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神歐西里斯鎮樓。
或許是因為晚上睡不著,人特別emo,加上在偶然間看到其他創作者發的閒聊文章,才會想說這些。
起因:我在某SNS,看到一些「對於自己的文章沒有人氣」的有感而發。
我絕不會說別人可能跟我一樣,即使寫(或畫了)超過十年、二十年,從國中一路創作到現在,卻依然是超級、透明、十八線、奈米、野雞、寫手。
(我記得在老高的有部影片裡其實說過:不論客觀的情形是如何,這些對自己很負面的形容詞,都不要對自己說,因為「吸引力法則」的緣故,心想會事成,所以現實愈糟糕,心情反而需愈樂觀。)
不論如何,倘若有人偶然間有類似的想法,以下都只是純比喻,諸如:
一、我的原創圖花了60個小時才畫完,為何在Twitter上的觸及率連10都沒有?
二、我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文,這裡面充滿我的真情實感,有超多獨特的(或者充滿哲思、對現實之投射等)想法,且整個故事的框架設計得非常精緻,該有戲劇張力的地方絕對高潮迭起。
不眠不休三天三夜後,我上網發表這篇大作--當天沒有留言;翌日沒有……一個月、一年後,都沒有任何心得。
以上是我切身的經驗之談(這很好笑,但請別笑),絕非個案。試究原因如下:
1. 臺灣人現在根本不上網看小說。
不論是繪手或是寫手,賽道早在十年前左右就已經滿了,因此沒有去跟其他人競爭的必要。(問就是我不夠好,所以爭不過別人)
是人都會有比較心,會希望有留言通知、自己的作品能上排行榜或者首頁。
(我光是一張圖能上小屋閣樓,都得拍個截圖發噗浪)
承認自己確實有這方面的虛榮心,然後努力放下它;惟如此,對喜愛之事方能恆久。
2. 會上網看小說的人,只會看有名的人的有名的作品。
(有名的人只會愈來愈有名,不斷被平臺、網友推薦。且有的網站比賽的獎項其實是內定的,這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臺灣寫網文的人那麼多,大概過了可能十年有,我看到的臺耽推薦作者還是跟十年前相去不遠。
這十年間很多人開始寫了、很多人不寫了,不論是誰繼續寫下去,或者選擇直接黛玉焚稿,都跟那些會去寫書單的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有名氣的作品自然會得到推廣、被討論,進而引發路人的好奇心,受眾等比級數地增加;已經成名的人停筆,會令其讀者沮喪;可素人一篇寫一萬字、兩萬字,發三、四個地方,都與那些人無關。
※ 你很努力、很用心 ≠ 網站會推廣你、SNS上有觸及率、能漲粉、有人願意點進去看,就連發了之後是不是有人能看到?這點都成謎。
※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酒香不怕巷子深」是2000年左右的事,現在已經2024年了。不要再相信沒有科學實證(能被經驗證據證實、能被復現出相同結果)的說法。
我曾見有畫手問如何才能變得有名、增加觸及率等問題,下面的回答經常是:「哪個遊戲、新番時下最有名,立刻跟風畫色圖,先漲一波粉,之後才轉自創。」
至少這樣的回答對我而言並不適用,我可能會畫我很喜歡的作品的同人圖,卻很難基於「我好想紅」這個動力,去花十小時畫一張圖。
有的人會回答:「這種跟風圖要的就是快(跟得上新番 or 遊戲的更新)還有夠色,所以不必太講究精緻度。」
這些建議都很具體也很實用,需要者皆可自行取用,但因為我不看新番也不打手遊,故只供參。
3. 有創作需求的人,依然會自發性地繼續從事下去。
早從遠古時期的山頂洞人,就已經在牆壁上塗鴉。
蘇美爾人就算只能用蘆葦管,在泥板上寫楔型文字,寫畢自然風乾,依然寫就《Enuma Elish》(天之高兮)。
靜待何時,(你)我忽然又有靈感想寫了、想畫,照著自己的心意去做即可。
你(我)的心,永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與導師。
在現實裡或網路上有朋友固然很重要,但說到底,究竟任何人有給我們反饋的義務?
我更不推薦花錢去請人評文這種事。幹嘛搞得像寫國考作文然後給老師批改一樣?評論你的那個人,難道就真的比你好嗎?值得你花錢去請他,來對你的作品品頭論足嗎?
「你要保守你心, 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聖經.箴言》)
我的作品沒人喜歡是因為「我自身」的問題嗎?
答案是:舉凡你親手創作出來、一步步花費大量精神與時間,最後辛苦完成的、那些來自你腦袋的靈光乍現,都是「最好的」,因它們獨一無二,不能被其他任何東西所替代。(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不一樣的煙火)
每一張被畫出來的圖,都基於該繪者長年的基本練習與審美積累。
每一篇被寫就的文,不論最終是否坑了,都必然承載作者本身的價值觀及思想。經年累月的寫作與閱讀習慣,方能使一個人將腦中的想法,淬鍊成實際的文字。
創作是這樣的:先滿足你自身的情緒價值,莫期待能滿足他人的。若自己尚且不覺滿意,又如何能想見他人將花費寶貴的時間來回應你?
佛教為何會講究脫離外因、外緣,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乃因其「不定性」(非自性):有的人可能愛你,有的人可能恨你。也可能,其實你很疏離,你雖活在社會中,卻彷彿與任何人之間都沒有關係。
有時你會收到一些熱情的反饋,有時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就被人問候全家,或者什麼留言都沒有……不論如何,這不是自己能控的。
現代的邏輯實證主義之所以講究科學研究,很大的原初驅動力就在於「研究者想透過對變項之間的關係研究,以『控制』被研究者的『結果』」但顯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被控制。
(如果我有能力,去控制「一件事」,那麼我果斷不會選擇讓自己變得有名;而是想出生在全臺首富的家裡,一輩子有花不完的錢可以用,而且不用工作,也不必去擔心自己的未來。)
4. 人是天生會想社交、被看見、需要反饋(尤其是留言跟心得)的生物。
我知道要克服這點,難度堪比直接出家。假如我克服了,總不至於整個小屋裡都是圖跟文?會想發表到網路上,究其原因,不還是希望能被人看見嗎?(創作乃人生的無用之用,因此方為大用)
小結:
一、若是想創作的時候,自然就會去做,因為真的很想做。
二、若是為此感到很傷心、難過的話(即精神內耗),就不要做了;反正總有一天,會忽然又想寫。
就算直接放棄,一輩子再也不創作,那又如何呢?其實世界上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我做的事對所有人而言本來就不重要;可是對我自己而言很重要。
「我這個人對別人而言是否能產生影響」、「我的創作是否能得到別人的反應」(既想自我滿足,又想滿足他人,談何容易?)這些是很存在主義(類似卡繆《異鄉人》)的問題,不是現代或近現代才發生。
假如人沒有一直自我詢問:「我從哪裡來、我在做什麼、我要去哪裡」哲學根本就不會發端。
因為創作不被看見,而有失落的情緒很正常。
「留言、心得」根據赫茲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是一種「激勵因子」(內滋報償)。
要我去洗頭、洗內褲、出去外面買東西吃,或者進公司上班,我可能很難戰勝自己的惰性,或者除非給我錢,不然我不幹。
但是,別人可能只須給我一篇短短的、不到二十字的回覆,我就可以再寫九千字;就算我窮得鬼都不想把我抓走,從來就沒有人有義務為我的熱情埋單,我卻依然能繼續寫下去,像個自我燃燒的汽油人。
(怪不得梵谷被稱為「燃燒的靈魂」)
相對地:無人問津,彷彿間接地證明了自己的不重要、不被需要;然而,創作(尤其是原創)從來都不是為了去證明什麼。
以我而言,我所需要的,只是把想創作的感覺抓住,然後實體化的過程,以及對成品的自我欣賞,不過爾爾。
三、
上網發表完作品,就當作失憶、沒發過就好。
0留言、10不到的觸及率,都很正常。
除非花很長的時間去跟一些社交圈social (LINE群、FB社團 etc)。
但,從我的角度出發,我可斷言:任何基於熱情、興趣出發的創作者想要的反饋,絕不會是互相social之後出來的假心得;而是一名路人因為興趣或者緣份而點開之後,所發表的對作品的真實想法。
而這正是最可遇不可得的,故很難強求。
「混圈」這種事:如加入聊天群、與人寫接龍文、幫別人家的OC畫無償圖、安慰網路上認識的其他人在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狗屁倒灶的事(你自己的生活還不夠累嗎?為何要去參與他人的生活,接收他人的負能,充當其情緒垃圾筒?心理諮商師可是按時間計費的)……
對我而言:花費這些時間跟精力去做這些事,還不如出去上班,或者開PS4打遊戲?
自然,願意花費這些「成本」的人,可以在一定的地方,得到朋友們的助力,進而被推廣。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每個策略都有必須付出的成本,端看行動者(你)認為帶來的預期效益(期望值)好不好。替選方案有很多,不論如何,由你自己做決策。
四、這篇可有可無的文章恐怕無法安慰任何人,甚至是我自己,且對生活的物質層面也全然無用。
但是創作只有「做」與「不做」這兩態。
創作完以後也只有「上網發表」,或者「不發表」這兩態。
有的人或許一舉手、一投足,就連發表今天三餐吃什麼,都千呼百應;嘔心瀝血之作卻只能孤芳自賞。以上都是客觀發生的恆定事實,無法被改變。捶胸頓足也沒用。
我目前所採取的做法是:想創作就創作,做完就發表,能不去在意是否有觸及率或者留言的話,就盡量不去在意。
這很難,卻是我經過評估以後,所做出的決策。
創作不需合乎他人目光、站方標準,或者任何沒有給你錢的人的喜好。
你爽就好!創作是為了使自己身心愉悅,而不是為了把自己弄得更加抑鬱。
此文不求能替有同樣心魔的道友分憂,略澆心中塊壘。因我已無所求。
這不是一篇雞湯文,我絕不否認,不論花多少精神、心力、時間去創作、宣傳,得到的果效永遠為0,這種好比被重複處罰般的「習得性無助」所帶來的精神折磨有何等強烈。
但是「創作」對人類是一種「需求」。你可能還會需要創作,因為你想創作。
就算你不創作,其他人也依舊有創作的需求,他們會繼續創作--或者做得比你好,或者比你差,或者比你出名;那都不重要,因為干卿底事!
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強烈的創作需求,然而,我認為與我同類的道友(或者佛友),都必須瞭解到「倖存者偏差」:
絕大多數你看到的,那些什麼寫了兩萬字就有幾十萬點閱率、一張只畫了大頭,連二分都不上的圖,在推特有9萬觸及率--網路會讓你看到這些很虛榮的東西。
這些站在至高點者,不過是冰山露出的一角:99%的創作者,都被這1%的人踩在腳下。
--創作本身的過程,以及呈現出的成品,可能使你愉快;發表的過程,與發表之後的結果,卻將使你身心不適。這就是網路。
惟有了解現狀,方能接納現狀。
當你創作的時候,你的腦子與心主宰了你的手,此時,你是自己的主人。
一旦跟別人比較(別人的點閱率、別人的心得長評、別人的構圖用色 etc),或者想從他人那裏獲得任何支持或反饋;那麼,你將不再為自己做主,卻注定要作他人的奴隸。
願每位飽受折磨的創作者的心靈,能從「沒沒無聞、一無所有、窮困潦倒、自我否定」的孤獨中得到解放,進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P.S:畫原創圖、寫原創文的人,若無必要,不要去已發表的平臺看是否有反饋。
我知道那種心情就跟「我喜歡的人怎麼至今還對我發的LINE不讀不回」差不多,但對於你喜歡的那個人而言,你喜歡他,關他屁事?他不讀不回,你也不能控制他、讓他更在意你。
因此,我推薦的唯一方法只有「不要去在乎留言、人氣、有沒有人鳥」因為那真的不重要。
1. 不要看數據,遠離SNS,把任何提示(包含收到GP)全關掉。
2. 有留言的話,下次你去發表作品的時候,自然會看到。
3. 不要自搜。
一直都沒有留言的平臺,除非有現實上的利益關係(例如能得到收入,或者有參賽的機會、朋友會幫你衝人氣、點閱率相較它平臺更高,或者我巴哈有複數達人等等),否則就別再浪費時間去用。
時間會證明那個網站是否值得你去長期地經營。(PNN、Episode、原創星球、鏡文學、POPO、PTT、米國度、海棠,我是不用的)
" I wish I was special. You're so fuckin' special. But I'm a creep. I'm a weirdo. " --電臺司令〈Cr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