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問我,最近很少看我寫美食記文了,主因還是因為生活有些忙碌了,再加上這半年來我經常臺北與中南部兩地跑,讓人勞心費神,其實最近我吃了很多美食,有許多心得想與大家分享,只是礙於時間因素,以至於一再蹉跎。
我很喜歡日式料理,特別是拉麵,像是這篇[達人專欄] 【食記】嘉義山越拉麵 限量版的和風美味,私心認為是目前嘉義地區最好吃的拉麵了,當然寫美食介紹的文章,有時淪於很主觀的認定,所以在我的文章裡,經常提到「我是這麼認為的。」意即「那只是我所認定的」,食物的美味與否,最後還是得由自己來認定。
特別是在這工商氾濫的網路世界,靠別人提供資訊,由自己吃出心得,才可能品味出最適合自己的美味料理。
最近為了買書,經常逛公館商圈,只要出門就會餓肚子的我,因緣際會下被朋友拐來品嘗這間鷹流東京豚骨拉麵。拉麵是日本最普遍的料理之一,不過它並非原產於日本,相傳是從中國傳入,經過不斷改良和傳播,最後成了日本家喻戶曉的國民料理。
有趣的是拉麵的名字,也是經由許多轉變而來,一開始它甚至被稱為「支那麵」或「中華麵」,如今支那一詞成了帶有貶意的詞彙,也少有人了解拉麵作為文化傳播,最後成為日本飲食文化象徵的這些過去了。
日本是很有趣的國家,它的多數文化都充滿異國的影子,在這看似貧瘠的土壤上,卻經常能將這些文化發揚光大。這和臺灣雜亂卻兼容並蓄的文化風貌有異曲同工之妙,「什麼東西到了臺灣,都成了臺灣特色了,無論好壞。」如今許多人經常爭執所謂「文化發源地」的概念,我認為在討論文化霸權、傳播,以及話語權的同時,或許我們更該反向思考,為何別人將之視為文化珍寶,努力灌溉與發揚,而許多發源國反棄之如敝屣呢?
有一句話雖粗俗,卻很貼切「文化是可以賣錢的,看你如何包裝與詮釋。」
當然認識我的人肯定知道,我反對這種凡事量化、利益至上的論調,只是這個社會的許多人,確實經常以數字做為好壞判定的準則,小小的離騷。
我點的是最基本的豚骨拉麵,一開始我挺想挑戰大份量的濃湯肉肉拉麵,但在友人以生命擔保「妳肯定吃不完」之下,最後打退堂鼓,也好險只點了最基本的豚骨拉麵,小鳥胃如我經常處於一個「淺嚐即止,卻貪心過份」的狀態。
濃湯是鷹流豚骨拉麵的特色,但比起濃湯,我更喜歡他們的麵條,口感充滿嚼勁,對我這牙套族而言,軟硬適中,比起常吃的嘉義山越拉麵,鷹流的拉麵稍微軟一些,且散發麵條特有的香氣。
肉片雖然不大,但風味絕佳,和麵條一起搭配,能帶來提味的效果,相對於大份量的麵條,肉片顯得小了些,所以我一直有「捨不得吃,但又很想大口吃」的衝動,建議如果喜歡吃肉的朋友,可以直接點它們更大份量的拉麵,保證吃到飽。
以份量而言,是一個「女孩撐到飽,男人吃到飽。」的概念,對我來說份量真的挺大的,且店家還很阿莎力的提供加麵服務,如果有學生證還能額外獲得白飯呦。
我在店家提供的記事本上寫了一段話,雖是與友人互開玩笑寫的,但拉麵真的非常好吃,至於湯頭部分,因為我喜歡清淡的口感,所以較不習慣鷹流的濃郁湯頭,但必須強調「濃湯才是這間店的最大特色」,雖不符合胃口,但我依然很推薦喜歡重口味的朋友能來品嘗。
最後,我對「鷹流」這個名字很好奇,想說日本文化裡經常有各種流派的名字,想來做個拉麵搞不好也能分派,畢竟咱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最精最深的那一個就是搞派系,所以「拉麵傳過去,派系跟著來,開店發大財」。
最後證實是我自己瞎想了,原來在臺灣的鷹流拉麵是有分系列的,鷹流的各個店鋪都有擅長的部份,我這次吃到的就是擅長濃湯的極匠,可惜我喝不習慣濃湯,但看著濃湯表層泛著金黃色澤,可以想像熬湯的過程必定很辛苦。
這是一碗充滿熱忱的拉麵,坐落於臺北鬧區,排隊的人、嘗鮮的人,說笑的人,這一夜,在同個屋簷下,共度品嘗美食的緣分。
最後,不免俗的想讓大家知道,我和朋友最近創了一個專頁小伽羅GaloGalo團,這裡會作為生活日記,分享美食、分享藝術、文化,還有生活體驗,雖被設定為粉絲專頁,但如我過去所提到的,我認為我們是萍水相逢的朋友,也許不認識,也許只是隻字片語的交流,反正人來人往,珍惜此時此刻的緣分,僅此而已,喜歡的朋友可以來這裡按讚追蹤,謝謝你們,也歡迎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