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職場生涯也即將邁入第五年。以前無法理解為何在同個地方工作三年以上,可以視為具有穩(wěn)定性的人力資源。但是,真的在同個地方工作三年以上後,也有了不少體悟。如果一個地方不適合自己工作,哪怕是工作一星期都是難熬的。例如,無法認同的公司管理方式、無法適應所不喜歡的辦公室文化、薪資報酬不符合預期、工時過長影響生活品質、沒辦法發(fā)揮所長或興趣,諸如此類。相反的,如果自己每天能夠抱著相對愉快的心情上班,能夠某種程度享受偶而帶來的挑戰(zhàn)和壓力,以及和辦公室的同仁保持不差的關係,其實上班的時間是過得很快的,甚至沒特別意識到時間就這樣流逝了。
原本是想寫關於工作到第五年後該保持哪些心態(tài),像是老闆可能會有更高的期待、每年都會看到新人或資深的人來來去去、工作內容已經(jīng)如魚得水時該如何運用剩餘時間,或者如何避免自己和其他同仁那樣開始得過且過。不過,比起討論這些職場裡頭的內容,個人覺得有些事情是進入職場多年後更加重視的。
一、保持身材是對自己負責
以前總覺得自己有吃不胖的體質,就算沒擁有公狗腰BMI也能維持在18.5以下(體重過輕)。但是,自從出了社會進入職場到今年初,整體BMI已經(jīng)到25(過重)。檢討為何會這樣時,意識到學生時期都不會吃早餐,但是開始上班以後不僅會吃早餐且吃的內容物都偏油和澱粉;由於收入層面不需要煩惱午餐的價格,時常不是吃太好就是吃太飽;此外,下班後時不時也會買甜點和飲料。比較慶幸是平常上班通勤走路至少有8,000步以上,以及週末至少會散步2小時以上,否則這樣的飲食習慣又完全沒在動的話,大概就不是過重這麼簡單。
大概是從幾個月前,每星期至少有三天健身跑步40分鐘以上。雖然不太喜歡夾菜吃自助餐,也會基於健康在這三天以素食和些許的肉為主(並且不吃白飯)。雖然沒有特別去測體脂率,但是面對鏡子看自己的身材時明顯是瘦了不少。此外,由於自助餐夾菜有員工折扣,費用平均落在65元-100元(比過往隨便吃都150元-200元以上),每週大概也省了將近300元以上。保持身材、控制飲食、規(guī)律的運動的運動,一開始保持紀律或許會感到不適應,但是反覆做好幾個月後,這已經(jīng)成為生活習慣。
二、預防勝於治療
身邊許多朋友會買健康與傷害保險,萬一真的身體出狀況保險的理賠確實能減輕風險發(fā)生時的後果。至於,什麼樣的保險產(chǎn)品適合自己就需要花時間思考。例如,理賠的金額越大,理賠的範圍越廣,投保的相關費用也會相對的比較高。換言之,考量健康與傷害的風險時,還需要權衡對自己財務規(guī)劃風險的影響。由於保險是否該買或該怎麼買涉及到主觀價值判斷的差異,這邊就不特別討論。
倒是預防勝於治療是一個蠻重要的觀念。相信能夠保持健康的人,沒人會願意特地生病來吃藥治療,或者特地為了保險理賠而讓自己的健康受損。以前個人會認為保健食品是智商稅,花大筆的費用來吃一些無法確定有沒有功效的產(chǎn)品。但是,現(xiàn)在的想法就和過去不一樣,吃不吃保健食品取決於平時的飲食缺乏什麼。例如,個人每天都會吃兩條益生菌和一條葉黃素,但是並不代表每個人都需要這麼吃。
三、人際關係是種緣分
出社會多年以後,許多校園時期建立的好友關係,絕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漸行漸遠。特別是自從不再使用FB、IG、Twitter等社群平臺後,還有再持續(xù)保持聯(lián)絡的好友大概屈指可數(shù)。究其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不熟了與不同了」。
不熟其實很好理解,人際關係是需要持續(xù)的經(jīng)營,哪怕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完全都沒有交集那就是陌生了。不同則是需要分許多層面理解,像是好友們的重心可能已經(jīng)在自己的家庭或事業(yè)、看待事物的見解和人生哲學產(chǎn)生了矛盾,或者曾經(jīng)是基於興趣同好而聚集的也會因為不再有共同興趣而分散。再來則是有些人的生涯軌跡已經(jīng)和自己完全不同了,甚至對方的品格操守和心態(tài)已經(jīng)變了(像是找你直銷或傳教),諸多的因素都可能造成過去友好的關係不復存在。
學習尊重他人的自主意識很重要,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糾葛、負面情緒或爭吵。人際關係是不可以強求,無論是友誼或者想追求愛情的對象,適合的自然會繼續(xù)適合下去,不適合的哪怕自己多努力想維持也維持不下去。
四、理財觀念越早建立越好
個人每個月的收入大概有20%是一般費用(通勤、伙食、電話費等等)、10%是娛樂費用、70%是存款。其中,一般費用以不花超過當初分配的20%為原則;娛樂費用的10%不會真的都花光,如果有剩就累計到下一個月;至於存款的70%則是以不作為當下開支為原則。例如,當你緊急需要動用一筆資金時,像是身體出了狀況、失業(yè)或其他不可預期因素時,至少有一筆錢能夠動用。
這筆每個月進帳的70%存款會滾動性的調整投資分布和比重,像是投資股票、買金幣或銀幣、轉換部分臺幣到美元外幣帳戶等等。初期來說,本金不大時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持續(xù)3年以上時,穩(wěn)健投資所產(chǎn)生的被動收入,可以讓自己保持更樂觀的心態(tài)工作,以及達到一種生活上的平衡。例如:每個月投資2萬在殖利率4%的股票3年,不考慮配息再投入,到了第三年相當於替自己每個月加薪2,400元。當然,無論是投資個股或ETF,每年多少會有股價波動和市場環(huán)境的系統(tǒng)性風險。但是,從長期投資存股的角度而言,好的公司且認真經(jīng)營的公司,多少都能經(jīng)得起大環(huán)境風險的歷練。換言之,比起專注在靠股票價差獲利,參與一場以「別人估價能力不如你」的零和遊戲。不如認真的選擇投資標的,成為用放大鏡檢視自己公司的股東,以非零和遊戲的角度與公司一起成長(反應在股價)和享受成果(配股配息)。這邊提及股票的原因是相較於其他投資組合其報酬率和風險都比較高,而理財管理的過程中其實比起財經(jīng)知識或聰不聰明,投資的心態(tài)與確立投資的目的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只是想賺快錢,甚至靠借錢放大本金槓桿,那不叫做投資而是單純的投機或賭博。
至於不動產(chǎn)(房子)的部分,個人認為,如果自己是跟家人一起住(沒有買房困擾的人),在還在累計財富與創(chuàng)造被動現(xiàn)金流的過程中並非急著投入的標的。因為不同時期想買的房子跟地段不見得一樣。例如,上班族可能會想買工作地點附近的房子、老人家可能會想買有電梯和各種公共設施服務的社區(qū)大樓、結婚有小孩的可能會想要比較大的房子、小孩長大不選擇一起住時可能又會想要比較小的房子。另一方面,主動收入(工作收入)買房的風險是萬一工作突然沒了、房貸利率突然上升了,或者突然有了婚姻關係或小孩導致費用超出負擔時,房貸費用就會成為承重的壓力。相反的,如果盡早建立好被動收入,哪怕未來房市漲很多,只要被動收入足以支付房貸的費用,反而不會特別在意買入房子的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