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看了鈴芽的預告片,當時感受不深,等到上映,見評價似乎不錯,遂決定還是進影廳看看。
本來只預計看一遍,沒想到剛好朋友邀約,所以就二刷了。看完兩遍,主要感想沒有太大差異,覺得新海誠在鈴芽中,有把自己的優(yōu)點再強化,回想《你的名字》,個人感覺新海誠的劇本都偏向一個快節(jié)奏的展開,在劇情的一開始就迅速衝擊觀眾,配合BGM的操作,快速製造一波高潮,像這回鈴芽一開場的關(guān)門,門一關(guān)上瞬間彈出標題加上吟詠的BGM,瞬間把觀眾情緒拉到一個高點,屬實是一個相當符合現(xiàn)在胃口的開局節(jié)奏。
這樣的開局法,也為接下來鈴芽能踏上旅程做好準備。綜觀全劇,唯一的小小弱點,大概就是鈴芽遠行的動機略微薄弱,而為了填補這個薄弱,所以請大臣擔任那個催化劑,推動鈴芽展開劇情,但偏偏前期又一直放出一種大臣是個反派的訊號,導致我看完第一遍後,一直搞不太懂大臣這個角色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動機和目的(後面停車場阿姨暴走和大黑貓現(xiàn)身也是讓人有點不太明白關(guān)聯(lián))。我女友說因為大臣是個缺愛的貓,所以可能他想引起鈴芽的關(guān)注之類的,還有我想到草太說過,神明就是很任性,我想如果要在劇情內(nèi)容裡去解釋的話,大概只能這樣解釋了,但看完第二遍後,我發(fā)現(xiàn)或許還有一種解釋的路線,那就是大臣是作為鈴芽的引導者而存在的,又或許就是代表著一種「要求正視傷痛」的力量,也因此會與鈴芽對立或受其排斥──因為直視過往傷痕會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接受大臣作為這樣的象徵,那麼鈴芽的旅程就是一位受災者可能有過的心路歷程,主要有兩個部分:悔恨的彌補以及接受。悔恨的彌補的意思是,鈴芽的「關(guān)門」成為倖存者在災難後,會出現(xiàn)的那種罪惡感以及「是否自己在當時能做些什麼?」的具體化,在作品中她被賦予超自然的力量,所以確實能阻止憾事發(fā)生。至於接受,則是在最終她能擁抱「內(nèi)心的小孩」,鼓舞自身前進。
我覺得這也是能看出新海誠在《鈴芽之旅》中做出的,與《天氣之子》、《你的名字》不同的地方。災難的前二部,以最簡略、概括的方式說,劇情就是「他/她遇見她/他,兩人互有情愫,然後他/她出事了,她/他要去救他/她。」,《鈴芽之旅》乍看也是一樣的結(jié)構(gòu),但實際上這趟旅程反而更像是鈴芽救回自己的旅程。鈴芽在醫(yī)院說過,自己認為死生皆是運氣,但在常世中她也大聲宣告縱使只有極短的時間,她還是想活下去、要救回草太,帶有矛盾的想法與行為,卻也激發(fā)出鈴芽更為鮮明的角色形象,我想這也是新海誠的一個突破。
《鈴芽之旅》利用快節(jié)奏的劇情挑起觀眾的情緒,也藉此稍微掩去角色行為或動機上的不合理之處。公路電影的形式,讓更多溫暖的情節(jié)與角色能夠參與進劇情,搭配鈴芽最終的自我療癒,讓大家瞥見新海誠處理「命運紅線」的主題以外的可能性,整體而言就是佳作,也有一些新意,讓人期待新海誠之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