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免要被叫一次盤子,但某些時候你不覺得自己是盤子,該如何反駁呢?
我們可以從交易與財富來解釋。
等價交換很常被提及,但這概念完全是錯的,因為如果你真的認為兩樣東西相等,你就無法做出主動選擇,所以自願交易實際上是互利行為,必然是你認為所得大於所失,交易才會發生。
説到這裡你已經能夠為自己辯護,只要你是自願購買,就代表你覺得獲得比付出更有價值,那又何來盤子一説呢?
如果進一步延申到財富,一個歷史的大哉問,財富如何產生呢?
是生產嗎?是交易嗎?不,都不夠完整,如果說生產創造財富,自願交易顯然也會創造財富,如果說交易創造財富,那荒島魯濱遜沒有交易,但他同樣有財富。
所以財富的答案是什麼?答案是:主觀認知創造財富,很簡單的例子,一隻父親給的鋼筆,原本對你而言只是一隻鋼筆,父親過世後,變成了珍貴的遺物,同樣的一隻鋼筆,沒有經過生產與交易,在主觀認知改變下,你的財富增加了。
反向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枚戒指原本是女朋友給的珍貴禮物,分手後,棄之唯恐不及,沒有經過生產與交易,你的財富就減少了。
認知創造財富也能夠完美的涵蓋生產與交易,你會進行生產是因為你認為產出大於投入,在生產完成當下你的財富增加了。結果可能品質優良,你對產品的認知上升,你的財富就增加了,如果品質低劣或賣的很差,你對產品的認知下降,你的財富就減少了。
交易的部分如同上述,就是因為認知中對方的物品更有價值,才會發生交易,你得到價值更高的物品,財富自然增加了。
換一個角度證明,假設沒有認知的情況,一個海中孤島,上面全是鑽石,沒有人去認知就沒有財富概念可言。
進一步說,如果是一個原始人到了島上,他認知內鑽石只是會亮的石頭,此時的鑽石同樣不成為財富,也就是説,財富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依附於主觀認知的完全主觀概念。
至此盤子說已經可以完全反駁了,因為你的財富是你的主觀認知,所以只要你認知自己不是盤子,你就不是,當然反過來說,如果你後悔了,商品在你的認知中下降,那麼恭喜你,成為了自己蓋章認證的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