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
2010-02-24 中國時報 【林志成/專訪】
「在臺灣看漫畫,會以為臺灣是日本的附庸國。」知名漫畫家劉興欽表示,臺灣漫畫界的日本風太重,缺本土特色。臺灣要發展漫畫產業,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營造一個環境,讓創作漫畫也可維生。
劉興欽以母親擺仙草攤為藍本,創作漫畫裡「大嬸婆」擺攤樂善好施的故事,奠定在漫畫界的地位。劉興欽昨天出席國家圖書館「漫畫屋」開館典禮後,接受本報專訪,談到臺灣漫畫界面臨的挑戰。
劉興欽表示,他畫《大嬸婆》等漫畫時,賺了不少錢,算是很幸運。現在臺灣市場上幾乎都是日本漫畫,本土漫畫家的作品乏人青睞,要維持基本的生計都有問題,相當悽慘。
為何臺灣漫畫界充斥著日本漫畫?劉興欽說,早年要出版漫畫,須先通過國立編譯館審查,但審查委員可能是國小老師、警察等非專業人士,搞壞了我國漫畫發展方向。劉興欽指著陪在身邊的太太說,「她以前是國小老師,就當過漫畫審查委員。」
劉興欽說,現在臺灣漫畫家很可憐,只為了每年參加國立編譯館、新聞局或民間舉辦的幾個漫畫比賽,得獎後獲獎金。但這些得獎作品幾乎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他指出,只有本土漫畫才可以為臺灣帶來改變,像他的《大嬸婆》漫畫,甚至讓原本沒什麼人的新竹內灣地區重新獲得生機。他強調,要讓別國家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臺灣的漫畫,這種有藝術價值的漫畫才能創造產值。
我是在PTT的C_Chat看到這篇文章,底下許多推文似乎對「要讓別國家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臺灣的漫畫」這句,有點不以為然,對本土化題材抱持排斥的心態,這點我倒還可以理解,畢竟滄海桑田,尤其劉興欽的年代距今實在過於遙遠,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共同的標準作為兩代可以溝通、獲得共識的橋樑,然而,就我個人來說,堅持自己的文化彰顯於作品之中,卻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而這和題材未必有關。
例如,KOEI出的三國志,毫無疑問是中國題材,但那怕將它全部漢化,出個中文版,然後再把商標拿掉,恐怕也未必有人認為是中國廠商做的。
不只是ACG,只要是包含圖像及故事的創作品,一定有獨立於題材之外,能夠彰顯其創作者文化的特徵,例如畫風、故事主題的表現方式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我做的遊戲堅持用中文語音和中文歌曲(雖說逼不得已還是用了一首日文的),因為這和文字一樣,是最容易傳達出創作者文化的東西。當然除此之外,遊戲中的NPC對話和可觸發事件乃至於物品命名,或多或少也埋入臺灣人才能體會到的景況(但不容易看出來),但是在眾多玩家之中,還是有一位察覺了作品中更深的意涵,並寄信給我,這讓我感到很欣慰,也證實了創作者的心思會確確實實地寄託在作品之中,那怕再隱晦,那也是存在的。
所以,我有自信,即使將這個作品全翻譯成其他語言,比方說英文和日文,我相信歐美和日本玩家,也仍然會懷疑這是不是他們本國人做的,若隱若現的文化違合感,會讓他們無法肯定,而這也是我追求的目標。
我希望,我的作品蘊含了臺灣文化,我不希望它被發表出去後,會讓人毫無疑問地認為是日本人的作品,即使它就是日式風格。
客觀地說,這種文化堅持或許並不重要,但卻是我自認代表身為創作者的我的「藝術價值」。
附帶一提,徵有相同想法的美術人員一起創作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