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聽由Indie-guider獨立遊戲資訊站辦的「歐美遊戲設計留學經驗分享」講座,是一系列數位遊戲商務課程的番外篇。感覺收穫蠻多的,所以寫一篇日誌記錄一下。
我當下刻意不做筆記,希望不要為了做筆記反而漏聽了什麼,所以只剩下印象深刻的內容;日誌我也不想太講究,想到什麼就記什麼,還請見諒。還有這篇我打算設公開,讓更多人能知道這些資訊,在此對為了看心得文而追蹤我的大大們說聲不好意思。
講師有兩位,第一位是俞達,〈Gerritory 給地偷地〉製作團隊的一員,交大資工畢業,目前正在就讀德國科隆遊戲實驗室(Cologne Game Lab)的學士學位。
雖然他選Programming(程式)組,但是前兩學期有三組(另兩組是Art和Design……吧?)共同的課,讓大家互相知道其他分工的基礎,以免未來無法溝通,這點很重要,畢竟遊戲製作很難靠單打獨鬥。
德國學制和臺灣不一樣,總之這個學士學位共7學期,其中第5、第7學期好像是實習或實做的樣子,另外5學期則是分別學習五種遊戲類型:偏重遊戲機制類型、敘事類型、Multiplayer(多人)、Serious(嚴肅類型,比如說教育類的),還有一種我忘了。說實話我之前從來不知道這樣子的分類,意外學到一些東西。
德國科隆遊戲實驗室算是個新學校,但是在當地的遊戲製作圈相當知名,附近有很多遊戲製作單位都是校友。除了柏林,科隆也是德國的遊戲製作重鎮。
雖然隸屬於科隆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但擁有獨立的校區,還有開放空間、一個大劇院等,期中還有個工作坊週,會請各種老師來教比較不一樣的東西,並且有實做課程,感覺很有趣,然而碰到疫情,什麼都沒了==
另一位講師是Lucien Chen,目前任職於King,為資深遊戲與關卡設計師,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娛樂科技中心(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Center)碩士,聽起來畢業差不多十年了……吧。他也有在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遊戲設計中藥舖 老闆Luci」以及部落格「遊戲設計中藥鋪-GAME DESIGN 543」。
兩年共四學期,其實只有第一學期在上課;後面三學期是實習和一堂任意選修課。實習就是在各個合作廠商做事,像是講師有提到他第二學期在Games for Change,做了一個活動用的遊戲;後面第三、第四學期則在EA。選修課的部分,只要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課都可以,只要可以跟教授講出理由說為什麼需要或怎麼樣對自己有幫助,也因此許多人跑去上這所大學最有名Computer Science(資工)的課。
第一學期有門課我覺得很有趣,也是當學期重點:Build Virtual World。就像是Game Jam,共七個Round,前六Round由老師分配組別,讓你跟班上不同的同學合作開發遊戲,共三週,結束後就重新分組,繼續下個輪迴。每個Round都有其主題,並且會在不同的平臺,比如電腦、手機、PlayStation,讓學生必須多方嘗試。這就是個虛擬小型遊戲製作圈,最後大家都互相認識彼此,也有人名聲整個黑掉讓大家不敢跟他同組,著重於實戰和人際互動。
題外話,前不久我才玩了《OPUS:地球計畫》,也寫了一篇心得文、稍微研究了一下製作團隊SIGONO,發現其前身為Team Signal,名字由來自他們研究所時的專案《The Last Signal》。這個遊戲、這個團隊就誕生在這門課,聽到時我還真是訝異XD?,F在一時找不到當初看的那篇文章,抱歉了。
卡內基梅隆大學基本上在賓州的匹茲堡,是個小城市,不像紐約、洛杉磯等大都市,自然物價相對較低。講師有提到他的同學組成,竟有一半來自中國、四分之一來自印度,跟他本來想多接觸外國人的目標有點不同XD
畢業之後,只有3個月時間可以找工作,不然就得打包離開美國;即使找到工作,公司願意幫忙申請工作簽證,也要抽籤,基本上只有四分之一機率能中。也就是說,想待在美國不容易啊……
最後的Q&A時間,問到推薦的高等教育資源,Lucien有提到瑞典(也就是他現在待的地方)也有相關科系,有和附近遊戲公司合作,包含King,也不錯。另外當然有人問費用問題,Lucien回答是忘得差不多了,但推估兩年下來至少要200萬跑不掉;俞達說德國的情況是公立學校都免學費,雜費、生活費……我忘了XD,但他有說超市的物價都滿低的,自己煮比較劃算;還有雜費內會包含交通費,可以搭州內的公車、火車。
以上就是講座大概的內容了。我自己的想法是大學和研究所真的不一樣,大學比較基礎,能學到比較多;卡內基梅隆的娛樂科技中心比較像是實戰訓練、交朋友。然後目前疫情肆虐的情況下,真的不適合出國唸書,很多硬體上的優勢現在都沒了。
然後我還是不知道我的下一步該往哪走,甚至連是不是這個方向都不確定QQ,但至少多了一些資訊。
2021/04/19 發表 獨行
2021/11/15 修正錯字 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