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考編劇,苦無解決之道。但早上在群組隨興說了一句「強者稱霸也不是好事,看看春秋的齊國」而興起回味《戰國策》的念頭並讀之。
前篇文章我提到「衝突」對自身寫作的重要性,得熟練衝突且將之串起而才能編出長篇故事。翻翻《戰國策》時乍現想法---若能想像個虛構人物,他怎麼活在戰國策的世界,遇到甚麼問題、想做甚麼事、遇到誰及結果如何...這便是個很簡單的訓練。當然,若是有個在意的史實角色,譬如蘇秦和張儀,仔細思考他們遇到「甚麼問題,如何解決下場如何」。把這些抽取出來,便是很好的創作元件。
【現象與問題】
蘇秦遇到的問題很簡單但也蛋疼,「家人認為自己是廢物」,他感受到這個現象,並深刻認為這是問題。所以決定著手解決,便是做一番大事業。
此處的描寫重點是,家人怎麼對待蘇秦,連帶讀者也覺得「蘇秦被當作廢物對待」,但蘇秦又不是真正的廢物,所以他不想如此被對待,但又該如何解決?
【著手解決】
為此他做了訂下了短程和中程目標「精通書略,不惜懸梁刺股」、「促成合縱,建立一番事業」。
此處的描寫重點是,具體呈現精通書略和說服六國抗秦的困難。書不容易讀完,時間一久容易睏,但這樣又更讀不完,所以刺屁股;六國彼此爾虞我詐,充斥著彼此算計,蘇秦必須面對到具體六國各自的差異,和六國之間的恩怨糾葛,甚至秦國暗自是怎麼與該六國互動的。在此之下,如何將六國的心防一一擊破。
【解決與高潮】
蘇秦確實做出了一番大事業,身兼六國相印,回到家鄉而受到原本冷落自身的家鄉之人的盛情款待,見此之蘇秦萬分無奈,這也是「前倨後恭」成語的由來。
戰國策是否應該被當作史書看,曾經被爭議過。在經史子集的分類中,戰國策最後被歸類在史部。儘管這麼活靈活現的寫作,不免讓人懷疑是否以文學或娛樂性為主。
在奧爾巴哈的《論模仿》中提到就「書寫意圖」上西方所區分的史書和傳奇,聖經屬於史書;荷馬史詩屬於傳奇。固然體裁不決定事件的真實程度,這會影響書寫風格。比起荷馬史詩是情節連貫、注重娛樂性和形塑氣氛,聖經堅定地傳達讀者「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之記載,你要相信」。但我們知道,這兩本書在現今社會的主流看法卻不是如此,聖經是神諭與使徒傳奇傳;荷馬史詩則是古希臘早年的信史,儘管在楔形文字A破譯後,已證明荷馬史詩所記載與破譯內容有出入。
這麼來看,戰國策不是史書的影子,但縱使奧爾巴哈的論述有其道理,文體分類不必然保證某類文體必定具備某種屬性而僅是一種觀點。至少,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大量引用戰國策的內容以作為史料。撇除後人就此以論而將錯就錯的可能性,無論如何,文獻至少對過去的事情呈現一種面貌,總比完全沒面貌好。錯誤的面貌是面貌嗎?積極面地思考,能帶來啟發是後人唯一能期待的,除非開發出時光機。
總之,撇除歷史文本的真實性,作為事件紀錄是很好當作創作練習的途徑。想想看,裡面的角色遇到甚麼問題、如何解決、下場如何。這就是簡單且核心的劇情思考。
前篇文章我提到「衝突」對自身寫作的重要性,得熟練衝突且將之串起而才能編出長篇故事。翻翻《戰國策》時乍現想法---若能想像個虛構人物,他怎麼活在戰國策的世界,遇到甚麼問題、想做甚麼事、遇到誰及結果如何...這便是個很簡單的訓練。當然,若是有個在意的史實角色,譬如蘇秦和張儀,仔細思考他們遇到「甚麼問題,如何解決下場如何」。把這些抽取出來,便是很好的創作元件。
【現象與問題】
蘇秦遇到的問題很簡單但也蛋疼,「家人認為自己是廢物」,他感受到這個現象,並深刻認為這是問題。所以決定著手解決,便是做一番大事業。
此處的描寫重點是,家人怎麼對待蘇秦,連帶讀者也覺得「蘇秦被當作廢物對待」,但蘇秦又不是真正的廢物,所以他不想如此被對待,但又該如何解決?
【著手解決】
為此他做了訂下了短程和中程目標「精通書略,不惜懸梁刺股」、「促成合縱,建立一番事業」。
此處的描寫重點是,具體呈現精通書略和說服六國抗秦的困難。書不容易讀完,時間一久容易睏,但這樣又更讀不完,所以刺屁股;六國彼此爾虞我詐,充斥著彼此算計,蘇秦必須面對到具體六國各自的差異,和六國之間的恩怨糾葛,甚至秦國暗自是怎麼與該六國互動的。在此之下,如何將六國的心防一一擊破。
【解決與高潮】
蘇秦確實做出了一番大事業,身兼六國相印,回到家鄉而受到原本冷落自身的家鄉之人的盛情款待,見此之蘇秦萬分無奈,這也是「前倨後恭」成語的由來。
戰國策是否應該被當作史書看,曾經被爭議過。在經史子集的分類中,戰國策最後被歸類在史部。儘管這麼活靈活現的寫作,不免讓人懷疑是否以文學或娛樂性為主。
在奧爾巴哈的《論模仿》中提到就「書寫意圖」上西方所區分的史書和傳奇,聖經屬於史書;荷馬史詩屬於傳奇。固然體裁不決定事件的真實程度,這會影響書寫風格。比起荷馬史詩是情節連貫、注重娛樂性和形塑氣氛,聖經堅定地傳達讀者「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之記載,你要相信」。但我們知道,這兩本書在現今社會的主流看法卻不是如此,聖經是神諭與使徒傳奇傳;荷馬史詩則是古希臘早年的信史,儘管在楔形文字A破譯後,已證明荷馬史詩所記載與破譯內容有出入。
這麼來看,戰國策不是史書的影子,但縱使奧爾巴哈的論述有其道理,文體分類不必然保證某類文體必定具備某種屬性而僅是一種觀點。至少,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大量引用戰國策的內容以作為史料。撇除後人就此以論而將錯就錯的可能性,無論如何,文獻至少對過去的事情呈現一種面貌,總比完全沒面貌好。錯誤的面貌是面貌嗎?積極面地思考,能帶來啟發是後人唯一能期待的,除非開發出時光機。
總之,撇除歷史文本的真實性,作為事件紀錄是很好當作創作練習的途徑。想想看,裡面的角色遇到甚麼問題、如何解決、下場如何。這就是簡單且核心的劇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