇故事裡,對溫水說的最後一句臺詞是什麼嗎?
「你、你逃不掉了,靠你了──社長。」
依據前面的敘事邏輯與小鞠的腳色建構,如果還是把這句話中的「社長」理解成職務上的稱呼,那是有點不解風情了。
一個鋪陳要通向相應的情感,必然要存在路徑,而且這個路徑必須是能被讀者察覺的,否則作者的暗示與鋪墊會無效。前面讓小鞠自白「社長」一詞對她的意義,在這個橋段中,就是揭示給讀者的路徑。在這裡,雨森老師暗示的手段就有點類似剛剛行為模式的轉移──保留模式的同時,調動對象。小鞠會對溫水之外的人粗魯,表達她對他人的親近,那她主動稱呼溫水為社長,不是一種情感表達嗎?
但我必須強調,《敗北女角太多了》這部小說中,處理情感,尤其是少年少女的情愛,是非常謹慎且複雜的。在以溫水為中心的關係網中,除了妹妹佳樹有其他的劇情任務安排,多數與溫水哥產生戀愛情節可能性裡的情思,都是複合且複雜的。有一部份的原因如同前述,我們現在能拿來論證的依據,至少依我來看,還沒有充分倒可以開香檳大吼「幹她也暈船了啦~~」。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我認為,如果壓倒性地把這些好感純粹定義成「喜歡」、「想在一起」,高機率會忽略每個腳色暗藏其中、各不相同的其他情感。檸檬的好感中藏著依賴,小鞠的好感裡多少來自信任,志喜屋更多的可能是好奇,而這些「信任」、「依賴」、「好奇」等有可能才是好感中的主導。所以單向的把這些情感結論成情人之間喜歡,反倒有消滅想像空間的嫌疑。
老八必須另當別論,她跟溫水的關係越來越複雜,至少比其他人更複雜,而且加上結構上的安排,我一直懷疑雨森老師早就安排一波大的留給八奈見,我們等等看再下結論吧。
不過以上都是我依照文本產生的推論,你若真的覺得誰誰誰真的很明顯喜歡溫水只是不承認,我也能同意。畢竟我從沒有否認好感的存在,我探討的是其中的程度與構成。
不過還有一件好玩的事情,是我想談的另一個敘事手法。
剛剛提到的內容,都是建立在小鞠「內向」這個腳色標籤之上,進而她會用跟內向反差的行為表達親近,或者她會沿著內向的脈絡話中有話。
在敗北中,腳色如何跟身上的標籤互動方式也是值得關注的一件事。
暴食惡魔八奈見,毫無爭議帶著傻妞標籤,第二集動畫她為何又欠溫水錢可以說明;在跟小鞠交好後,她採取了把洋芋片直接倒入對方喉嚨的拷問式餵食也是;溫水在第六卷昏倒時,慌張的她企圖把小魚乾塞到昏迷的溫水嘴裡。更別提她三不五時宣揚的詭異減肥理論,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我們強調八奈見不斷服從她的標籤──這個傻妞,很不靠譜。
但在溫水遭遇挫折時,無聲在旁陪伴的是八奈見;溫水被小鞠或檸檬搞得上竄下跳時,給予意見及支持的也是八奈見。這顯然超過了「傻妞」的標籤,不管是小鞠社長事件或是檸檬退社事件,八奈見不只不傻,還應該是看得最透的人。
這樣不統一的性格安排是有規律的,讓八奈見要不要裝瘋賣傻的基準,就叫做:是否與主線劇情有關。
在這條清晰的遊戲規則下,八奈見可以傻的可愛,有時也可以無比清醒,成為溫水可靠的同伴。不但不牴觸標籤給予的框架,也能透過事件展露八奈見性格上的多樣性。
有些作品就差在沒有建立明確的跳脫準則,導致會被批評角色OOC了(注:Out Of Character,意指角色行為脫離或不符個性)。但我們並不會認為溫柔協助溫水的八奈見OOC了,因為作者很明確的區分她在不同位置或狀態下的不同表現。平常滿嘴幹話的損友,兄弟出事時第一個趕到現場,這也是我們很容易用現實套入的想像。腳色不見得要永遠服從於設定或標籤,只是要把跳脫的原則設定清楚,讀者才不會混亂。
這種表述手法,在檸檬跟小鞠身上,甚至多數主要角色身上,都是說得通的。我不會說這是單純的反差,因為反差的前提是建立在兩個極端相反的特質上。傻里傻氣跟善解人意,不見得是單純的反向性格,而更像兩個不在同一譜系的特質。就因為不屬於同一譜系,交融後凸顯了角色種種樣貌,更顯得角色豐富且討人喜歡。
另外,在與標籤互動這件事情上,還有些有趣的事情存在。
哪裡?勝者組的三位女孩:姬宮華戀、朝雲千早、月之木古都,那些文本之前,「真正的」女主角。
華戀是散發正能量的傳統女主角,朝雲是帶著病嬌屬性的跟蹤狂,古都學姊就是個實打實超腐女。
華戀還不能有太多的討論,理由跟老八對溫水情感還不能解析的原因一樣,她跟草介目前介入故事的程度相對低,可能也是為了之後服務八奈見故事線而做的藏招。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就只有作者不斷強調她的特色──出場時擅自在別人腦中撥放的BGM跟花瓣,還有她作為「好人」所對溫水展露的善意。
不過朝雲跟古都就很明確了,畢竟她們都至少有一條以上的主故事線。而在這些標籤貼在這兩位勝者之前,她們在這個故事模型中有什麼可能?
我建議先把目光移到隔壁賽道──惡役千金番。
突然扯到惡役千金,是因為我覺得,本質上,敗北的在創造三位女主角與對應她們的勝者組三女時,是有借用惡役千金番的概念──腳色文本外到內的立場改變。
當然這不是指說八奈見、檸檬、小鞠本來是其他文本壞人類型,而是說把敘事重點移轉到她們身上的這個動作,是類似多數惡役千金的腳色操作的。不過敗北最重要的視角還是緊貼著溫水,所以我不能粗暴地說敗北整個故事類似惡役千金,只是敗北創造某些角色時的手段,與之類似。
這點同時也體現在勝者組三人,她們從文本外的主角被挪移到配角的位置上後,該如何處置?
這個問題在幾年前風行的轉生惡役番很常出現,當今天女主角轉生成故事中的壞人,而原本的好人怎麼辦?《因為是反派大小姐所以養了魔王》把好人變成壞人,《轉生成女性向遊戲只有毀滅END的壞人大小姐》就不讓重要的壞人存在,《成為悲劇元兇的最強異端,最後頭目女王為了人民犧牲奉獻》則創造了新的壞人作為目標。
每種方式都是為了服務該故事的核心走向,並無好壞之別。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那哪一種形式比較適合敗北?
顯然敗北選擇採用接近壞人大小姐的大原則──那就不要有壞人。
這種溫柔的方式當然比較適合這個故事,也因如此,勝者三女就能有更大的詮釋空間,而不是作為剝奪者,採取對抗的面貌。
所以讓朝雲展現她近乎犯法的跟監技術,讓月之木耍腐,其實根本目的,是在讓這些從女主角位置被挪走的腳色,仍然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特色標籤。這樣的手筆,有一個可以達到的效果:因為她們也是有趣的人,這讓有可能太移情於小鞠或是檸檬的讀者,減緩下意識的對抗心理。所以標籤的應用,反而在此處,是勝者組二女用來切割文本外脈絡的保護傘。
所以標籤的用途,在敗北中,不只是讓腳色印象深刻,或是服務某條故事線這麼簡單而已。
說到月之木,就不能提她那些腐到不行,自稱是全年齡向的同人文,以及敗北十分有趣的文藝社活動報告了。
這是我在動畫開播前最好奇A-1要如何改編呈獻的部分。不過我們先回到小說,這種「文內文」、「劇中劇」一直以來都必須面對一個強烈的挑戰:如何減低其對節奏感的傷害。
一般來說,多數作品不會把主要劇情放入這些插入的腳色作品,因為難以避免情境混亂的難題。通常是用來吐露某些作者對於目前進展的暗示或是心得。因為不能否認會有許多著急的讀者只在乎故事進展,而對這樣的手法感到不耐煩,所以要在其中接露什麼資訊,就顯得事關重大了。
不好意思,我的編劇超人屋久悠樹老師我又要請您出來坦了。《弱角友崎同學》在學園祭篇最大的重點,就是菊池風香撰寫的馴養飛龍的故事。如果只單看這篇小說內的劇本,會發現它其實要暗示的事情極其簡單,就是小說的男女主角目前心態。
但小說中,花了非常多的篇幅,鉅細靡遺地闡述這個劇本,包含把前因後果、人物脈絡、世界觀做出完整描述。這樣勢必要面對的質疑是,讀者取得情感暗示的資訊後,這份劇本在小說中還有什麼用?既沒有跟後續的篇章做連結,也不能解讀出多於當下情境的資訊,那,有必要嗎?
哀,上個免責聲明好了,雖然我多次批評屋久老師,但我還是很喜歡《弱角友崎同學》很多設計跟故事段落,也超愛水母第一集。
有沒有「必要」,以及這個「必要」是為誰服務?是敘事上必須仔細考慮的問題。
敗北文藝社活動報告至少很清楚它的功能是什麼。在我來看,不是極其簡單的暗喻腳色們對溫水的情感進度,這些小短文通常至少有三種功能:
其之一:反向揭露該篇文章作者的腳色性格。月之木的腐文信仰,甚至到小鞠跟月之木對於太宰、三島的攻受安排差異,還有八奈見選擇以食物作為創作主題,都是在做這件事。
其之二:呈現作者當前的心理狀態,包含情感走向。這部分的使用可以說是最多的,尤其是在小鞠身上,她的大聲撕毀婚約系列,幾乎都是這方面的功能。
其之三:平衡腳色與讀者的資訊差與資訊的暗示。最有趣的例子,是第六卷八奈見最後一篇便利商店早餐文。我們事前從華戀口中得知,溫水應該是八奈見小說的腳色XX,而故事中的A子明明知道XX不喜歡吃別人吃過的東西,但A子跟現實中的八奈見仍然把自己吃過的東西塞給XX跟溫水。
其之三的舉例,很明顯透過小說中的創作,在暗示八奈見的明知故犯。我們不用僭越到八奈見的視角,或是直白的等八奈見親自開口說明。而是透過溫水的閱讀,自行解釋八奈見的用意。同時,溫水的讀後感也讓我們有一個近距離視角,來看他怎麼看待八奈見的。
這些短文本身故事有趣,更重要的是都很短,資訊精煉。既不會對故事節奏造成干擾,也能提升閱讀的樂趣,那是真的可以稱之為醍醐味了。
最後想聊的,跟我在社群上被啟發的心得有關。
看來看去,多數討論其實還是集中在誰誰誰在第幾卷什麼時候動心了,誰誰誰應該只剩自尊不允許,不然她就跟溫水在一起了,或是誰誰誰看起來一定是最後贏家。
我並沒有要批判買股行為,這本來就是戀愛喜劇能給讀者的樂趣之一,只是我覺得如果過度討論,會有點偏離主題。因為我的理解中,《敗北女角太多了》至少到我目前讀過的六卷裡,更著重講述一個不太理解他人的孤獨少年,走入人群,理解人們同時也真正認識自己的成長故事。
首先,我想多數人可以同意,溫水對他人情感不是遲鈍的,甚至有時是敏銳的。這裡指的情感包含但不完全指的情愛,特別是作者還設計了光希這個真正的遲鈍男來做對比。因為溫水終究是個心思細膩的少年,他會對他人的情緒有很多的推測,偶時也會擅自讓自己進入誤以為的愛情喜劇環節。
因此從文本中可以有一個推論,溫水不是遲鈍,而是沒有載入換位思考的基底邏輯。
所以溫水沒想過小鞠跟他不一樣,不是一個人無所謂;所以他不知道別人對「我會一直陪著你」這句話有別種解讀;他也不清楚檸檬邀請他一起退出社團還有什麼隱藏含意。更別提八奈木種種迷樣行為,那對溫水來說根本是無字天書。他就沒有被安裝這種模組,想破腦袋也不會知道哪來這麼多言外之意。然而我們的視角只貼近溫水,女孩們真正的心意或想法在這樣的安排下越趨模糊,確實也達到讓讀者找樂子的功能。
只是更重要的是,為何從思考邏輯的層面就開始讓溫水與眾不同,而且對於這個邏輯的持有,以及未來透過種種故事事件對其產生衝撞、破壞,不就是在描述一個腳色的成長嗎?
相較之下,我知道女孩們多少有些曖昧的舉止,但我被溫水這種思考,以及如何慢慢放棄這樣思考這件事吸引,認為這更是作者想表達的核心之心──青春內的成長。
今天散漫地從各個我喜歡的橋段中,節選出我覺得有意思的敘事手法來與諸君分享。自然不像上次依據人物設計或腳色關係,比較有系統地進行分析。不過無論採取何種形式,都是希望藉由我的視野,分享我看到的敗北,以及我的文學觀。
敗北的分析文應該暫時到此為止,再廚下去我是真的有點累了(笑,要也是等動畫第一季結束再說。
不過前幾天,我推坑錄音搭檔成功,跟他錄了一集以觀眾視角來討論
敗北的節目,內容跟我這兩篇文章幾乎沒有重複,討論的範疇也僅限於動畫前兩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