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剛使用網路,網路遊戲和討論平臺的一切讓我癡迷。彷彿沒有找不到的社群和話題可以交流與認識他人。
然而,這印象不過10年就開始崩解;不僅是網路,在實體交流中也感受到。理由是,雙方看似「交談」,看似「聚焦」同一領域、作品或主題,甚至人物,實際上卻各說各話。舉例來說,最近 リコリコ 無論是想幹千束或たきな,甚至看大叔搞基,或者認為自己很像哪個角色。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但都聲稱喜歡。
這有什麼問題呢?Covey提出「 集體性獨白 」的觀點,說明人們看似傾聽卻未對彼此實質回應的現象,因為對他們而言傾聽是儀式、禮貌,有沒有實際理解對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聽了,現在,我可以發言了吧?更進一步,這能解釋在互動中人們越感到寂寞的理由,尤其分享自我,但自我未被對方重視。
人用社群軟體,即使不紅,交不了幾個朋友,也期待能排解些無人傾聽、無人理解的孤獨。然而,越是陷入社交軟體的一般人,越容易困在自我中心傾向,從而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物換星移。群體為主的平臺,逐漸個人化,甚至被個人為主的平臺取代,人們的自我中心的傾向也更變本加厲。而且某些人被大量的關注,甚至走紅,很難不引發挫折,油然而生嫉妒和羨慕。他們注意不到能統治個人頁面流量的人,究竟把那些資源、如何引流,而且做到這種程度的預期效益為何?恐怕不僅僅只是交幾個朋友,排解寂寞而已。但說到底,這些都是自我中心傾向,實現自己的優越感,差別在已經有吸引力的外貌、才藝等範疇上,誰早就有優勢。
有人會說,這種自我中心傾向難道是噗浪產生或促進的嗎?我不這麼看待,但噗浪的介面確實有「現形」的作用。舉例來說,早從PTT、巴哈的哈拉板,就有一個討論串,大家自說自話的傾向,除非有一方的觀點你特別不爽,甚至逆你CP,你恨不得在暗網上買個殺手殺他全家,但目前你只敢開個新樓嗆他祖宗十八代。動機只是跟你在意淫某些電子妓女或電子妓男的立場不合。
那麼更不用說噗浪了,噗浪的噗看似公開討論板但更隸屬某些用戶的專屬性,他自己就是自己噗的板主,而一群人也把自己當成板主,在其他人的噗更加「集體性獨白」————自說自話。在此,我展現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我學習他們的自我中心,而且學得很成功,任何交流對象都沒了。
文末,我在分享一個噗浪讓我學習到的事物,就是「集體性獨白下人自我中心的傾向」。
我曾問,真誠重要嗎?每個人,看似樂於傾聽,也在傾聽,甚至熱烈回應。仔細聽,對方眉飛色舞(不確定,我看不到螢幕,我猜的)在講只有他自己在意的事情。你要嘛就看他表演,你就是他朋友,你要嘛不看,但你還是他朋友。
然而,你也無法確認對方客觀上裝不裝、實際理解不理解,但對方表現出想要傾聽,想要了解的模樣,那就夠誠意了,不是?但回頭自問,扣除上班、睡覺時間,你使用社交軟體的意義為何?就是找一群人相互欺騙———明明彼此不屑,覺得自己最棒,其他人好棒棒,但又無法脫離人群?
當然,噗浪或任何社群軟體在促進聯繫上,立意都是好的,但我的感受,越用我越是感受孤獨與寂寞,好似找個地方嘲笑自己沒朋友。在這種「沒人愛」、「沒人喜歡」的念頭中,我恰好領悟了更重要的事情。這正好說明我夠特別,才找不到合得來的人。
巴哈和噗浪,教會了我這點。網路的意義,在於它提供自由。別試著迎合任何你看不順眼的人群、話題、Tag,即使對方跟你一樣用著ACG術語,卻可能跟你信仰不同的CP。因為,如果合,你早合了。
噗浪,能讓你看見人群的自我中心傾向,但更重要的,可以讓你看見自己的自我中心傾向。你可以學會傾聽、理解,再向自己溝通,讓靈魂成長。即使孤獨,你也不後悔人生來這一遭。
筆者資訊 |
|
兔二(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臺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