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外型樣貌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狐獴為細尾獴屬的唯一物種,這意味著牠有著一條與其他獴科截然不同的尾巴,牠的尾巴長而細,分為兩色,尾巴末端為棕黑色,另一半則為淡黃色,其長度約為身體的 2/3 ,而如此長的尾巴,主要是用於當狐獴站立時,作為支撐提供平衡。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狐獴兩性間體型沒有顯著的差異,身長約為 24 ~ 35 公分,重量約為 0.62 ~ 0.97 公斤,普遍雄性會略重於雌性 0.1 公斤左右,但領導階級的雌性大多比雄性重上一些,而其皮毛主要為淡黃色與尾巴基部相同,而其背部則有著類似鱗片般短白條紋橫過,腹部毛則相當稀疏,露出底下的黑色的皮膚,而這一塊皮膚對於狐獴十分重要,在我們對於狐獴的印象中,每每在非洲旭日東昇之時,就會浮現狐獴紛紛從地洞探出站成一排看日出的可愛畫面,但其實牠們並不稀罕這日出美景,牠們為的就是讓陽光的熱,溫暖自己,而腹部那稀疏毛皮所露出的黑色皮膚正是吸收熱最佳的利器。
補充一點,狐獴的身體有特殊的溫度調節系統,這可以幫助牠們在惡劣的沙漠棲地生存,當環境溫度過高時,牠們的汗水排放速度就會激增,而環境溫度過低時,則會利用增加代謝或日光浴等方法來維持體溫,此外,牠的基礎代謝率遠低於其他肉食動物,這使牠無需太多水分,且可依靠較少的食物減少代謝過程所產生熱。
除了黑色的腹部,狐獴的眼睛周圍也是黑色的,這個構造也相當神奇,與太陽眼鏡的功能相同,能夠讓牠們在大太陽下清晰視物,且能夠直視陽光,這對於牠們發覺來至天空中的掠食者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大多數的掠食者都會趁著太陽升起之前便開始飛行,依靠刺眼的陽光進行獵食,除此之外牠們具有雙眼視覺,這讓牠們與人類一樣能夠掌握精準的距離位置,但相較於單眼視覺,這大大降低了可視範圍。
肚子跟眼睛周圍都是黑的之外,就連耳朵也是黑的,耳朵呈現新月狀,擁有閉合的功能,而此功能主要用於挖掘洞穴時,能夠自由閉合避免砂石進入耳內,說到挖洞就不得不說,狐獴更是箇中好手,而這來至於牠那強而有力的雙手,前肢有著 2 公分長,且呈現弧形鋒利的爪子,當然這對爪子除了挖洞外,更大的功能便是獵食,長而尖的爪子搭配牠一口尖牙,也讓牠在獵捕小型動物上有著不錯的成績。
二、 棲地食物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狐獴主要分布於非洲西南部,生活於乾燥的草原或是巖石地形,而最影響其分布的因素便是土壤的類型,牠們會以堅硬的土壤為主,因為這種土壤能夠保證牠們的地洞的穩固,因此牠們所待的區域降雨量也相當的少,大約落在年降雨量低於 600 毫米左右的地區,而這種地形的植物相當稀少,而這樣的地形同時能保證掠食者相對少,且更易於被發現。
狐獴的巢穴就如前文所提到的一樣,便是地洞,而這種地洞是一種相當大的網狀結構,通常至少有 15 個以上的出入口,盡管牠們是挖掘高手,但牠們並不傾向自己建造,更傾向佔據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洞穴,而被占據的動物也會於之共享洞穴,少有爭奪空間或食物的狀況發生。
地洞對於狐獴所帶來的好處便是舒適的溫度,地洞普遍會形成一種溫度梯度的環境,簡單來說就是溫度會長時間的滯留,也就是說白天炎熱的溫度,待到夜晚時,地洞的溫度會比外界夜晚的溫度高,反過來當夜晚過去,炎熱的白日再臨時,地洞內的溫度將會是昨日夜晚的陰寒,因此地洞就形成,白天陰涼,晚上溫暖的舒適環境。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狐獴主要以昆蟲為主食,同時也會吃各式各樣的小型哺乳類或爬蟲類,更會吃植物或水果,但素食大多出現於人工養殖的情況才會發生,由於常吃蟲的緣故,狐獴更演化出免疫毒的特殊體質,這使牠們在獵捕毒蛇或毒蠍等等生物時,有著巨大的優勢,然而由於狐獴並不會儲存脂肪,因此牠們每天都必須覓食 5 ~ 8 個小時,而若在冬天食物攝取不足則很容易導致其餓死或被冷死。
三、 族群特性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狐獴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且為母系社會,這意味著雌性狐獴才是族群真正的領導者,盡管族群中也有雄性領導者,但這也是被雌性領導者所選出的,故此地位仍低於雌性,除了領導階級的雌性與雄性外,其餘成年狐獴地位依親緣關係有所不同,親緣關係越深的地位越高,而幼崽的地位皆略高於成年狐獴,簡單來說其地位高低就是: 雌性領導者 > 雄性領導者 > 幼崽 > 成年狐獴 。
在族群中僅有領導階級的配偶擁有權利進行繁殖,並且會在繁殖過後將其他非自己所生的幼崽全面清除,以確保自己的後代能有最好的生存機會,而底層的雌性狐獴也會殺掉領導階級的後代,以提高自己後代的地位,而這樣的作法若被發現,領導者也會將傷害自己後代的狐獴殺死或逐出族群,因此若有外來的雌性狐獴想要加入族群,往往都是相當困難的,且加入後很長會受到成員們的反感,反觀雄性就簡單得多。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而雄性之所以容易加入,主要原因就是族群內的成員大多是雌性領導者的手足或後代,為了避免近親交配所造成的基因缺陷,更確保多樣性的優勢,族群的雌性更偏向與外來雄性交配,狐獴並沒有特定的發情期,屬於全年隨時都可以繁殖的物種,且根據觀察,狐獴並不會有特殊的求偶方式,原則上只要雄性能夠打贏雌性就能獲得交配的權利,但前文也有提到雌性領導者通常略大於雄性,故此要與雌性領導者交配也必須是雄性中最強大的存在才有可能,雄性在戰勝雌性後,會用手抓住雌性的脖子,並用腹部壓在雌性強行交配,這樣想想狐獴這種交配方式真的滿粗暴的。
狐獴一年平均可產 3 胎,每胎為 3 隻,孕期約為 70 天,剛出生的幼崽體重約為 100 克,渾身無毛,因此生存率往往是以溫度的高低為主,所以通常狐獴都會在較為暖活的時期生產,而此時底層狐獴則會表現出利他行為,雌性狐獴會幫忙以自己的乳汁餵養幼崽,且會擠成一團幫助幼崽取暖,而雄性狐獴則為保持警惕以保護幼崽的安全,雌性則會努力覓食,以保證有足夠的奶水。
而幼崽約 2 個月後會斷奶,隨後牠們就會加入成年狐獴一同去覓食,此時這些幼崽就會學到各式各樣的生存技巧,而狐獴會以團體分工來獵食,一部分的狐獴會站立在各種不同的方向,來警惕四周,且會以不同的叫聲來告知同伴,而另一部份覓食的同伴也會利用不同的聲音來告知附近有什麼食物,以此達到安全且高效的捕食方式。
(圖片來源:wiki)(完整連結於此)
另外若遇到掠食者,成年狐獴會保護幼崽快速回到洞穴,若來不及成年的狐獴則會以肉身抵擋敵人,以保護後代的安全。
而當幼崽 3 歲時,通常會離開族群,雄性大多會加入其他族群,而雌性也會如前文所述,因為加入困年最後都會回到原本族群中,而回到族群中的雌性則會通過以舔拭領導者配偶的方式梳理其毛髮來增加羈絆,而領導者配偶也會在其他成員身上留下味道已表達自己的地位。
補充一點,狐獴除了覓食外,也會有類似摔跤或是賽跑等嬉戲的舉動,甚至會以真假音來進行歌唱,但目前這些觀察都未清楚真正目的為何,但唯一知曉的就是摔跤往往會造成其頸部受傷。
四、 人類與牠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網)(完整連結於此)
狐獴是非洲相當經典的動物之一,而使其聲名大噪的原因,肯定來自於迪士尼的獅子王,其中飾演狐獴的丁滿那幽默風趣的口吻,與可愛俏皮的演出奪得了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更因此在當時更掀起一陣飼養狐獴的熱潮。
但他們並不太適合作為寵物,主要就是牠們的氣味非常強烈,盡管馴服但依然保有野性,且狐獴身上容易攜帶傳染病,因此在安全與健康上都不建議飼養狐獴作為寵物。
狐獴在南非被用來殺死農村內的老鼠與害蟲,對於保護農作物方面具有經濟意義,因此在牠們並不會被人類迫害,但是由於牠們也會攜帶狂犬病的病毒,為了病免傳播則被大量的撲殺,盡管如此狐獴的數量依然相當穩定,仍是屬於無危物種。
最後感謝大家的觀看,最近又重看了一次獅子王,才發現我居然從來沒寫過丁滿跟澎澎!因此快速地寫了這一篇,聰明的讀者們肯定也知道下一篇是啥了吧?
狐獴嬌小可愛的外表下,卻深藏著兇狠的心,牠們為了自己後代會將其他人的小孩全數殺光,雄性為了交配,會不斷毆打雌性,直到雌性屈服,雖然牠們有著這殘暴的一面,但在撫養後代上,可謂萬眾一心,所有狐獴會細心的照料幼崽,為牠們提供食物,為牠們站哨提供安全,在敵人追殺時,不顧自身安危奮力抵擋,只為後代能夠平安長大,狐獴的殘暴或許只是為了後代的延續。
同時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世界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