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家老弟沒有到屏東唸書的話,
如今也不會像這樣不時會騎著車,前往距家約五十公里遠的屏東內埔。
這學期刻意將週五給空起來,等於是提早放假,
第一週的週五,自家老爸打算騎車前往老弟的學校,
以便帶他認得我們剛發現到的路徑。
不過他的課是上到五點,因此有著大半天的空檔,
於是父女倆便決定,在此之前先到附近的六堆客家園區走走。
只是自己想要玩久一點,因此便在早上就提前出發。
途中一時無法確認所在地,幸好有手機上的GOOGLE MAP app可以幫忙。
▲來源:GOOGLE MAP (搜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自己因為是騎車前往的緣故,便無法仔細做說明。
不過如果是沿國道三號南下的話,得要在長治下交流道,
接著沿著橋下的道路行駛,沿途上會看到路牌,
直到看到左轉標示的路牌後再轉過去,就會抵達了。
這天也是雲量偏多,陽光忽隱忽現,但情況又較不樂觀些。
總之就是把握天還算亮的時機,將園區大致繞上一圈。
▲導覽地圖,點擊圖片可察看大圖。
不過實際上是繞了兩圈,跟老爸會合後又再陪他走了一圈。
以下會以行政中心開始,順時針探訪各個地方。
一開始以為行政中心僅作為辦公用途,不開放給民眾進入,
因此我也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看到這棟生態建築,只能遠觀的話也太不近人情。
之後是在自家老爸的陪同之下才進入參觀。
牆面的綠化,讓我想到左營新光三越南側的牆壁。
不過六堆的這一棟更有那種與環境結合的感覺。
▲內部的中庭設有一間簡餐店,不過當時我也已經吃飽了。
行政中心的二樓與三樓,才是做為辦公用途,
一樓的部份則是設置成常設展的空間,
裡頭有介紹一些客家群的歷史背景、生活模式、飲食與文化。
接著是六堆客家園區的重點,傘架聚落建築區。
換句話說,自己就是衝著想看傘架才想提前過去的。
此區一共建造了六座傘架,說不定是跟「六堆」有某種關連。
而傘架的整體外觀很像是斗笠,形塑客家的意象。
自己還蠻喜歡傘架的同心圓和等角放射狀的鋼骨結構,
縱使縱橫交錯,但又亂中有序。
而且每座傘架之間的距離都還蠻近的,因此綜觀視覺上並不會太過單調。
傘身鋪上半透明像是布的東西,
既能避雨之外,當艷陽高照時,傘架下也不至於太過陰暗。
首先是最南側的傘架,
中央的空間設置了很像鳥籠的大型竹編作品,
四面各有做出通道進入。裡頭亦有椅子可供歇息。
最外圈的牆面則是與行政中心的外牆相同,上頭種植了滿滿的植物。
接著是位在最東邊的傘架,底下的建築為工藝兒童館。
想當然爾,這裡是可以全家老少同樂的地方,
因此也免不了有一些童玩可以使用。
只不過在打陀螺或踩高蹺時得要注意一下安全,畢竟是室內空間。
根本忘記陀螺怎麼打的我,就把陀螺丟到五公尺外的牆邊...
另一頭的戶外也設有一處小沙地可讓孩童遊玩,
不遠處就有洗手間,因此不用擔心清洗上的問題。
每一座傘架的大小感覺不太一致,位在中軸的傘架感覺是六座之中最大的。
此座傘架底下除了噴水池外,並沒有其他的東西,
因此這裡是取景的熱門地點。
▲平日白天最棒的地方是,帶景物時不用等到遊客離開鏡頭範圍。
不過噴水池並不是持續不斷地運作,
但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玩水的孩童。
這時候就看到一對小兄弟,在家人的陪同關照下,跑到噴水池中央玩耍。
中軸傘架的西側則是各式客家小吃及其他食品攤位的所在,
整座園區內其實有很多可以覓食的地方,這裡算是相對經濟實惠的。
▲客家鹹湯圓 $50
在繞完第一圈後,自己並不太餓,
但自家老爸說就算不餓也要吃點東西,於是就點了碗湯圓填一下胃。
至於整體味道是還好,
湯頭淡淡的有水感,湯圓的內餡雖然沒有對到喜好,但是還蠻特別的,
有加了小蝦米與紅蔥頭之類的食材,不曉得是否為客家式的作法。
最西邊的傘架,則有一間紙傘店,外頭尚有圍出庭院的空間。
裡頭有一位小姐正在製作紙傘,
不過她在我入店時向我說歡迎進入參觀,因此我也放心地在裡面看看。
假如她是說歡迎選購的話,自己可能就會在裡面繞一圈後馬上離開吧。
這張桌子上的小紙傘,印象中是賣150的樣子,
蠻想挑一把的,但手頭沒有半毛錢,儘管真的買了,之後也免不了被責罵。
將很多紙傘打開後做為牆面裝飾也是很有意思,
自己還蠻好奇的地方是,為什麼紙傘的傘頭會使用碎花布包裹著。
▲此時應該是此行陽光最充足的時候了吧。
最後一座傘架下似乎是作產銷或是活動之類的空間,
那時是看到各地農特產的攤商,不曉得現在有沒有變動。
▲傘架區北方不遠處的建物為一間咖啡館。
將最想看到的傘架區看完後,接著便開始繞行園區內的步道。
園區的中央有一座蠻大的景觀池,
繞行時望著池面與對面的建物,別有一番光景。
園區的東北側有兩棟外牆為紅磚的建築,
左方的兩層樓建築為「菸樓」,右方的平房則是一間合菜餐廳。
那天天上的雲很不給面子之外,同時也十分悶熱,
一推開菸樓的門之後,室內的強勁冷風襲身而來,甚是有踏入綠洲之感。
菸樓內部主要是介紹臺灣菸草的發展,
以及菸草從種植、收割,到製作成品的流程,
上圖的櫃子內都是菸草的成品,不過還要再做分等的步驟,
最左邊是等外,為淘汰品,最左邊的則是第一等的菸草。
要前往二樓,得先脫下鞋子,
此時自己在想,這裡真的沒有人在顧嗎,放著冷氣這樣運作,
說不定人是位在樓上,於是我便躡手躡腳地爬上樓梯。
二樓緊鄰著斜角屋頂,因此有些地方得要彎腰或是蹲下。
整個空間帶給我的感覺像是置放菸草的倉庫間。
上圖的右方其實有一條可以站著行走的通道,
但鏡頭卻沒有帶到那裡的原因是,有位女士正大喇喇地躺在那裡睡覺......
然後我繼續躡手躡腳地繞過她,坐下來拍攝這塊板子後,
再沿著原路走回去,下樓準備離開。
在此時,聽見樓上傳來腳步聲,莞爾映在我的臉上。
對面的合菜餐廳則是與自家老爸陪同進入的,
除了餐點之外,也有另外販售一些商品,例如圖中的肉絨和肉條。
我們買了這三種中,自己覺得較好吃的一種,這個好像是給我家老弟配飯。
另外也買了一瓶麻油回去。
兩棟建築的西邊則種有一片稻田,想必是刻意栽種的,
由於周圍沒有小水溝,因此可以更貼近,也是熱門的拍攝點。
不過自己倒是很常看到它們。
離開菸樓後,最擔心的事情也即將來臨,
西邊迅速集結一大片的烏雲,周邊也都轉為多雲,不久後必會下雨。
於是自己的腳步也就變快了一些。
雖然菸樓的前方尚有步道,
但看到一旁有很貼近池畔的木棧道,便決定往這裡走去。
走上木棧道後,回頭往傘架的方向望去,風景甚是美麗,
然而只要沒了陽光,相機就會不給力。
木棧道走到最後會抵達一座木涼亭,
但此時確實是有點心急,沒有在這裡多作歇息便離開。
園區的東北側有一棟外牆仿紅磚的平房,
不過門上有禁止遊客進入的告示,說不定這裡是員工的休息間或是儲藏室。
繼續行走在步道上,這時似乎是欒樹綻華的期間。
園區東側則有一處小丘,可從那裡遠眺西側,
儘管那時起了風,但卻有身心為之開闊的感覺,然而此時雨卻開始落下了。
▲這是在繞第二圈時取景的。
▲這張算是修圖的極限了,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挑戰,會提供原圖(已縮圖)。
不過人也很接近前方那棟建築了,雨勢愈來愈大,
自己不得不撐起雨傘,前往避雨之餘順便休息。
這棟建築是多媒體展示館,一樓的部份則是有一間餐廳,
另外那時也有看見一位畫家的畫展,另外尚有展出他的攝影作品。
▲二樓兩側走廊部份
然而我也沒有仔細將這棟建築內的房間看完,
那時接到了老爸打來的電話,要我過去停車場與他會合。
因此多媒體展示館是否有達到取名上的用意,便不得而知。
不過在那之前,自己倒是有進去二樓的一間室內的親子同樂空間,
這裡似乎是要家長陪同,或是要預約才能進入,不過當時裡頭也沒有人。
自己向服務員示意只是進來拍些照片,並不會動到裡頭的設施,
他們也以允許作為回應,只是有叮囑我盡量不要逗留太久。
同樣的,裡頭的空間設置亦有融入客家的特色,
尚有親子DIY的空間,可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展示館的後方則又有一處舞臺與景觀池,
且池中的水,與方才那座之間,其實是有渠道相通的。
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烏雲也已散去,
不過自己得先回去跟自家老爸會合,然後再陪他繞一圈,
第二圈則主要是遵照他的意思去走,沒有強求他要去哪裡,
倒是有補完方才沒去到的地方。
想當然他倒是覺得沒有什麼東西,因此一小時內就將園區繞完。
之前有聽到消息說,六堆客家園區有要作收取門票的動作,
但官網上都沒有消息,那麼應該就是沒有了。
不然園區很適合作為公園綠地供民眾休憩,
且附近沒有地方可以覓食,這裡倒是很適合作為舟車勞頓的民眾的休息站。
雖然我沒有去過美濃,但自己可以肯定的是,
然而如果沒有車子或是坐遊覽車的話,光想到要到屏東內埔,興致就會減少數分吧。
十月的時候,甚至還看到六堆活動的布條,掛在高雄市區呢。
既自家老弟的學校後,六堆是來到屏東後前往的第二處景點,
之後應該會有更多機會,前往屏東的其他景點,
只不過光想到只能騎車過去,就讓人有些汗顏。
下次將會揹著背包,手持相機,前往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