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HEMA項目】 德式長刀,刀刀刀刀刀

遊騎兵 | 2024-12-24 08:53:57 | 巴幣 1032 | 人氣 43

作者/Author:王人俊/Ralph Wang;英靈歐洲武術會 Einherjar HEMA Club

德式長刀/ Messer,發音梅瑟,或譯為德式單刀、日耳曼刀等,是一類單手刀劍及其技法的稱呼,主要出現在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前期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

德式長刀是歷史歐洲武術(HEMA, 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項目,一般來說,我們講到中世紀晚期的刀劍,大概都會想到各種雙手劍和單手劍,從中世紀繪畫或文字紀錄來看,似乎也是以各種劍為主。

然而在目前留下來的日耳曼武術文獻,除非是搭配小圓盾(Buckler)使用,幾乎所有的單手刀劍資料,都是德式長刀,而雙手則幾乎都是劍。

現代重製版德式長刀,刀鞘上附有一把小菜刀/餐刀。來源


「單手拿得都是刀,沒問題吧?」

關於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先參考安德烈.包亨費恩特( Andre Paurenfeyndt )1516年出版的《兵器格鬥的騎士技藝基礎》 (Ergrundung Ritterlicher Kunst der Fechterey)中的說法:

「第二章教導人們如何有利地使用德式長刀,它並沒有因其多樣化的適用性而衰落,它是其他單手使用武器的前身和主要基礎,例如杜薩克刀(Dusack)或匕首、寬匕首或短劍和許多其他單手武器。為簡潔起見,我將省略這些武器。」

《兵器格鬥的騎士技藝基礎》一書中的主要內容是三種兵器,長劍、德式長刀和長棍。長劍套用所有雙手刀劍,德式長刀套用所有單手刀劍,而長棍套用所有長柄武器。

如果包亨費恩特的做法有足夠的代表性,那表示在經過某些演化後,當時的日耳曼武術社群約定俗成的以「劍」(Schwert)和「刀」(Messer)兩個單字來分別代表和練習雙手或單手刀劍,目的可能是要避免溝通時搞混。於是儘管實際上陣可能拿的是單手劍,練習的時候拿的卻是單手刀,考慮到德式長刀的武術系統相當重視背刃的使用,這個推論有其道理。至少,包亨費恩特確定是這樣做的。

安德烈.包亨費恩特的紋章,照其自述,他曾是為教廷服務的衛隊成員。


沒有鑑別度的德文名字

Messer這個詞本身是德文非常普通的詞彙,等同於英文的knife以及中文的刀,泛指任何大小、尺寸以及用途的刀,包括工具刀、菜刀、開山刀、格鬥刀等全都是Messer。

在古代文獻中,德式長刀有時會被稱為長刀(Langes Messer)、大刀(Gro?es Messer)、戰刀(Kriegsmesser)等。現代使用上經常會定義成:長刀或大刀是指單手刀,而戰刀是指雙手刀,不過在歷史當下,這三個詞彙經常是混用的。

這情況有點像禮劍(Rapier)和隨身劍(Side Sword),禮劍在字源上的意思是「與禮服搭配的劍」,而隨身劍則是「隨身攜帶的劍」,這兩者甚至不一定是指單手劍。但現代為了溝通方便,我們人為地將其定義為兩種文藝復興的單手劍,前者的技巧上更偏刺擊,後者的技巧更偏斬擊。但在古董真品上,其實沒有一刀切的區分。

維也納博物館的德國雙手刀,博物館的標示稱其為大刀(Gro?es Messer)。


德式長刀不是菜刀

在中文網路上有人指稱「德式長刀就是菜刀,是用來切菜的。」這個說法不知道是怎樣憑空產生的,可能是聽說「Messer也可以指菜刀,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字」而產生的幻想。

不過就像前面提到,Messer就等同中文的刀。我們可以用中文理解:在中文裡面,牛尾刀、柳葉刀、馬刀、戰刀、長柄刀、手術刀和菜刀都是「刀」,但牛尾刀顯然不是菜刀。事實上,專指菜刀的德文是Küchenmesser 或Kochmesser ,而餐刀則是 Tafelmesser或Tischmesser ,兩者都跟德式長刀沒有什麼關係。從脈絡上看來,武術文獻中的德式長刀是特指一類單手作戰用刀。

你當然能用德式長刀來切肉切菜,砍灌木開路,就像長劍也可以拿來切肉切菜砍灌木,但這些事情並不是它們發展出來的功能。

很多網路上的錯誤資訊都是類似的不求甚解或缺乏語言能力造成的。我們HEMA人應當好好地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在介紹時盡量保持謹慎,做好查證,避免一些誇大其辭、譁眾取寵的言論,以避免這類錯誤。

只要點開wiki的「刀」頁面,跳轉到德文版,就能確認Messer是泛指全世界的刀,再按上面的消歧頁選項,就能找到Messer在武術書中專指一種單手戰鬥長刀的基本介紹。所以筆者也不是很能理解,德式長刀就是菜刀這種明顯有問題的說法為什麼會誕生。

不是切菜的德式長刀起源

Messer的起源目前尚沒有定論,一個理論認為德式長刀是由神聖羅馬帝國境內,被稱為農民防衛刀(Bauernwehr)或家庭防衛刀(Hauswehr)的工具格鬥兩用短刀發展增長而來。

另一個論點則認為,德式長刀僅是既有的中世紀歐洲大砍刀(Falchion)的變化型,因為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在護手與握柄的設計不同。一些採用後者理論的德式長刀武術書英譯本,會直接將原文的 Messer 翻譯成 Falchion 。當然,也可能是這兩個來源的交互影響。

與德式長刀起源相關的討論則是其發展的原因。這其中包括幾個假說,例如:劍不是人人都能帶的武器,因此農民將刀做長來規避法令;刀匠公會想要跟劍匠公會搶生意,因此把小刀越做越長。這兩個假說都有一些反證,例如很多地區的法令中,劍和刀的地位是一樣的;而多數小型市鎮只有鐵匠公會,沒有分成刀匠和劍匠公會。

這幾個問題都還需要等待德國方面的進一步研究(可以讓歷史系畢業生寫好幾本博論),現階段亞洲這邊僅需介紹已知的正確資訊即可。

德國博物館中的Bauernwehr,可以注意到它上面也有側釘設計,而且同時也是固定裝具的卡榫。


側釘:特色結構但沒有神功護體

德式長刀的一個常見的設計是側釘(Nagel,英文nail),這是護手右側的一個金屬突起,有各種大小和形狀。雖然這結構很有特色也相當普遍,但並不是每一把德式長刀都有側釘。

因為側釘的特色強烈,有些人對這個結構的功能有著過多幻想:這個側釘有著超強防禦力,可以輕鬆繳械別人的武器,武器被側釘勾住就逃不開,所以拿著德式長刀就要一直瘋狂的衝進去用側釘卡別人武器等。

曾經有個實踐這種瘋狂想法的人,上場就想衝進去用側釘卡人兵器,結果被參加交流的LARP玩家完封,期間沒有一次成功鎖人兵器過。

其實以德式長刀的武術文獻原文來說,明文提到側釘的次數很少。筆者爬梳了Wiktenauer上的日耳曼刀文獻,只找到五次。其中四次是出自奧古斯堡集(Augsburg Group),文藝復興大師杜勒後來有重繪過相同內容;而以招式紀錄繁多著稱的約翰尼斯·萊庫赫納爾(Johannes Lecküchner,註),其留下的抄本只有提到一次側釘。

萊庫赫納爾唯一一次明確的側釘紀錄是說:如果前面的技巧失敗,你必須用德式長刀的十字護手或側釘去保護自己的手,並推開對手的刀做下一招。在這段裡,側釘與十字護手同樣是第一動招式失敗後的防禦手段,而不是具有獨立功能的特殊裝置。

其他關於德式長刀使用側釘的手法,主要是基於插圖許多部分可以解釋為刀面纏劍,且文字中提到過一些刀面接劍,並在實踐中得出的結論。一些德式長刀的技術會使用刀面進行格檔,或是進行纏劍(Wind)等技術,側釘的存在可以讓這些技巧更安全的執行。

整體上來說,這些交劍動作更多會以刀刃或刀背進行,但使用刀面接刀會更容易使對手的兵器滑動,視情況使其滑向自己的強劍身(strong)進行控制,或滑向弱劍身(weak)使自己的刀更容易離開,這種時候側釘便能使這類技巧更安全的操作。而很多時候側釘和刀面並不是單獨使用,而是與刀刃和十字護手同時搭配。

換句話說,側釘的主要功能,是讓刀在格擋時,可以有更高的容錯率,讓使用者在動態下的接刀能有更多後續切入和變化角度,但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神祕結構,至於用來繳械把人武器打掉,就是想太多了。

萊庫赫納爾抄本中唯一明文提到用側釘防禦的頁面,其餘關於側釘的使用主要是基於插圖與抄本內文中刀面應用的延伸理解。


側釘的啟示

側釘的起源說法眾多,在攻防的應用上,因為日耳曼刀的十字護手偏短,所以它在強化手部保護上十分好用,可以增加纏劍與格檔時操作的容錯度,但並不是什麼神奇的裝置。

這個小故事其實也很有啟發性:我們不能夠看到某個特殊設計,就開始腦補幻想它有甚麼獨門神效。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夠獨特,這種心理會讓我們容易過度解讀發現的文物或抄本上的特殊內容,但是這並不符合HEMA的精神。HEMA是希望透過嚴謹的學術態度,認真的實作來重現死去的歐洲武術。一個真正熱愛HEMA的人,必然也是一個不會誇大其詞或憑空幻想的人。希望大家也能透過日耳曼刀和研究HEMA,培養這種良好的人生態度。

古代繪畫中的德式長刀Langes Messer,很多刀鞘附菜刀/餐刀,我想一個中世紀人應該沒甚麼動機不用小刀而是用長刀來切菜吧?

本文特別感謝 英靈歐洲武術會 Einherjar HEMA Club 提供的大量建議,尤其是在關於德式長刀的技術方面。他們對於德式長刀有許多使用經驗與專業理解,協助修正了原始版本的許多問題,讓這篇介紹文得以面世。

備註

註:約翰尼斯·萊庫赫納爾(Johannes Lecküchner)留下了兩本日耳曼刀抄本,原抄本包含諸多塗改與備註,其記載的招式數量也龐大到超常。

研究認為,許多中世紀武術抄本很大層面不只是用來記載自己的武術系統,也會有作為記錄「聽過見過的所有招式」的用處,萊庫赫納爾的系統便有這樣的特色。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