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摘要
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陽明山水牛猝死事件,在近期的新聞都指出是因為天氣逐漸變冷,又加上長期營養不良導致身體無法抵禦氣候這般劇烈的變化而猝死,以下圖表為溫度及雨量以及牛隻死亡數的關係圖。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溫度從 18 到 16.8 度的過程中牛隻的死亡率就開始往上走,另一方面雨勢也在此期間遽增許多,溫度下降搭配上滂沱大雨,使得體感溫度更低,導致牛隻更容易生病死亡。
各界質疑
(圖片來源: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根據以上資料,民間團體有三大質疑之處:
其一便是溫度太冷會導致牛隻死亡數量遽增如此之多?
民間團體認為在 2016 年的冬天更加寒冷,甚至冷到降雪,而在 2017 ~ 2019 年間也有不少比今年更低溫且雨量更大的時候,但牛牛仍頭好壯壯,不曾出見過如此慘烈的死亡數字。
其二當地勘查牛棚發現牛棚老舊,不堪抵擋風雨,管理單位是否有維護不周之嫌?
從上圖便可清楚看到牛棚是何等慘狀,滿地泥濘,屋頂殘破,毫無一處乾燥之處可供牛牛休息取暖,這樣惡劣的環境是否就是造成牛牛死亡的另一大推手?
其三刺絲網圍籬縮減牛隻生存範圍。
(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上圖可以看到陽管處由 2019 年底,為了避免人牛再次產生衝突,因而建立了刺絲網以保證牛隻在限定的區域內生活,但以牛牛的數量來看,43 公頃的生活區域是相當不足的,又加上擎天崗草原的植被也出現退化的現象,牛牛們因為食物不足而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而這一點也與學者指出的長期營養不良判斷相同,因此縮減牛牛生活區域這一點被人們視為元兇。
討論與反思
根據上述資料,我想大家應該都能夠理解,長期營養不良的成因便是來自於限縮棲地所造成的後果,雖然大雨與寒冷確實會對動物們有所影響,但若有良好的居住環境與充足的食物,動物們便能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以健康的身軀與大自然抗衡。
而這也讓我想到北極熊,冰床不斷破碎融化,北極熊的棲地有急遽的縮減,可取得食物的環境也越來越少,這也導致北極熊即將走上滅絕之路,當然除了北極熊外,世界上許多的動物們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雨林的開發、礦脈的挖掘等等,無一不是在縮減動物們的自然棲地,當我們為了繁榮與進步努力時,是不是就正在讓無數的動物們餓肚子,面臨死亡的威脅?
當人們將動物們圈養起來無論是做為學術或是觀賞用途,給予動物們一個適合生存的環境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無論是用作何種用途,被圈養的動物們其生活區域都是極其狹小的,在此間生活久了的動物們多多少少都有些精神方面的問題,每次去逛動物園時,我心裡都有著一個疑問,當我們觀賞著這些珍奇異獸時,我們曾想過身處這狹小牢籠中,動物們的感受嗎?
或許以上的問題早有了答案,但我真的想問的其實是……
為了人類的發展與進步,犧牲其他生命,又或者說淘汰其他生命,這種行為真的對嗎?還是說世界的真理便是弱肉強食?萬物共榮到底是不是假議題?
若以人類的社會來探討,世界上前幾大的科技巨頭便是人類,而其他小型企業便是動物們,當科技巨頭們想要發展出一套生態系時,人們會因為習慣而全面導向使用他們的產品,這種生態系的拓展便是壓縮小型企業的生存範圍,最後這些小型企業就必須面臨併購或是倒閉的下場,併購可以想像成馴養,如貓、狗,或是食用的牛豬雞等等,倒閉就不難想像便是滅絕,如白犀牛、雲豹等等。
從人類的社會與文化中,我從來沒見過強者與弱者共榮的體系,或許在人類的統御的世界當中,萬物共榮本來就是不存在的,大者恆大,強者恆強,弱者只有滅亡一途。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請大家多多指教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