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團體盲思、組織意象(迷你國家、流變、宰制工具)、衝突管理學派、科層病態(物化、異化)。
建議與上一本一起搭配觀看(上一篇也有談組織意象+團體盲思)。
Argyris 單圈學習 與 雙圈學習
Marcuse 單一向度的人
亞斯她錄 巴力的老婆
David Easton 從系統論 到行為主義 到後行為主義
他一個人可以直接演完整個典範1->典範2 孔恩看了都得從棺材裡爬出來
有些word縮排貼到巴哈跳掉,這個我不修了!!
本篇圖表共15張(有兩張因為word標題跳不出來所以就沒顯示在總圖表裡)。
有混一些政治學的內容(因為這次的組織意象有談到權力、小型國家等等)。
主要複習:詹尼斯-團體盲思、組織意象六-迷你國家、組織意象七-流變與轉變(亂中有序)、組織意象八-組織是宰制工具(米勒-推銷員之死)、吳瓊恩-官僚組織的病態現象、異化與物化(Marx)專題;
衝突管理學派(傳統、行為主義(1950s)、互動學派←NOW)、吳瓊恩-衝突肇因、H. Simon-衝突管理、尼爾遜-九種衝突管理策略。
24/11/27 《公共行政學》複習
行為主義(分析行為途徑,Approach,迫近,方法論)
行為主義(從現象去分析、詮釋原因,忽略人內心的偏好排序可能會與外顯行為不一致)
(政治乃社會價值之權威性分配,所以必然會有競爭與衝突、合作(結盟),賽局理論,三人方有政治)
(後行為主義,David Easton,又名中層理論,認為人本無偏好排序,一切偏好排序由脈絡形塑而成)

(組織意象:image4 & 5,創造實體=文化;心靈囚籠)
摩根,組織意象:(1)機器、(2)有機體、(3)大腦(學習型組織)
道爾頓:非正式組織類型(垂直、水平;共棲、寄生;攻擊、防守)
Lasswell:權力研究途徑《政治: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
(一)Janis(詹尼斯), 1982 團體盲思
(張楚,P144)
1. 產生特質
(1) 團體孤立,少與其他團體互動
(2) 團體領導者,喜預先宣示自己的篇好與主張(楚王好細腰、楚宮多餓死、西瓜偎大邊)
(3) 組織低度正式化→倚賴「非正式的人際互動」作為溝通與處理問題的方式
(4) 組織成員具高度同質性,社會背景(例如皆來自中產階級)、專業養成的過程(例如都從劍橋、牛津、哈佛畢業)、信奉理念過度相似→(張楚P65. 魏達夫斯基.(中世紀的)村落生活模式,以英國財政部為研究對象)
(5) 開放系統中,外環境有強大的敵人(強鄰在伺)→使人心煩意亂,無法冷靜決策。
(6) 組織因先前的失敗經驗,缺乏「自我尊榮感」(Maslow)→衍生防衛(抗拒變革)心理。
2. 盲思類型(選)(申)
(1) 自我高估(自感良)
組織人員自認在專業能力(A)、道德水平(B) 優於他人。
(2) 封閉心理(渣圈圈、同溫層取暖)
→自我合理化(構成要件):
(A) 決策者或成員僅聽取所欲
(B) 排除所有不欲、可能挑戰自身理念之選案
(3) 一致性壓力(張潤書-非正式組織負功能.順適, comformity)
(A) 自認團體成員意見全然一致
(B) 思想檢查
(C) 對異議者施壓、將其驅逐
(D) 具防衛(抗拒變革)心理
3. 防治(選)
(1) 建立正式管道,使成員可公然提出不同意見(如:大法官,不同意見書)
(2) 領導者避免事先宣示其價值與偏好等取向
(3) 對同一問題設立個別獨立之研究小組(不要都在一起討論,會有一致性的團體壓力)
(4) 邀請「外部專家」(林葉俗稱的「防火牆」)與會→其地位介於「行政助手」與「公權力受託人」(行程法§16-2)間,最典型如:考試院的閱卷委員,考試院不可干預其對非選題的分數批閱權,但其為私人。
★(5) (選)指派特定個人擔任「魔鬼辯護人」:一個強迫大家反思的暗椿,但組織需保護好那個人,免得他下班之後被圍毆。
(6) 對不同的意見進行研究與論證,並提交團體討論。
(資料來源:吳定、張潤書、許立一、空大版)
(二)組織意象六:政治體系,迷你國家(選)
二者共通處:內部充滿各種權力衝突、妥協,有權力關係(單向度強迫他人者、與被迫屈從者)
1. Basic From:(A) 政治理論 (B) 社會學-衝突理論(選)
2. 探索組織中的權力(權威, authority)來源(基礎):即正當性、合理性(M. Weber)
3. 聯想:「衝突管理學派」
4. 批判:造成「犬儒主義」
第歐根尼斯(Diogenes)在大白天的雅典到處打著燈籠,似乎在尋找些什麼,有人問他在幹嘛,他說:「世界太黑暗了!」
→ 行動者「刻意」做出一種行為藝術,意圖反諷並展示出現實社會的不公正,一種無能狂怒(因為沒有權力,所以沒有能力改變現狀)。
→ 積極的能動者不會浪費時間做行為藝術,表演給大家看,而是會採取具體行動,企圖去暴露(exposed)、改變、顛覆其認為不合理之現狀。
(三)衝突管理學派的演進過程(S.P. Robins, 羅賓斯, 2004-2015)(選)
張楚 P. 145
1. 傳統學派(19世紀末~1940s)
(A) 衝突具破壞性(負功能)
(B) 需預先避免(提早防治)
2. 行為主義學派(1950s, David Easton)
(A) 衝突為組織運作中無法規避之現象
(B) 對「已發生」之衝突,應設法加以解決
3. 互動學派(1970s~NOW)←通說
(A) 衝突乃社會互動中之正常現象
(B) 衝突可激發組織的創造力(EX: WWII與冷戰的科技高速發展)
(C) 應承認衝突之「必要」、「必然性」
(D) 鼓勵,而非壓抑衝突(←→傳統學派,視衝突為負功能)
(E) 「雨天備案」:拱火的時候,早已準備好滅火器→能刺激衝突,亦能解決衝突。「沒有金剛鑽,別攬那瓷器活。」
★ (F) 由「所有」主管(從基層到高層)擔任調停者,作衝突管理。(選)
4. 組織衝突的類型
(1) 層級衝突(垂直)
(2) 功能部門間衝突(源於本位主義,見樹不見林)
(3) 業務(實作、生產的作業人員)V.S 幕僚(支援、協助決策)
(4) 正式與非正式團體間衝突(道爾頓,水平攻擊團體、水平防守團體,一個主動,一個被動因應)
★★ 5. 個人目標衝突之類型(選)
(1) 雙趨衝突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兩個都想要,但勢必有所取捨
→ 「機會成本」:
於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從事特定選擇(選擇某個選案),即必然要放棄其他選案,這些被放棄的選案所能達成之效益就是機會成本。
(2) 雙避衝突
(兩個都不想要,似「管轄衝突」,兩個有管轄權的機關都不想鳥這件事)→兩害相權取其輕。
(3) 趨避衝突
想贏又怕輸,想考上又怕再次落榜,想告白又怕被對方告知自己已經有女朋友。若想取得勝利的果實,就必須連失敗後可能發生的結局,都一併概括承受。
→ 反面解釋:不要去考高考三級,就不用怕落榜。不要去告白,就不怕被對方發好人卡。
6. 個人面對衝突時的反應(選)
(1) 攻擊
(A) 直接反擊。(「你瞅啥?」、「瞅你咋地?」)
(B) 撒潑(像小孩一樣直接在地上打滾,然後哭嚎,彷彿心智退化回五歲不到)
(2) 退讓(冷暴力):壓抑、不表露自我情緒(選)
(3) 固著(複讀機)
不然你想怎樣?去物管啊!
(4) 折衷(最高情商)
(A) 文飾:找個臺階下,然後離開戰場(合理化作用)
(B) 補償:因衝突而無法達成目標時,退而求其次,找次好的作代餐。
7. 團體間發生衝突的原因(吳瓊恩)
(1) 彼此目標不相容、不能並存:你想往東,我想往西。
★(2) 幕僚與作業員的衝突
→幕僚重視 (A) 專業系統性分析、(B) 長程規劃
→作業員重視 (A) 技術(工具理性)、(B) 短期功效(效率)
→ 二者著眼點不同,有些放長線釣大魚的長期戰略,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有所回報,甚至可能會導致虧損,顯得不具經濟性。
▲ (3) 工作互依性
成員間相互依賴關係愈密切,對彼此期許壓力愈大,從而發生衝突→一方搞砸,另一方要給對方擦屁股。
→ 打三角形是因為這是吳瓊恩的看法,社會科學總是有各種肯定說、否定說,折衷說,等等會帶到反面觀點。
(4) 相互競爭有限資源與權力
(5) 差別的權力分配
→ 不患寡、患不均。
→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誰手裡拿到的資源分配與權力愈多,愈容易引人非議。
(6) 不確定及模糊的權責劃分,導致課責困難,互相踢皮球,進而成為衝突導火索
(7) 誘因及報償系統
→各部門、團體在爭取績效(merit system,功績制)(即將得到的內外滋報償)時,爆發衝突。
★★8. Herbert Simon的衝突管理(選)
(1) 共有問題的解決:當雙方或多方正為了一個問題爭執不下時,從根源上解決那個問題,那些人就沒有繼續吵架的理由了。
(2) 說服(單向):以積極、正向的(雞湯)去影響他人,使衝突者們放下仇恨。
(3) 協商(Negotiation,有來有往的互動機制):
衝突管理方(各階層主管),主要要做的就是開出一個平臺(就算是有一個擂臺讓他們互相打架也沒關係),讓他們自己互相談判、議價(Bargain)、最後得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公約數」(傅麗德-互惠:協調須以當事人雙方能夠互惠為原則,彼此包容。)
(4) 政治:透過人事安排(王不見王)或者重新配置資源(社會價值的分配)以化解衝突。
9. 降低衝突的九種管理策略(Eric Neilson 尼爾遜, 1972)
(1) 物理(身體)區隔(結構,短期)
→讓會吵架、打架的人,見不到彼此。(用牆圍起來、調去別層別棟上班)
(2) 「官僚」(bureaucratic)方法 (method)(結構,短期)
藉由「凡事依法」(A)、「層級節制」(B)等官僚制特性,用組織法規(章程)、主管權威來壓抑衝突。
→ 傅麗德(Follett)認為,組織團隊的衝突是必然現象,而解決衝突的方法是整合,而非妥協或命令。
→這只是暫時壓抑住,因為還沒有透過互動溝通,找到彼此讓利的最佳公約數,之後衝突方還是有機會再繼續燃燒。
→ Barnard認為,直接控制下屬,會使得下屬的尊嚴與人格殘缺。(應透過在非正式組織內的交流,避免直接控制)
→ 轉換型領導(Burns)則樂意與下屬們互動,相互影響,並不是用主管權威的方式去壓抑下屬們。
(3) 有限互動(結構,短期)
除了必要的時候,不要讓會吵架的人見到彼此。
(4) 整合者(結構,短期)
由衝突雙方/多方的共同直屬主管,擔任整合者。
A. 數行政機關於管轄權有爭議時,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決定之,無共同上級機關時,由各該上級機關協議定之。
B. 前項情形,人民就其依法規申請之事件,得向共同上級機關申請指定管轄,無共同上級機關者,得向各該上級
機關之一為之。受理申請之機關應自請求到達之日起十日內決定之。
C. 在前二項情形未經決定前,如有導致國家或人民難以回復之重大損害之虞時,該管轄權爭議之一方,應依當事人
申請或依職權為緊急之臨時處置,並應層報共同上級機關及通知他方。
D. 人民對行政機關依本條所為指定管轄之決定,不得聲明不服。
(行程法§14,管轄衝突)
(5) 會面與協商(過程,短期)
開一個平臺給衝突者們,讓他們彼此互動、議價,藉以求取最大公約數(互相讓利,Follett)。
(6) 第三者諮商(過程,短期)
由組織外部中立第三者,或專業諮商師,介入調停。
【↑行為】
【態度↓】
★(7) 人員(職位)輪調(結構,長期)
目的並非「王不見王」,而是藉由增加人員工作經驗與生涯路徑,藉以改變其態度與價值。
※「激勵理論」在管理上之運用,於「工作設計」方面:工作豐富與擴大化
1. 工作豐富化(Job Enrichment)
(1) 所謂工作豐富化是一種以更廣泛的工作內容、更高層次的知識與技術,給予工作人員更多的自主權及責任,以提供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2) 工作豐富化是同時增加「水平性的工作量」與「垂直性的工作性質」。
2. 工作擴大化(Job Enlargement)
(1) 透過在職訓練的方式,使人員能擔任多種水平類型的工作。
(2) 工作擴大化有利於組織實施「工作輪調」及「代理人制度」。
【三民輔考-行政學完全攻略】
(8) 工作相互依賴,以及上級明確界定目標(過程,長期):彼此共事,互相認識(尼爾遜覺得這可以降低衝突;吳瓊恩不然。)
(9) 團體際訓練(過程,長期)
利用「敏感性訓練」(社會化學習、改變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尋求衝突方的相互理解,並探究衝突發生原因藉以解決衝突。
(四)組織意象七:流變與轉變(亂中有序),「一隻腳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因為上一秒跟下一秒的水已經不一樣了,忒修斯之船)
定義:任何自然與社會現象包含組織,均處於持續變遷狀態。
變遷邏輯:屬「非線性」(non-linear, /?linē?r/)
※ 線性邏輯:一變項的改變,將導致另一變項以固定、相應的比例產生變化→變項間存在明確的因果關係。
※ 非線性邏輯:因果關係不明確,或者變項之間根本不存在因果關係。
→渾沌定理(蝴蝶效應):系統中部分要素的微幅變遷(巴西蝴蝶輕拍翅膀),在經歷無數次、長時間、現代科學所無法觀測出的轉化過程後,導致系統中其他要素,或系統整體的巨幅變遷。
(蝴蝶拍翅膀並非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的「直接肇因」)
※ (在循環的迴路中)後發事件乃諸多「前置事件」交互影響下的產物,此乃非線性邏輯的。(非因A導致B)
(例如普悠瑪脫軌,在他脫軌以前就已經有很多小問題,如制動系統、報警系統等,就算當天的駕駛被抓來揹鍋,他也不是直接肇因。)
→ 沒有「孔多賽贏家」,中華隊的棒球會贏,取決於(1) 賽制(制度) (2) 對戰組合(誰跟誰打)。
→圈圈邏輯:
(A) 互為因果:雞生蛋,蛋生雞,銜尾蛇。
★ (B) 正向迴路:(良性循環)Peter Senge(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之「系統性思維」,P.279
★ (C) 負向迴路:(惡性循環)
→(循環的)「辯證邏輯」(Dialectic Logic):
(A) 對立的矛盾:
任何價值必衍生出與其相互對立之價值面向。
→ 行為主義→後行為主義(而且兩個都是David Easton)
(B) 否定的否定:
相互對立的價值,將持續質疑、否定彼此的正當性。
→ 一神論(猶太教)對迦南地區多神教(巴力、亞斯塔祿)的迫害。
(C) 質變:
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創生出與先前全然不同的嶄新價值體系。
→ Thomas Kuhn(1962)《典範(Paradigm)》張楚P. 72
※ 典範變遷過程:
典範一(地心說)→常態科學(發展蓬勃)→異例(地心說所無法解決的問題愈來愈多)→危機(質疑地心說的科學家愈來愈多)→科學革命→典範二(日心說)……典範三(太陽其實也不是中心)
※典範一V.S 異例:對立的矛盾-任何價值必衍生出與之對立之面向。
※典範一 V.S 典範二:若要符合Kuhn的典範說,那麼新典範與舊典範勢必完全對立、無法相容,屬於「辯證邏輯」之「質變」。
※ Image 7:組織是「流變與轉變」(Flux and Transformation)
理論基礎:混沌理論(蝴蝶效應)、辯證的(變遷)邏輯(對立矛盾、否定否定、質變)
組織特質:自我創生體系→持續地自主創造、更新(如有機生命體的新陳代謝)
→是渾沌與複雜的邏輯
→變遷過程乃圈圈狀或迴路(循環)樣態。
※ 批判:從邏輯實證論(方法論)的角度來看,(一)解釋現象、提出命題(二)透過操作變項,可預測之後的結果(三)進而得以控制結果(發生我所欲的,避免我所不欲的),一切前提都在於線性邏輯(A導致B,因果可循)。
→此組織意象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科學所欲之預測與控制未來的能力。
(五)組織是宰制工具、Miller推銷員之死(選)
定義:組織之正式結構(垂直層級分化、專業分工之部門水平分化)將對組織成員產生宰制、剝削效果。
病象:
(一)異化(Alienation,為溫飽而工作,無動力無熱忱)→無力感(無法改變現狀)→無根感(對自己所屬的組織毫無歸屬感)、無規範(貪贓枉法受賄)、自我疏離
(二)對法規過度順服(Overconformity)之病象→導致「訓練有素的無能」、目標錯置(單一向度的人, Marcuse)、缺乏(對民眾的)回應性(unresponsivenss)、無情無義(對事不對人, Relentlessness),見張楚(P.151~153)
→「unresponsivenss」在醫學上指「思覺失調癥」。
(六)官僚/科層組織的病態現象(吳瓊恩)
一、異化:
我期盼、所欲達成的狀態,是我實際上完全無法成就的→習得性無助。
二、無根感:
我不認同我的家、我的國家、我的公司、我的學校……我看不起這些地方,身為他們的一份子,並不使我有榮譽感,反而令我感到恥辱。
三、無規範: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升官受賄、挪用公款、把村裡的小黑安排來單位裡當警犬(這是國家欠我的)。
★ 四、自我疏離(工作異化,《第凡內早餐》):
工作缺乏意義(內滋報償,熱情、動力)或自我尊榮感(Maslow)。工作就只是為了錢,努力讀書就只是為了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不至於以後死路邊、住中正公園……在工作的過程中,我無法得到任何認同感、不能被激勵,渾渾噩噩地過機械性的每一天。
(七)科層體制「物化」專題
1. 「物化」與「異化」為子妹概念,通常會一起論述。
2. 【定義】Marx(社會學三本柱,另兩個:M. Weber, 涂爾幹):
行動者(組織人員)為外在於自身之事物(工資、制度、章程、法規)所控制、奴役,形成不自由現象。
3. 過度順服於「法規」(凡事依法)的病象(Merton, 1968,墨頓):
(前提)理想型官僚型模本是為了「效率」而生的設計。
產生弊病:(一)流於工具理性(目標錯置) (二)官樣文章的米老鼠(RedTape,美國前總統雷根)←「高度無效率」
4. 目標錯置(Displacement):誤將自身任務、效率、法規、工具理性視為真目標,從而忽略以上這些都是用來成就組織目的(目的價值、實質價值)的工具。
→發生病因:(一)專業分工(本位主義、見樹不見林) (二)集權控制(層級節制) ※(三)凡事依法
5. 訓練有素的無能:並非真無能。
組織成員有技術、執行法規的能力,卻不能有回應性,無力反思目的價值(只能「單圈學習」(依照SOP進行品管的質檢員),卻無法「雙圈學習」,阿吉里斯, C. Argyris),亦無法變遷並適應外環境的挑戰。(機械組織對外環境的應對速度=不變)
→應對外環境的速度:學習型組織(馭變)>有機體組織(面對外環境的挑戰,然後適應)>官僚組織(科層結構、功能型、機械性):不變(安穩環境高效率,多變環境無效率)
→病因:凡事依法、法有安定性(SOP已經落後於時代,但是無人敢質疑甚或去挑戰,而這本身也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層級節制)
6. Markuse:「單一向度的人」
錯把工具(法規、權威、自身職務)當成目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