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因為前幾天睡不著,想隨便寫點甚麼
結果不小心就寫了超長文我的天ˊ^ˋ
與其說這是一篇介紹的文章,不如說比較像是我的心情日記
可能會需要一些哲學上的先備知識,可能才會比較了解我想說的事情
說實在的,如果看我的文章會頭痛的話
還是別勉強自己比較好...
很少會在長篇文章裡貼影片連結,
不過因為這部影片算是觸發我寫作的一個契機
姑且還是貼上來了
也許是因為 youtube 演算法的原因吧
可能是我看了很多哲學類的頻道
所以常常能看見這類影片
開始寫一些偏哲學的文章
寫完之後查資料發現很貼近尼采、老莊這些人在談的東西
並不是因為查完資料才寫的文章
所以特別有種同路人的感動
說實在的
這些理論很難化為文字
化為文字就很容易產生偏頗
畢竟每個人對於每個字的定義都會有些微的誤差
對於道德經更是如此
畢竟要以有形的文字描述無形的概念、闡述無形的法則也許是件無法做到的事
所以我多數時候不喜歡用太過絕對的描述方式
套用一個我滿喜歡的說法是
我是以分享的心情分享我的觀念
至於別人要不要收下,或者是適不適合
還是要看當事人的情況而定
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自然無為?
坦白說
即使這些學說在某種程度上,闡述了我的人生觀
還是有我認為太過武斷的成分在
也許可以理解成
這些學說認為,無形勝有形的概念
莊子的 "逍遙遊" 有提到
蜩與學鳩(蟬與小鳥)嘲笑高飛九萬里的鵬鳥
或許也可以理解成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也許有高下之分?
也許莊子只是想闡述 "無為" 的概念?
不過既然還有心情跟惠施鬥嘴,估計前者還是滿有可能的
那麼,反過來理解又如何呢
鴻鵠安知燕雀之志?
也許是不知道
也許是知道,但是不想與之為伍
自然無為
不管刻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
最後還是會落在自然之中
能不能以這種方式詮釋我也不清楚
反正我就喜歡這樣詮釋
以浪漫的角度來說,大概老子也明白
燕雀大概自始至終都會是燕雀吧
終歸是自然的一部分
並沒有所謂的高下之分
即便如此,他還是留下了一盞燈
為需要的人指明方向
不論是明白鵬志的燕雀
還是明白燕雀之志的鵬
...
接下來就輪到尼采了
我認為
尼采想描述的東西還滿貼近我的觀點的
也許會有些許不同的地方
不過不論是上帝已死的觀點,或是超越善惡的觀點
多少都能在我以前的文章找到一點影子
尼采的著作
坦白說,有點太過文言
可能我的文章對某些人來說也是滿文言的
也是可以理解會有這樣的狀況
不過基本上我是盡量避免文鄒鄒的
算是同中有異的地方?
直接講結論的話又感覺少了一點什麼
所以我的文章傾向於有一個邏輯的脈絡,而不是直接指明對錯
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理解甚至是認同我的邏輯
我也不強求
因為我也清楚,普通人看見的世界跟色盲會看見的世界就是不同
同樣的道理也能演繹到大腦的層次
很多人不了解,以為每個人的大腦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看見的世界、理解的世界、重視的事物、厭惡的事物都是差不多的
可以差很多,事實上
特別是在某些有衝突的關係裡
我們的大腦,不像某些外顯特徵一樣明顯
畢竟大腦是包在腦袋裡的
不像黑人、白人容易分辨
不像東方人、西方人容易分辨
事實上
現代社會漸漸能夠理解這樣的想法
所以,即使外觀上差別不明顯
社會也能漸漸包容
像是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差別
我們的大腦又何嘗不是如此
不知不覺又有扯遠了的感覺
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就是在講尼采對於超越善惡的觀點
不論是善還是惡,總是會需要一個立足點來支撐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你的核心價值是賺錢,那麼能賺錢的方法就是善
如果你的核心價值是人權,那麼幫助弱者就是善
如果你真的能夠理解這件事,大概能了解什麼是 "超越善惡"
善惡是人造的概念,而且經常是為了服務某個目的而生
死亡,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
也許人們因此創造出了死後世界這個概念
希望人死後依然有個寄託
也許死後世界是真實存在的,我也這麼希望
起碼死後並不是一無所有
但是
那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
死後世界並不存在呢?
尼采選擇了面對這個可能性
也許19世紀以前的人類們為了生存就耗盡全力了
將精神寄託給神靈算是比較輕鬆的作法
到了現代,我們稍微有點餘裕了
上帝的存在逐漸受到質疑
如果生命的本質毫無意義
那我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不知道尼采是怎麼想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又轉了一次彎
我的想法是,如果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呢?
我想說的是
如果我們存在的目的,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呢?
"上帝已死"
於是我們的生命就解放了
對我而言 對尼采而言
因為我們的生命毫無意義
所以不管你過得如何 你做了甚麼 你做成了什麼 都沒有人有資格責怪你
所有人世間的苦難與折磨
都會變成風景中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是偶然
有一天,當我們能夠明白,活著不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於是乎,苦就成為了一種味道,甜也成為了一種味道
因為我們還活著 所以還能嘗到苦味跟甜味 所以才能嘗到苦味跟甜味
哪怕就像是在漫長夜空中,僅僅綻放一瞬間的煙火
我也曾經活過
坦白說 尼采的著作就跟老子的文言文一樣
我很難透過自己的力量閱讀原著來全面了解尼采哲學
但是,從他人的角度 或多或少還是能理解這些人的理論
就像是開頭的影片所介紹的尼采的想法一樣
人們通常在生活中,不願意接受事物
不願意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
我們無法控制誰是我們的父母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出生在哪個城市、上哪所學校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出生在窮人家還是富人家
很多事情其實我們無法控制 這並不是任何人的錯
所以,悲傷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
生命不過如此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提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你的心情而改變
到了會下雨的時候,就是會下雨
到了該放晴的時候,也是會放晴
擁有 "好" 的人生,只是因為你剛好遇到了 "放晴"
遇到 "不好" 的人生,也只是因為你剛好遇到了 "下雨"
自然而然,只是這樣而已
於是,如果願意的話,
感受一下下雨的風景、下雨的味道
也不錯,不是嗎
坦白說
某些介紹尼采的文章或影片戾氣很重
跟影片開頭介紹的尼采,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
也是因為寫作才開始慢慢去了解他的生平
現實中的他給我的感覺有點灰頭土臉的,老實說
也是有點憤世嫉俗、桀驁不馴的感覺
對於尼采的見解,我也見過許許多多的版本
也許,我所理解的尼采、我所希望理解的尼采,也不是原本的尼采了
amor fati
一句拉丁語
可以解釋成 "對自己命運的熱愛" 的意思
也是尼采的一個重要觀點
不知道尼采對於自己的人生,會做出怎麼樣的評價
不論如何
尼采依舊是現代很多哲學與心理治療的先驅
在某種程度上,也開創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
總是會有那麼一隻,想要成為鵬的燕雀
但是就如同大多數的蜩與學鳩一般
始終無法看見生命之外的景色
只能隨風而逝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
他的身體化作自然的養分
他的信念在一部分新生的燕雀心中萌芽
"大鵬看見的世界究竟是甚麼樣的"
於是,這些燕雀們開始啟程飛往南方
不論是分享飛行的方式、飛行的技術
還是將信念再度傳承給下一代
能不能看見大鵬所看見的景色,沒有人知道
也許連大鵬是否存在也沒有人知道
不論如何,總會有傻瓜展開翅膀,往南而飛
並且願意分享自己所見的景色
此致 那些一同前行的人們
Best wishes
= = =
附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