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統一發票中500元專屬獎,除了拿去吃一份不錯的套餐,剩下的錢便是買了《自組ETF》這本書。一方面,個人也是採取自組ETF的投資策略;另一方面,個人也好奇其他人採取這個策略還會做哪些考量。內容來說,有蠻大篇幅作者是談過去自己投資失敗的經驗,尤其是期貨、反向ETF、短線融資;另一大半的內容則是這本書的主題,包含為什麼要採取自組ETF、如何自組ETF會比較適當,以及自主ETF後的成效如何。其中,對個人來講有許多內容是值得反思:
一、績效不與他人比較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投資同好,固然可以分享績效和投資策略跟見解。但是,每個人的投資策略與投資風格都不同,單純比較特定時間區間誰能有較高的獲利其實沒有意義。進一步來說,投資是自己的事,有的人追求反覆賺短線價差、有的人喜歡順勢追飆股來達成資金運用效率,有的人則是以十年磨一劍的存股態度來實現未來穩定的被動收入。
二、避免抄底的心態
如同沒人有辦法預測股票未來能漲到多少,同理的也沒人有能力預測股票實際的底部會是多少。其中,自組ETF建立各檔市占比有助避免想要抄底再抄底的心態。雖然個人也是採取自組ETF,但是確實沒想過不斷抄底可能會有擴大單一個股占比的問題。換言之,透過固定各檔的市占比,能夠避免不斷抄底,導致資金卡在不太理想的標的,而錯過更好的選擇。
三、風險應該多分散
相信自組ETF的過程,許多人也會擔心自己的持股會不會像雜貨店或百貨公司。大部分的人會建議要集中火力,最多不超過5至10檔股票,那麼單一個股的占比就會介於10%-20%。作者的看法則是,「幾檔股票不是問題,重點是自己選」,這個論點也讓我跳脫了既有框架,自組ETF不應該堅持應該配置多少組合,而是應該配置到自己滿意和舒適的程度。
四、攤平與加碼的問題
價值投資者通常第一筆錨定的成本部位通常不會太差,但是如果存股過程又想對同一檔股票加碼就是一門學問。當你的報酬率已經超過20%的時候,加碼意味著要多花20%來購買,如果是成長股不斷的順勢交易這麼做確實是可行,但是大部分的人也知道或聽過「漲多就是最大的利空」,不斷的加碼如果大跌報酬率下降的情況可謂重力加速度;同理的,不斷的接刀攤平也是不明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能夠投入的本金是有限的。作者的主張則是一個蠻不錯的處理方法,如果股票漲高了大不了就不要加碼;至於是否該加碼主要取決於持股比例與帳面是否虧損,尤其如果是自己非常看好的公司,本身持股比例不高且有虧損應該列為加碼的優先順位。
結語
目前的10家配置,今年的績效總資產大概成長18%左右,相當於是靠工作收入的儲蓄需要2-3年才能達到的報酬,採取的方式是自組ETF搭配再平衡(rebalance)。當配置的個股達到滿意的報酬率時,就會去尋找類似績效但是還沒漲起來的股票進行換股。這麼做雖然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是也比較需要花費心力,同時也會對把原本看好的公司剃除,後來卻大漲感到惋惜。因此,如今自組ETF的構想決定更趨向存股,以未來能夠不斷擴大被動收入為主(以及成為自己喜歡公司的股東跟領紀念品),而這本書大致上解決了我許多的困擾,像是不應該把心思用在和跟別人的績效做比較、如何避免不斷的抄底、自組ETF應該怎麼配置才適當,以及該如何相對安全的加碼或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