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我今天的目標是早點睡覺。
醒來泡咖啡,然後開始讀地方自治,能寫一點筆記的話會更好。
(主要是強制記憶,有的東西我筆記整理得要死要活;老師上課一問,我照樣遺忘。學越多忘越多,非常痛苦??)
先不說其他科,可能英文跟行政學還有政治學我都已經遺忘殆盡;但考民政,有之前考場的經歷,我現在最怕的就是地方自治這一科,尤其是那兩題共50分的申論。
一題要寫到12-14分的標準,對我而言其實很困難,我真的好想考五等,一點都不想考四等,這樣就不用對著這一科的申論發愁這麼久,唉。
遊戲總有打完的一天、圖總有畫完的一天、文總有寫完的一天。
已經沒事情可以逃避的話,就好好地讀書吧。真的,讀多少算多少,唉。
想要學過的所有東西都記得,何等困難?
行程法、地制法、中標法,我背了幾條??????
比起做阿摩,我覺得還是看書好了。
張楚說得很對,阿摩的解答上限真的很低。
(還有一堆亂答的拿最佳解,我寫解答要死要活還要被按倒讚,被留言噴糞,真的是很好笑,一群糞海狂蛆們zzzZ)
重點是阿摩作為社交sns 的屬性太強了。
上面有很多糞蛆腦殘,我覺得弱智比普通人多得多。
不是說其他的sns不是這樣,而是說:「想考國考的人」這個類別的人當中(包含我自己)很可能都是被私企拋棄、無法順利在私企任職的人,所以水準、素質都比較低,可能也是一種相當自然的現象。
(↑這叫演繹法,這是方法論,以上是我提出的學說??)
我覺得還是回頭安靜如雞地看課本,會對自己的身心比較好些。
而且在家可以聽音樂,泡咖啡,泡茶,泡奶茶,吃零食,吃飯什麼的。
去志光讀書真的太苦了,想睡覺都只能趴著睡,如果正在LOD,睡著還等於浪費錢,沃草,這跟當代懸樑刺骨有什麼差別?
不是我沒有進取心,企圖心。
畢竟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個有未來前景的)生活是人所必需的。
雖然馬斯洛的理論最被人詬病就在於無法被科學驗證,總之「實證主義」的人會覺得這是一種自創理論,但是很多社會科學的東西(如心理學、政治學)其結論本來就很難被所謂的「實驗」複現。
我知道馬斯洛的學說被人質疑,可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套在人身上真的很貼切。
你不先確保自己不會隨時沒命(例如迦薩走廊的居民),不確保自己能溫飽(例如還在被美帝與西歐薅羊毛(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PUA)的那些西非國家),就沒辦法更往上去追求 被愛的感覺、被尊重的感覺、精神上的更高追求(例如:提升自我的靈性)等等。
後來有個學者
(克雷頓·埃爾德弗:「ERG理論」)提出:這些需求階段並不是一定要從下往上,必須先滿足較低層級的以後,才能再繼續往上滿足高層級的需求,而是可能同時存在、或者可能會先尋求更高層級的需求,然後尋求低的。
例如:不食嗟來之食(就算快要餓死,卻也想要同時保有尊嚴)、苦行僧(快要餓死、衣不蔽體、沒地方遮風擋雨,卻想涅槃(得到終極解脫,根本的清靜)。
最有名的人:馬斯洛、麥克葛雷格(X理論與Y理論)。(阿吉里斯我覺得注重點比較偏向組織?)
P.S 2:「前」人群關係學派所受到的最大的批評,就是管理者照顧、體貼員工,滿足他們的需求,都只是為了自己(組織的目標)而服務,並不是一種真心的同理心與體貼,而是一種想要更方便地繼續壓榨勞工們的奴役行為、厚黑學,被史考特批評為「母牛社會學」。
最有名的人:梅堯(霍桑實驗)、傅麗德(權威情勢法則、協調,動態管理學派)、巴納德(權威接受論)、吉爾布勒斯夫婦(動作與時間研究,濫觴為泰勒)
(我Google有搜到「雨果.孟斯特伯」,但他是搞科學管理的,應該跟泰勒同一派才對)
舉個例子就是:農場裡的工人每天幫A5和牛按摩、給他們聽貝多芬,就是為了讓牠們的肉質變得更好,然後宰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