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觀樣貌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鶴鴕又稱為食火雞,其物種有三,分別為南方鶴鴕亦稱雙垂鶴鴕、北方鶴鴕或稱單垂鶴鴕、侏鶴鴕又名小食火雞,而此篇以雙垂鶴鴕作為主角來敘述,而雙垂鶴鴕與其他兩種鶴鴕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頸部的兩顆大肉髯(肉垂),其次才是鳥喙長度的差異,最後才是跗骨的差異。
鶴鴕的肉髯的功用,主要是用來求偶用的,肉髯內網狀微血管充血使之又紅又明顯,這是鶴鴕繁殖能力優良的象徵,同時也意味著身體很健康,除此之外肉髯也有著散熱的功效,順帶一提母鶴鴕的肉髯比公鶴鴕略大。
鶴鴕世界界上第三大的鳥類,在其之前便是鴕鳥與鴯鶓,從外型上我認為更偏向鴯鶓,而非鴕鳥,鶴鴕身高約為 1.5 ~ 1.8 公尺,重量約為 58.5 公斤,其中母鶴鴕體型大於公鶴鴕,根據紀錄母鶴鴕最大曾出現 2 公尺高,這樣的高度堪比鴯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巨大的體型外,鶴鴕有著一身烏黑亮麗富有光澤粗大而蓬鬆的羽毛,而其翅膀上的飛羽則是特化的更為堅硬,形成六枚硬棘,硬棘的形成主要是羽毛上附著了角蛋白,此物質可保護組織免受損傷,這樣的特化與其地域性有關,因鶴鴕主要棲息於雨林之中,而這種硬化的羽毛搭配其楔形的身材,能夠保護牠在雨林中降低荊棘與鋸狀葉子的傷害。
補充一點,鶴鴕沒有尾羽亦沒有尾脂腺,尾脂腺據我所知,主要用途是分泌油脂或是分泌刺激性氣味,兩者分別用於保護與標示領域或求偶。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鶴鴕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其頭頂的骨盔,此古銅色角質冠相當大且堅硬,其大小約為 18 公分,占整個頭骨約 2/3 的大小,其功能的說法不一,其中最主流的說法是用於打擊草叢所用,而最富爭議的則是此骨盔主要用於交流,其理論建立於骨盔內部為中空的,而透過此特殊的中空結構,當鶴鴕發出極低頻(於人類聽力的下限)的叫聲時,能夠在茂密的雨林中發出進行交流,骨盔除了能幫助聲波的傳遞更是接收器,且學者更推測骨盔上的紋路在交流中有著特殊意義。
另外還有一個有一部份人們相當接受的說法,那便是當鶴鴕在覓食時,為了避免樹上的果實掉落,而直接砸到頭頂,此時骨盔便能提供保護頭部的機制。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除了以上三種較為主流的說法外,還有一個說法較不被人們接受,一個是認為此骨盔是用於爭鬥的武器。
鶴鴕的頸部的顏色十分鮮明多彩,前頸部為藍色,側部則為紫色,背部則為紅色。
最後不得不介紹,鶴鴕之所以被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危險的鳥類的原因,那便是牠那雙腳與爪,根據資料記載由於鶴鴕的翅膀退化,這導致其雙足變得特別長且粗壯,為了自保鳥爪更是變得又長又尖銳,三趾中的中趾更有著如匕首般鋒利的指甲,令人望而生畏,有了著絕世兇器,鶴鴕的攻擊模式大多是以飛踢為主,一腳踢去,尖銳無比的鳥爪將使敵人肚破腸流,根據紀錄這強烈的踢擊無比致命。
從鶴鴕的攻擊模式,我們可以知道有了著殺傷力如此巨大的兇器,鶴鴕怎麼還會使用中空的骨盔進行爭鬥?故此頭骨盔作為武器的說法並不適宜。
外資料指出鶴鴕的翅膀退化,我更認為鶴鴕從來就不是會飛的生物,牠的外型讓我瞬間聯想到了恐龍,如此粗壯的雙足與巨大的體態,若要說牠本來是飛鳥,那牠的翅膀該要有多大?至少是現在體型的三倍大不止,而如此巨型的翅膀要退化至此需要極為漫長演化。
鶴鴕強壯的下肢,除了能做出強而有力的攻擊外,還能給予牠強大的衝刺能力與跳躍力,根據資料記載,鶴鴕最快能夠以時速 50 公里於雨林高速奔馳,最高能夠跳到 1.5 米的高度,這意味著牠的踢擊有機會可以刺穿人的心臟,同時牠們也是游泳健將,蓬鬆的羽毛給予牠們很好的浮力,而粗壯的下肢給予牠們很好的動力。
二、 棲地食物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鶴鴕主要分布於澳洲與新畿內亞南部,其棲息地主要是以海拔 1100 公尺以下的低地雨林為主,稀樹草原與森林沼澤次之。
鶴鴕食物大多時是以果實為主,但其食性其實是雜食性的,這意味著鶴鴕除了會吃果實和花卉外,還會吃一些小型哺乳類或是無脊椎生物,甚至會以腐肉為食,不過由於棲地大多是雨林,而雨林中最不缺的就是果實,故此大多人對牠的印象都是吃水果的,另外由於鶴鴕是以果實為主食,因此牠的糞便對於雨林的生態性有著巨大的意義與貢獻。
另外鶴鴕有一種特殊的習性,牠們對於發光物充滿好奇,當他們發現人類遺棄的營火灰燼時,會好奇的上去啄弄一番,並在過程中吞下幾粒熄滅的木炭,這能夠幫助他磨碎不易消化的食物,而這樣的行為正是其食火雞外號的來源。
三、 族群特性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鶴鴕是獨居的動物,通常於早晨與傍晚外出覓食,在茂密的雨林中有著固定的活動軌跡,而公鶴鴕的領地約為 7 平方公里,這其中除了自己的領地外也飽含著伴侶的領地,母鶴鴕的領地通常比較大並且與數隻鶴鴕重疊,由於有固定的活動軌跡,因此在食物充足或沒有威脅的時候,鶴鴕會在固定的區域終其一生,而在此期間,鶴鴕也只會跟自己較為親近的異性交配。
繁殖期通常發生於冬季,此時發情的鶴鴕會透過低沉的呼喚來進行求偶儀式,公鶴鴕會以脖子平行於地面的方式接近母鶴鴕,並劇烈的擺動頭部,而這時母鶴鴕通常會慢慢的上下打量公鶴鴕,接著公鶴鴕會蹲在地上,若母鶴鴕有意則會從後面踩在公鶴鴕的背一會兒,接著再蹲到公鶴鴕身旁,這象徵著母鶴鴕願意與之交配,反之母鶴鴕則會發起攻擊。
整個交配季節期間,母鶴鴕會與多隻公鶴鴕交配,平均約為 3 隻,而產卵季節則是 6 ~ 9 月,此時是食物最豐盛的時期,母鶴鴕通常會下 4 顆的蛋,蛋呈現鮮綠色或藍綠色,但的大小很大約長 14 公分,產卵後母鶴鴕會將蛋交由公鶴鴕孵化。
孵化用的巢穴是以葉子、草莖、細枝等等組成,巢高約 25 公分,直徑約 70 公分,孵化期約為 50 ~ 52,其中公鶴鴕會為巢穴添加或移除墊料以調節溫度,保證蛋能正常孵化,當雛鳥孵化後,牠們會在巢穴中再待上 9 個月的時間,此期間公鶴鴕會拚盡一切的保護雛鳥,並教導雛鳥生存的法門,另外雛鳥的羽色為棕色,並有棕褐色的條紋,隨著年紀增長,羽色會逐漸變得烏黑。
四、 人類與牠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澳洲有著許多珍奇異獸,更包辦世界上最大的鳥類的二、三名,分別是鴯鶓與鶴鴕,兩者都有著鮮明的外型特徵,實在讓人難忘,其中鶴鴕更是世界知名的危險鳥類之最,在二戰期間,當美軍駐紮在新畿內亞時,就被警告要與鶴鴕保持距離以免被攻擊,近年最有名的新聞便是鶴鴕主人跌倒,鶴鴕趁機一腳將其斃命,這讓鶴鴕更有了殺人鳥這個稱號,但鶴鴕真的這麼致命嗎?
根據資料顯示大多數的攻擊事件中,只有零星的案件使人死亡,而這些事件的共通點都是人跌倒,而鶴鴕剛好攻擊到頸部而導致頸動脈斷裂失血過多而亡,雖然鶴鴕有著極高的攻擊性,但大多時候並不致命,不過被其尖銳的趾甲攻擊難免會有些許外傷,而過去的人可能因為醫學不夠發達,在受到嚴重的外傷後,傷口潰爛或感染而死,直接的死因並非來自鶴鴕。
而在當地原住民文化中,鶴鴕會被用來食用,或是在民俗儀式中作為禮物贈送,甚至某些原住民在烹煮鶴鴕時,會刻意切換避諱的語言,以示對於鶴鴕的尊敬。
而如今的鶴鴕也如大多數的動物一樣,棲地的喪失與食物逐漸缺乏,使牠們的生活圈往人類的區域靠攏,這導致牠們受到了更多的傷害,比如路殺、被野狗襲擊,甚至因攻擊人類而被斃命等等,如今的鶴鴕數量迅速下降,目前僅剩以往的 25% 左右。
為了鶴鴕的延續,保育團體對於其棲地的重建相當的努力,但進度卻十分緩慢,這主要歸咎於鶴鴕僅能生活在雨林中,且獨居的習性,導致必須要有極大的空間才能避免個體間的衝突,雨林這樣的環境就很難復育了,更何況還要很大的空間,這一切對於復育鶴鴕來說無疑是一大重擊,在人類社會快速的發展之下,復育原始生態無疑是對於經濟發展的阻礙,擋人財路的事,還能持續多久?又或者說能做多少?
最後感謝大家的觀看,這一次又寫回來澳洲了,前陣子集中火力在寫非洲,如今還是得改改口胃,回到最多奇妙生物的澳洲來看看。
雙垂鶴鴕,粗壯的下肢、烏黑而蓬鬆的羽毛、絢麗多彩的頸部、高貴而堅硬的骨盔,這一切切宛如異世界生物的組合,便是澳洲動物的特色,牠隱身於茂密的熱帶雨林之間,不喜人間喧囂,若有外人來犯,則會以其踢擊帶著長而鋒利的趾甲,消滅所有敵人,極高的攻擊性與吞嚥炭火的習性,更讓其有著食火雞之名。
同時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世界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