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於網路發表)
工作的組上有位編輯,那天在座位上向旁邊的同事問道:「那個『&』符號要怎麼打出來啊?」我聽了之後瞬間覺得怎麼連這個符號都不會打啊?這不是在鍵盤上最基本的符號嗎?原來他的符號都是在 MS WORD 下設定好符號清單,要用的時候再用滑鼠去點選。雖然說只要能彀打得出來,不會有人管你是怎麼打出來的,但是這種鍵盤上就已經印得好好的符號,好歹也認識一下吧?
從這裏就讓我聯想到身為一位編輯的本職學能。除了要有基本的日文能力、中文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上進心、細心之外,我自己是認為對於每天都要用的工具——範圍縮小一點,只算鍵盤就好——也要熟悉一下吧?照理說作這行的應該會對文字及符號很敏感才對,不過看起來那位同事似乎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反過來想想自己。為了要打字能彀更為順暢而練習盲打。後來因為覺得注音輸入法老是要選字很煩,就去學了嘸蝦米輸入法,之後又因為平臺轉換到 Mac 的關係,嘸蝦米沒有那麼方便,就改練倉頡(練了倉頡之後,覺得倉頡在純輸入中文上比嘸蝦米還要好用)。然後自己又去買了排版、印刷等出版相關書藉來學習。自信雖然不能算是一流人物,但是基礎知識起碼有一點。然而看看周遭的同事,似乎都不把強化本職學能看在眼裏,感覺上工作就只是工作而已,搞完一本算一本。我總覺得這些人缺乏一種上進心和責任心(也許是我太自傲了也說不定吧)。當然,公司本身的態度也是一大問題就是。人總是會比較的,若覺得付出和回饋不成正比的話,熱情燒完了自然就什麼也不在乎了。問題是,每天都忙著玩遊戲,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吧?
掉個書袋一下。論語裏面有一句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是說玩遊戲不好,只是每天光是去玩,玩了一款接著一款,沒有時間去思考遊戲中的內容,得到的訊息太過零散,最後也是流水帳般的印象,我自己是覺得滿可惜的。但是也不能整天想東想西,卻半點也不肯學習。記得我高職時代放學回家時曾和同學聊。我跟他說別看我平常都不說話,其實腦袋裏都是有在想事情的。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就是只會想而不實際去學習。國高中時代算是人生的學習黃金時代,然而我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真是遺憾。好在現在才三十出頭,方向也算是確定,剩下來的時光大可以慢慢充實自己了。
朋友也是很重要的。能認識一些在各方面幫助我的朋友,讓我得以更加增廣見聞,充實自我,在這裏也是要感謝一下。呃……原本只是看到同事的一件事所引發的感想,寫到這裏居然變成回憶錄了,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