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弓騎兵是甚麼
(開個新坑,講怎麼對付某一特定兵種,但這裡是先說 "古典" 時代,蒙古下一次)
弓騎兵一直都是讓人有無限遐想的兵種,並認為在東方的戰場長時間存在,且對於歐亞草原上的部隊是不可或缺的,雖然無法涵蓋到所有文明跟帝國的弓騎兵 (帕提亞跟蒙古之間也沒有什麼可比性就是了),但如何對抗弓騎兵一直是農耕民族的千古難題,弓騎兵基本上與草原遊牧民族緊緊地綁在一起,從西元前 500 年左右到西元後 1350 年,歐亞草原游牧民族最基礎的軍事單位往往以弓騎兵的形式出現,因為在草原上狩獵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游牧與農業定居的鄰居之間的衝突持續了好幾個世紀 (一直到快近現代),小規模衝突乃至戰爭是遊牧民族經常使用的策略,他們在不能正常做生意的情況下,會用武力敲打勒索定居的農業鄰居,以獲得物資絲綢、茶葉和金屬等資源,控制特定貿易路線,並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征服領土,在歐亞大陸南方,西亞的亞述人的壁畫似乎表明了在某些時候,他們將戰車弓箭手的技能轉移到了騎馬弓箭手上,並在戰鬥中部署了弓騎兵,不過那時候的亞述弓騎兵胯下只有著一層馬鞍布,在沒有支撐點的情況下交戰移動一邊射擊基本上不大可能,這裡更有可能的是定點射擊,或著是到達指定地點下馬射箭。
亞述浮雕中的弓騎兵
不管是甚麼其他因素,騎馬都大大改變了當時人們的戰爭方式,波斯帝國入侵希臘時期,當時的希臘人幾乎沒有騎兵或根本不拿騎馬來當作戰爭的戰術手段,但在見識過波斯騎兵的機動性與戰術價值後,希臘人也開始培養了自己的騎兵,在古典時期,不少戰爭中的騎兵都發揮了相當大的力量,高盧騎手、努米底亞騎兵或馬其頓的衝擊騎兵都是如此,大草原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為了單純生存與交易的草原游牧也開始可以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以下為華倫斯坦的更正 QQ) 西元前 1500 年到西元前 100 年左右,這段時間是戰車與騎兵共存的情況、在技術改革 (包括種馬的取得、有無牧場、飼養技術的改良) 下,騎兵慢慢取代戰車 (不過戰車本身也有改良,所以沒完全被淘汰),但我們知道的是,弓騎兵對於誰來說都是非常好用的兵種,偵查、騷擾、追擊都能得心應手,並仰賴機動性打垮對手,但是在三世紀危機爆發前,羅馬人在東部省分的軍團中確實擁有一支帕提亞或阿拉伯人編組的弓騎兵輔助軍,可見弓騎兵是很炙手可熱的。
黑海沿岸的斯基泰 (Scythia) 戰車
在古典時期,在 8 ~ 9 世紀以前,弓騎兵在馬匹上拉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以至於草原民族斯基泰人實際上比較喜歡用戰車,而不是一些遊戲裡描繪的使用弓騎兵,弓騎兵在馬鐙完全運用在馬匹上以前,很有可能因為馬匹運動的顛頗無法全力在馬背上施力拉弓,甚至有一些游牧部落在某些考古研究中,因為騎馬摔死不少人而放棄了騎兵戰術,對於帕提亞人在卡雷 (Battle of Carrhae) 的表現可以說他們真的是超人了,為此弓騎兵與他的馬在沒有馬鐙還沒引進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使用古典時代的四角鞍座來固定自己,這種馬鞍雖然可以讓槍騎兵更穩 (人家比較不需要四面八方開弓),但對於射手的效果比較有限,而馬鐙是騎射手可以固定在馬背上穩定拉弓的裝備,馬鐙提供了騎手站直身子的立足點,為此可以用雙臂力量來拉弓,除了馬鐙,弓箭當然是最主要的殺傷武器,但缺乏馬鐙不代表古典時代的弓騎兵效果不高 (反而一樣惱人),大多數歐亞騎射手的主要武器是複合弓,這是一種多種材料組合製成的弓箭,其威力要比西方單體弓 (比如長弓) 射的更遠、穿透力更強。
羅馬帝國末期入侵的匈人也以弓騎兵聞名,到了晚期羅馬人的部隊裡也出現了大量類似的部隊
(二、)古典時代弓騎兵的威力
古典時代的弓騎兵的代表自然就是帕提亞人了,基本上你看到的所有伊朗壁畫中,伊朗人的弓騎兵幾乎都是輕裝上陣,並手持複合弓,帕提亞弓騎兵往往會穿著輕便斯基泰風格的長袍襯衫,簡單的靴子,以及一條類似我們在西部牛仔劇裡看到的,用來保護大腿內側的腿護套,帕提亞人的弓箭與後世的複合差異不多,通常會以多層次的木頭用各種膠疊一起、弓體首尾用動物比如牛角和動物筋製成,帕提亞人的打仗往往會挑在春夏之際,當時氣候會比較乾燥避免弓體會因為雨季或其他潮濕因素而損壞,而帕提亞人的射箭方式與歐亞大陸上的草原民族一樣,是把箭搭在弓的右邊射出去,手上通常會帶著拇指環 (發出aoe2不列顛人的聲音: ),以避免弓弦將弓箭射出去後,劃傷手指。帕提亞人在東方的基本戰術確實就是打了就跑的戰術,帕提亞人經常將敵人密集的陣型透過箭雨或衝擊騎兵的衝鋒把他們分解成更小的單位,有利於各個擊破,無論是卡雷或著是日後的尼西比斯會戰 (Battle of Nisibis),帕提亞弓騎兵會率先出擊,飛馳並射出陣陣箭雨,造成傷害返回部隊側翼,透過反覆攻擊來挫敗對手的士氣並打破他們的陣型,或者透過撤退來引誘他們進行反擊,然後用回馬箭攻擊他們。
帕提亞人射箭的手上通常還會拿三支箭,這在歐亞草原上是常見的拿法,必要時能快速射擊
帕提亞弓騎兵被認為是機動性非常強大的士兵,他們的馬匹大多使用所謂的尼西亞馬 (現在已滅絕),這種被漢朝人 (可能) 稱作是天馬的品種讓帕提亞弓騎兵在戰鬥中有著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與打帶跑能力。羅馬歷史學家賈斯汀 (Justin) 曾經這樣形容過帕提亞弓騎兵的騎兵戰術,「這些人 (帕提亞人) 對於與敵人近戰或著攻城一無所知,他們總是騎馬作戰,或向前馳騁,或猛然轉身朝敵人射箭,他們也經常假裝逃跑,這樣他們就可以讓追趕他們的人失去警惕,然後被他們的 (回馬) 箭射傷,他們 (弓騎兵) 之間的戰鬥通訊不是用號角發出的,而是用戰鼓的鼓聲發出的。」在卡雷,帕提亞人的軍隊數只有 1,000 名鐵甲重騎兵、9,000 名弓騎兵,以及一大堆載著箭矢的駱駝隨時上去補給弓騎兵的彈藥,這些箭矢大多數都是三刃箭頭 (Trilobate),搭配上複合弓的威力,長時間的箭雨風暴下,若缺乏遠程支援或騎兵去驅散他們,龐大的步兵編隊很有可能會站在原地被射死。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帕提亞三刃箭頭
蘇雷納 (Surena) 的無限彈藥後勤讓大批軍團士兵喪命於卡雷,然而日後羅馬人戰略與戰術的改變以及蘇雷納本人的結局 (被賜死),這招反而沒再見過了
與之相對的羅馬人是明確的「步兵」導向文明,軍團士兵是手持大盾的重裝步兵單位,他們在面對帕提亞人的時候,被記錄到毫無還手之力,普魯塔克 (Plutarch) 記錄到,龐大的步兵編隊被射成了蜂窩,但希臘史家的嘴、騙人的鬼,這實際上並不準確,第一因為後人誇大了卡雷羅馬士兵的總數,當時的不少紀錄或後人紀載都提到了十萬大軍的數量,但這肯定是虛構的,一個軍團裏頭士兵滿員數量是 4,800 人,但是實際上滿員的情況很少見,即使是百夫長底下就是 80 個人,入侵帕提亞的羅馬正規軍不會超過 40,000 人,第二是撇去正規軍團,羅馬人的其他兵源是許多附庸王國的輔助兵,羅馬人在此戰役中嚴重缺乏騎兵以及驅散弓騎兵的步行遠程士兵,其中機動性最有價值的則是克拉蘇 (Crassus) 兒子普布利烏斯 (Publius) 從高盧帶來的 3,000 凱爾特騎兵,但他們裝備較輕,即使使與普布利烏斯一起英勇的戰鬥下 (高盧人根據不可靠的希臘記錄,是抓住敵人的騎槍與之近距離戰鬥,或滾下馬後用長矛由下往上捅帕提亞人),與東方全身都是裝甲的衝擊騎兵相比還是位居下風。
衝擊騎兵與弓騎兵的組合在野戰中相當致命,日後諸多游牧王朝的戰鬥模式也是如此
最終克拉蘇由於遠程與騎兵不足,只能採取了空心方陣來減少弓騎兵箭雨的威力,帕提亞人若使用弓箭,羅馬人會採取散兵陣型,但這樣一來帕提亞的鐵甲騎兵可以直接衝向他們,但假如羅馬人把盾牌靠攏,弓騎兵又能持續地施放箭雨,為了打破僵局,途中克拉蘇的兒子試圖帶著高盧騎兵突破重圍,但兵敗身死,頭還被插在帕提亞人的長矛上示威,灰心喪志的克拉蘇只能拋棄傷員,嘗試帶著殘兵逃至敘利亞,過程中克拉蘇被帕提亞人和平協議騙到,頭也跟兒子一樣沒了。
普布利烏斯率領高盧騎兵嘗試突破重圍,但區區 3,000 人很快就被東方鐵騎分割包圍
(三、)對付弓騎兵的手段
在野戰中,騎兵的確是個要命的對手,但羅馬並非束手無策,一些主要的例子不只發生在羅馬帝政時期,時任馬克安東尼 (Marcus Antonius,凱撒的副手,後來跟屋大維競爭) 的愛將凡提迪烏斯 (Vantidius),當時凡提迪烏斯在掌握羅馬東半部的安東尼指示下,前去抵擋帕提亞聯合逃亡到東部的龐培貴人派 (凱撒是平民派、龐培是元老院的貴人派) 一起入侵小亞細亞的部隊,凡提迪烏斯依靠高地優勢,加上帕提亞人沒有偕同弓騎兵進攻而勝利,但日後他的上司馬克安東尼在入侵伊朗地區時,仍然受到了弓騎兵的騷擾,讓羅馬大軍損失了大量士兵與後勤物資,所以羅馬人真的要對付這種騎兵戰術,除了來硬的,外交跟政治也非常重要。
1.合宜的地形
凡提迪烏斯的在抵抗帕提亞入侵中使用了斜坡高地,當時帕提亞人看他都是當地民兵組成的隊伍而輕視了他,導致帕提亞鐵甲騎兵的大量傷亡,到了馬克安東尼時期,安東尼依循了凱撒 (這裡的凱撒就是我來我見我征服的那個) 規劃的征服帕提亞計畫,採取了走亞美尼亞山路的戰略方向,亞美尼亞的山區非常崎嶇,帕提亞的騎兵無法在山區採取靈活的戰術轉向,或著是迂迴到敵人側翼進行戰鬥,而山地則給了步兵絕佳的戰術優勢 (雖然安東尼遠征仍然失敗了),到了圖拉真 (Trajan) 時期,能對帕提亞發動成功的侵略有賴於凱撒跟安東尼的規劃跟經驗,圖拉真決定軍隊要通過亞美尼亞北部的道路要經過陶魯斯山脈 (Taurus mountains) 的崎嶇地形,海拔接近 1,800 公尺,由於降雪跟落石,過程就跟漢尼拔走阿爾卑斯一樣危險,但至少可以避開平原野戰的風險,並順利抵達兩河流域上游。
2.防禦工事
羅馬軍團士兵最有名的技能就是人人一把鏟子,然後原地起高樓,在凱撒龐培的第一次內戰期間,雙方的士兵都創造出了建築學奇蹟,比世紀帝國的西班牙建築工還要神速,在圖拉真從安條克 (Antioch) 出發,越過亞美尼亞山區進入帕提亞的核心領地 - 美索不達米亞時,這裡仍然是與騎兵交戰的高風險區,所以在沿路上,羅馬人的行軍路線往往是沿著堡壘前進的,比如駐紮在兩河流域近郊的梅魯特尼要塞 (Fort Melitene),由第十二雷電軍團 (Legio XII Fulminata) 駐紮,圖拉真三次入侵帕提亞基本上都走這種路線,日後塞維魯王朝 (Severus dynasty) 也在邊境新增的不少防禦工事,除了大型的堡壘,還新增了名為 "burgus" 的小型碉堡,對此騎兵基本上跟賈斯汀說的一樣,對於攻城無能為力,帕提亞人也被證實也不是攻城奇才,對於羅馬人的防禦工事帕提亞人幾乎沒有甚麼方法可以應付,在戰鬥中,羅馬人也經常挖戰壕,蓋臨時的防護牆以及拒馬,在尼西比斯一戰中,羅馬人在假裝撤退時擺了大量碎石鐵釘與拒馬,讓衝鋒的帕提亞騎兵摔了下來,日後帕提亞的繼承者薩珊王朝也對羅馬人駐防的城市與防禦工事傷透腦筋。
3.輔助軍加強
羅馬人吸取了克拉蘇的教訓,對於騎兵以及弓箭手、投石兵的招募更加上心,在東方本來就不缺乏弓箭手,除了大名鼎鼎的克里特與敘利亞弓箭手外,羅馬人也從當地的阿拉伯部落以及伊朗人中招募了不少弓騎兵,在尼格爾皇帝 (Niger,非你所想) 與塞維魯競爭時,他的隊伍裡就有大量的弓騎兵 (被稱為 Hippotoxotai),雖然帝政時代完整的輔助軍團服役的記錄比較少,但圖拉真在進攻達西亞人 (Dacian,今天羅馬尼亞) 時,就有大量使用弓箭手的例子,弓箭手、投石兵與標槍手會在軍團前方以散兵陣型作戰。
由於當時的弓騎兵缺乏馬鐙,可以合理的推測他們的射程會比步行遠程要來的短,特別是射程較遠的投石索、或同樣使用複合弓的射手可以對他們產生巨大威脅,圖拉真柱上的敘利亞-黎凡特弓箭手戴著金屬頭盔、皮革緊身胸衣和環甲,讓他們相對於輕裝的弓騎兵有著相當大的優勢,除了射手,受亞歷山大功績影響的圖拉真,也相對重視騎兵這一塊 (比如使用馬其頓騎兵、色雷斯輕騎兵,以及其他馬匹部隊),羅馬越晚期對於騎兵的重視也讓他們有能力去驅散或在側翼戰勝伊朗騎兵,除了這些,羅馬人所向無敵的攻城技能也讓帕提亞首都失陷了無數次。
4.外交攻勢與其他社會因素
羅馬與帕提亞之間的競爭,很大一部分源自於亞美尼亞的王位繼承,同時間由於帕提亞本身是一個類似中世紀的封建社會 (不要直接等同),中央也沒有常備軍的存在,國王當然可以徵召軍隊,但這免不了與其他大家族之間的競爭,所以帕提亞本身的內戰基本上跟羅馬比起來幾乎是一樣多,圖拉真之所以可以順利入侵帕提亞,幾個大前提就亞美尼亞的王位爭議讓羅馬人有機可趁,另一個是帕提亞人剛打完內戰,導致圖拉真的入侵幾乎沒遇到甚麼抵抗,日後塞維魯王朝的塞維魯、卡拉卡拉 (Caracalla) 父子都曾洗劫過帕提亞首都,另外一點是羅馬人的侵略動機是基於經濟與領土的 (卡西烏斯迪奧的說法),特別是帕提亞作為絲路、紅海、印度的貿易中轉處 (即使如此帕提亞本身其實還是個農業稅居多的國家),對於當時財政已經吃緊的羅馬帝國來說,入侵帕提亞並洗劫兩河流域是個很強烈的發財動機。
(四)、其他
晚期羅馬人的禁衛軍中也能見到騎馬弓箭手,在日後的拜占庭中,弓騎兵的角色只會越來越重要
下一次會講到中世紀弓騎兵的差異,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不只是馬鐙,還有其他社會因素,帕提亞本身與單純的遊牧部落差的比較遠,比較接近於早期的封建社會,大多數帕提亞弓騎兵也不完全是北方草原來的,因為伊朗本身就有弓騎兵傳統,帕提亞國王底下有許許多多的小伊朗王國,比如波西斯腹地有自己的國王,阿特羅帕特尼 (Atropatene) 有自己的國王,就控制指揮來說,帕提亞要比羅馬或後世一些擅長御使弓騎兵的文明在主動出擊上要弱很多,塞維魯王朝兩次洗劫泰西封之際,帕提亞人實際上還是在內戰,直到薩珊帝國從波西斯崛起並取而代之,相較帕提亞薩珊的官僚體系跟國王的控制力要強大的多,無論步兵還是騎兵都有相當水準,日後的東羅馬將軍貝利撒留 (Belisarius) 在達拉會戰 (Battle of Dara) 之前就吃了不少屎,薩珊軍隊的軟肋仍然是攻城,他們在圍攻諸如埃德薩 (Edessa) 之類的羅馬城市時就有久攻不下的問題。但其實游牧相當擅長攻城,亞述跟西臺人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當然最特別的就是蒙古攻城掠地能力,比如可憐的巴格達就是一個慘狀,基本上就可以單獨拿出來講,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