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個系列的開篇之作,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我還是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神作」,對我來說是怎麼一回事。依照每個人不同的觀看路徑或觀看角度,理論上不可能真的存在所謂「毫無缺點」的作品。不過就算如此,還是有那麼些作品,在我們漫長的追番旅途中,讓我們喜愛到忍不住用「神作」來讚嘆其美妙的觀看體驗。所以對我來說,「神作」並不是沒有死角,而是他的優(yōu)點或情感,強烈到讓我沒辦法或不想去在乎他的缺點。
而這個系列文章,就是以我個人的視角,找到那些震撼我,甚至影響我人生觀的「神作」,試圖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去看看我為何折服於此。本來的規(guī)劃是要等我看完《青春豬頭少年系列》完結(jié)篇再動筆,之前也想過哪天重看《TIGER×DRAGON!》後也可以做為開篇第一章(對,我每年都會重看一次這部)。但前幾天在網(wǎng)路上看到有人分享《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片段,想說還是把當年因為太忙沒看完的這部補完。看完之後,我在哭到結(jié)膜炎復(fù)發(fā)同時,決定就將小南極列為這段神作巡禮的起點。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被我列為神作,理由非常簡單,就在於其觸動人心的手段繁複且多樣。不僅在技術(shù)層面,直視故事的核心主旨,依然無比動人且真誠。雖然本文主題會是在討論《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當中的情感如何構(gòu)成,不過也會參雜一些我在其中看到的有趣敘事,是如何成立的。言盡於此,劇透是必然的,還請還沒看過的諸君,不要錯過這部宇宙神番。
************************************************************************
防雷洨廢話:
因為對日本樂壇不熟,我是真的很納悶
OP、ED、插入曲的主唱Saya(Nico上的38番)
是沒有打算往主流市場進軍嗎?
循環(huán)播放〈ハルカトオク〉的我感到難受。
以下正文
************************************************************************
〈在冰天雪地裡談情感,讓我們從文本比較開始〉
撇除我個人經(jīng)驗,至少在網(wǎng)路上看到許多同好如我一般,被《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感動到哭。姑且先不論哭不哭,動人心弦的敘事表現(xiàn),在《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精采紛呈,這是無庸置疑的。而我思考的第一個文本問題,便是以一部題材如此特殊的作品,還能夠如此大規(guī)模地感動各路觀眾,他是怎麼做到的?而我們看到的「感動」,又是什麼?
在單獨對《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的情感操作解析前,我認為應(yīng)該先透夠文本比較的方式,可能可以讓我們找到端倪。若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要達到對觀眾受到作品中的情感衝擊,進而讓與觀眾的情感共鳴,是必要在作品的高潮上展露最堅實的情感想像。而達到這個高點之前,其實有幾種不同的手段跟路徑可以做到,而這些不同的方法抵達之後所造成的情感衝擊,多少還是會有些差異。
第一個想提到的,是一代遊改奇蹟動畫──《賽馬娘》第二季。綜觀《賽馬娘》第二季,近乎可以說全季的劇情都是在為最後的高潮作鋪墊。我們的視角跟著東海帝王,一路看著她獲勝、受傷、低潮、奮起、再受傷、受鼓舞,最後燃燒自己追逐榮耀。除了結(jié)構(gòu)上的起伏外,「純化」可以說是《賽馬娘》第二季渲染情緒最重要的手段。
就算中段將視角切換至目白麥昆,目的也是再襯托東海帝王的腳色動力,米浴的橋段也是類似功能。此外,在東海帝王的主線中,其他配角的存在也不會帶來偏離主題太遠的支線任務(wù),所有的敘事都在堆疊主線的情緒。《賽馬娘》第二季用了將近一季的篇幅,旨在強化最後一段的巔峰情感。如此一來,就算沒有完全帶入,觀眾也會對東海帝王產(chǎn)生一定程度以上的移情效果,情感受震撼就是必然發(fā)生的事。
這樣乾淨純粹地排除其他干擾情感共鳴的要素,在ACGN作品中相對是比較主流的作法,儘管大部分的作品不會如《賽馬娘》第二季一般,用到整季的篇幅來做這件事,但這也是該作情感衝擊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無論如何,減少支線帶來的情緒擾亂,可以說是一個很「王道」的處理方式。
〈源自場外的火力支援〉
如果以《賽馬娘》第二季當基準來看,《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通往情感高峰的路徑上就更顯得錯綜複雜了。首先可以談的是視角問題。前段劇情中,因為腳色依序登場,我們的視角主要隨著小決跟報瀨前進。但隨著故事推進,四個主要腳色開始密不可分,視角漸漸不再特別側(cè)重於誰。這個差異就會使《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很多橋段中,不見得能跟《賽馬娘》第二季一樣,很單純的在同一腳色上疊加情感重量。
我並不是說《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不會在單一腳色上疊加情感,而是其疊加的方法相對繁複。所以《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採用的第一個手法,就是在短暫的同一視角中,加上喚醒觀眾的其他閱讀記憶。比方小決三人想要色誘南極探勘隊的男隊員,被熟人發(fā)現(xiàn)後沿路逃竄的段落中,小決脫口而出:「我的青春,在動!」,我們當然是沿著小決的腳色脈絡(luò)──知曉她曾畏懼踏出第一步,這一條路徑來感受這句臺詞帶來的感動。但如果只把這個片段抓出來,只讓觀眾看見逃跑的少女,以及那句「我的青春,在動!」,其情感效果還是會保有一定程度的震撼力。
而這種震撼力,就來自觀眾在其他作品中曾有的閱讀經(jīng)驗。這就有點類似24年夏番《新人大叔冒險者,被最強隊伍操到死成無敵》EP.10冠軍凱爾文對決布羅斯頓的操作。在該作EP.10當中,其實我們是不需要擁有任何對於前面故事的理解,依然可以享受這個片段的。在缺乏敘事脈絡(luò)下,還能夠順暢地運作情感連結(jié),很大的原因就在於,這樣的故事型態(tài),有非常多可以類比、想像的「母型」──也就是我們看過的類似情境或情節(jié),讓觀眾自行在過往的閱讀經(jīng)驗中,輕鬆找到置入情感的方式。
這樣的操作方式,在歡迎會上報瀨的自我介紹可以更清晰的發(fā)覺。只要有足夠的閱讀經(jīng)歷,無須知道報瀨一路以來的辛酸,在整個現(xiàn)場情境的烘托下,我們很快可以連結(jié)到過往的作品,找到類似的情感經(jīng)驗,進而帶入其中。當然,在知悉報瀨的過往,以及前面故事的鋪墊,跟隨故事進展抵達這個場景時,一定會有來自視角疊加的情感動搖。只是加上這個喚醒其他閱讀記憶的動作,其所產(chǎn)生的情感波動,會不會更強大因人而異,但觸及的層面絕對是更豐富的。
〈南極苦寒,少女前進吧!〉
不過能不能喚起觀眾的其他閱讀經(jīng)歷,用以來加強當下情境的情感波動,必然是因人而異,其效果不能得到絕對性的保證。而若只是單靠腳色的代入或共鳴,又顯得情感之外的敘事會稍有單薄。敘事單薄這個缺點可以發(fā)生在故事進程中的任一支線,可是絕不能出現(xiàn)在最主要的情感敘事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最重要的情感敘事,當數(shù)報瀨如何面對母親失蹤後的心理陰影。所以在處理這件事情上,製作組採取了另外的手段,來確保在故事完整傳達之後,情感能最大程度撼動觀眾。
所以在處理報瀨對母親的情感時,《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很聰明地使用類似伏筆方式的遙相呼應(yīng):寄給母親的郵件與最後打開母親的筆電。通常來說,劇情前期的腳色行為會刻意被蒙上神秘色彩,作為一個懸念去吸引讀者探索,為什麼這個腳色會這麼做。但在報瀨的腳色進程中,這件事是被反過來處理的。我們其實很容易理解在劇情前段,遇到挫折或是心情有所波動,報瀨為什麼要寄郵件給母親。我們不能得知的是,終究會目睹報瀨打開母親的電腦,看見自己多年來寄出的數(shù)千封郵件。
因為能夠理解報瀨的行為,觀眾的注意力不見得會持續(xù)追著這個情節(jié)。而這樣某種程度的超出預(yù)期,勢必會衰弱我們在報瀨打開筆電之前的心理防備。伏筆的設(shè)計雖然會更關(guān)係著劇情上的解讀,但依然會在揭曉時,影響著觀眾的感受或情緒。而這一整套的情感醞釀,早就在我們隨著報瀨的腳色成長過程中,被框定在其對母親的思念當中。因此看見郵件數(shù)量不斷往上增加,觀眾更能專注在同理報瀨當下感受。而這就很有趣,因為這個感受的指定,並不是像《賽馬娘》第二季那樣,不斷在故事進程中提醒觀眾。
在我們抵達筆電這個情節(jié)之前,其實有很多「支線」交錯出現(xiàn),在一定範圍內(nèi)去削減我們對報瀨思母之情的強度。因為追根究柢,《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腳色配置與比重分配上,就會更接近小規(guī)模的群像劇。光是在報瀨抵達內(nèi)陸基地之前的一集,是在講述三宅日向過去為主題的篇章。但為什麼這並不影響我們感受郵件增加時的情感衝擊?除了伏筆在預(yù)期之外的情節(jié)中回收,另一個在劇情上的安全機制在於,這些不同腳色衍伸的章節(jié),都可以被歸納在同一母題當中,那個名為「前進」的主題。
再往前看,對朋友概念產(chǎn)生焦慮的白石,最後也是在理解自己可以依賴這些夥伴前進後,才放下心結(jié)的。小決更不用提,她的故事近乎都是圍繞著「前進」這一主題開展的,甚至連與之對照的髮小高橋惠,其故事也是從「前進」的反面來映襯小決踏出步伐的決心。在一個鮮明如此的主題下,敘事的開展就保有一定程度以上的自由。就算每個篇章只有動畫一集的篇幅,也不必時刻要求劇情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共通的主題下,「前進」這個大母題可以達到彩線串珠的效果,讓我們跟著報瀨打開筆電時,不會因為表面劇情沒有太緊密的連接,導(dǎo)致情感無法共鳴。
〈共鳴對象,從來不只有觀眾而已〉
在我看來,《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特別在確定出發(fā)往南極開始,就一直採用由人物引道劇情的人物導(dǎo)向在行進故事。可能因為綜合考量篇幅跟主要腳色之間的互動,所以其人物導(dǎo)向會更類似於單元劇的形式。也因如此,如果使用傳統(tǒng)聚焦於某腳色身上,持續(xù)疊加情感重量,就算有共通的主題提供掩護,多少還是讓敘事看起來較為薄弱。所以在主角團身上作動的情感,要是能夠呼應(yīng)主角團以外的腳色情緒,當然可以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更豐厚,並且擴大命中觀眾情緒的可能。
無論是筆電還是歡迎會上的一起去南極,許多段落情感運作,還是只座落在主角團中,而少女們剛踏上南極,報瀨喊出的「活該」,就很巧妙地同時在文本內(nèi)外,拉大情感作用的範圍。一路遭人白眼,甚至被人背叛的報瀨,踏上南極的第一句話,便是砸媽咪落。觀眾當然可以很順暢的理解她當下的情緒緣由,但高明的是,目睹少女們大喊「活該」,隊長藤堂也帶領(lǐng)著探勘隊全員一起大喊「活該」。是阿,遭人白眼,被人背叛的不只是白瀨,堅持要再次前往南極的探勘隊何嘗不也是備經(jīng)艱辛?這就很成功地先達成一次文本內(nèi),腳色與腳色的共鳴。
腳色當然也是有情感的,他們會被劇中其他人的行為觸動,進而做出反應(yīng)。在此之上,觀眾看到的就不會只是主角團的情感展現(xiàn)而已,會更有層次、更全面地感受到這群人為了實現(xiàn)夢想,一路以來的艱辛與苦痛。這自然是為單純的情感加上更多面向,進而統(tǒng)合成更強烈的情緒衝擊。報瀨為了日向怒嗆她同學(xué)的那句「這就是傷害我朋友的代價」也達到類似的效果,讓藤堂下定決心往內(nèi)陸基地進發(fā)。只是相比之下,「活該」更能在同樣一個小反應(yīng)之下,轉(zhuǎn)達劇中其他腳色更巨大的集體情緒,而「這就是傷害我朋友的代價」則聚焦在特定情感上,兩者功能上還是稍有差異。
雖然《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主視角終究還是鎖在四位少女身上,但這種文本內(nèi)的情感互動,一直都是這部作品很在乎的地方。常見的ACGN作品中,許多作品都會太在乎觀眾是怎麼看待腳色當下的情感,導(dǎo)致忽視了腳色間的互動或反應(yīng)。當然有些作品反而是刻意做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上文提及的「純化」情緒而做努力。就如同《賽馬娘》第二季,東海帝王最後奇蹟般的勝利,腳色的反應(yīng)就非常的可以想像,不是被其感動,就是被其激勵。這並不是批評《賽馬娘》第二季涉及的情感層面單調(diào),這麼做是有明確目的的,為的就是讓想要表達的主要情感,更純粹地被傳達的時候不受干擾。
而這種「純化」的手段,在《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也是找得到的,只是規(guī)模不會那麼大。報瀨替日向出頭時,鏡頭很刻意地不帶到連線中的同學(xué)反應(yīng),很顯然就是要觀眾將情緒對焦在報瀨、日向乃至藤堂為首的探勘隊員身上。相較比較常見的作品,很容易在類似的情節(jié)中,放大「反派」失敗受傷的情緒,為的當然是強化所謂打臉的爽感。然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此處的鏡頭選擇就與常規(guī)背道而馳,因為其目標一直很明確,打臉的爽感不是這個段落追求達到的觀眾感受,反而要更強化這番舉動之下,與母題「前進」緊緊相扣的情感。當然這樣的「純化」,因為沒有來自反派反應(yīng)的對比,會顯得相對沒有層次。但這裡的沒有層次,在我看來,根本不重要,因為我們早已被報瀨的怒吼動容了。
多迷人阿,就只是追求觀眾被觸動、被共鳴,《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能在不同的單一情節(jié)中,找到這麼多繁複的手段強化、保護情感的傳達,讓這些簡單到甚至有些狗血的情節(jié),更具有生命力,也更不落俗套。我覺得在這些手段之下,很鮮明地凸顯了《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一個創(chuàng)作上的重要原則──取捨。而這個取捨源自於主創(chuàng)團隊在創(chuàng)作這些充滿情感的段落時,仍是非常理性的。主創(chuàng)團隊並沒有被作品中的情感牽著鼻子走,不會單純?yōu)榱藙?chuàng)造情緒高潮而迷失敘事的重心。
〈這一切,就是要感動你我〉
上述這些手段,不只是在疊加腳色情緒時,多上一層保險,確保觀眾萬一沒有代入或是同理腳色,依然能被當下的情境打動,或者是增加情感所能受到波及的層面。除了展現(xiàn)更多元的情感敘述,我覺得用這麼多華麗的手法上保險,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本身的劇情並不是特別連貫,也就是並非完全的劇情導(dǎo)向,而更像是由腳色推動劇情進展。在此之上,不難發(fā)現(xiàn)本作的結(jié)構(gòu)上,更帶有著類單元劇的形式。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當然有前往南極這條大主線,主旨上也有「前進」這一主題。但為了充分展現(xiàn)各個腳色,以及其從主題衍伸出的不同面向,《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篇幅規(guī)劃上會更往單元劇靠攏。還不到單元劇或日常番那麼割裂敘事,但每集之間的連結(jié)都只保留在能被收納回大主線或大主題的程度而已。因為本質(zhì)上,這就不是特寫某一人的單視角故事,而會是四人為主的群像劇。視角的不固定,以及章節(jié)之間的弱向連結(jié),顯然是有達成用腳色多面向詮釋主題的目標,但也導(dǎo)致了《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處理情感場面時,必須更專注在打動觀眾上。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注意到,一般採用這種特殊且具有高度專業(yè)知識的題材時,很多作品會針對其專業(yè)細節(jié)大書特書。舉凡釣魚的、露營的、打獵的,相關(guān)作品不勝枚舉,《黃金神威》的旅途章節(jié)與《銀之匙》都算是其中翹楚。然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明明也有一個很值得填充觀眾沒有經(jīng)驗的題材,但這部作品卻並沒有往這個方向前進太多。《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當然還是有些相關(guān)於南極探險隊的知識,以及探勘隊實際生活會面臨的真實狀況,只是以比例來說,很明顯是少於類似題材作品的。
這麼做的主因也非常明確,因為《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很清楚若在專業(yè)知識或經(jīng)驗的傳遞上著墨過多,作品中主打的動人情感,書寫的空間就會被壓縮。根本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就不像《黃金神威》或《銀之匙》有那麼多篇幅可以兼顧知識的陌生化跟情感的碰撞。這還是取捨問題,而在這問題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答案很堅定選擇了自己的強項──專心地感動觀眾。從這個角度回看整部作品,幾乎所有的敘事策略都可以說是在服務(wù)這件事。
這樣的目標意識,對於情感能對上電波的觀眾來說,必然是很成功的。只是反向來說,這點也可以說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潛在的閱讀門檻。如果該觀眾對於這些情境、情節(jié)就是無法共鳴,或是因真實生命經(jīng)驗讓其無法想像這些橋段,《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這些人眼中就有些自說自話了。不過我也多次強調(diào),要滿足所有人的作品太天方夜譚了,指出這點還是想再次印證,《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主創(chuàng)團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風(fēng)險,而其還是在取捨上做出了堅定的選擇。
〈藏在作品底部的信念:交給我們吧!〉
在被視為基底主題書寫的概念中,相較有上千年歷史的「公平」與「愛情」,「成長」可以視為一個相對的新興選材。我自己的文學(xué)史觀察中,東亞文學(xué)作品裡,「成長」作為熱門的描寫核心,大約也是工業(yè)革命之後的事情了。然而受惠於時代環(huán)境,「成長」這一主題,特別是在ACGN領(lǐng)域當中,其相關(guān)作品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包含另一部我遲早會寫進這個神作巡禮系列的《花開少女》,「成長」這一主題天生上就會更與情感有緊密聯(lián)繫。
在面對「成長」這個作品中的基本概念時,《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分別在文本的表裡上選定了讓「成長」更好發(fā)揮的表現(xiàn)手段。首先為了能表現(xiàn)出「成長」的多樣性,類群像劇的多主角方式,而且讓這部作品稍微接近所謂的CGDCT(Cute girl do cute thing可愛的女孩做可愛的事),只是後面的C可能可以換成Crazy而已。除了吸引受眾,這樣的類別本身就跟「成長」、「前進」這些母題,有著很合乎大眾想像的發(fā)揮空間。
撇除性別,光是青春這個詮釋角度,就是比較常規(guī)用來敲動情感的媒介。我在
《敗北女角太多了!》第一季的完結(jié)解析中,曾說明過青春感事怎麼構(gòu)成的。當時我特別提到,場景的選定對於青春情境的構(gòu)成有莫大的影響力。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顯然一部分的情節(jié)中,放棄了這條路線,因為多數(shù)觀眾不會對南極有真實的經(jīng)驗,甚至很難有一定程度以上的想像。所以讓觀眾更聚焦於腳色──女高中生,用其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意圖,使觀眾感受到超越環(huán)境的青春與其他情感,就成為《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必然成為類似CGDCT作品的理由了。
而多種不一樣的情感撲面直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敘事核心除了讓四個角色呈現(xiàn)多種面向的「成長」,也如同上敘,不斷用相同的母題將這些開散的青春成長收納回感受層面,使觀眾更容易在觀看的同時被觸動。而最難得的是,雖然《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營造情感衝擊的方式,手段複雜且繁多,但每個段落中運行的本質(zhì)情感依舊真摯動人。也因如此,我們不會感覺匠氣的同時,亦然會被情感後面帶來對「成長」的理解更深刻。
回到整部作品,面對「成長」這個基底概念,以及運作於上一層的「前進」這個母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是很相信人與人之間連結(jié)所產(chǎn)生的力量的。我在
《哎咕島消失的舔甜歌姬》的完結(jié)分析提過,該作本質(zhì)上就認為有些人與人,或人與群體的問題,是無法單靠「團體」的力量消彌的。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所在的立場相對比較主流,但我們也無法反駁,還是有些人與人或群體的問題,就是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克服。畢竟面對的問題不一樣,我們不能單說誰一定是對的。更重要的是,對於自己在作品中提出的情境,作品所相信的信念是不是能完整的被傳達。而這是我認為這兩部作品同樣優(yōu)秀之處,就是無庸置疑地用自己的信念彰顯出,在某些問題上,其所信仰的信念是對的。
〈結(jié)語:那就一起去南極吧!〉
其實繼續(xù)細究下去,《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中還有很多有趣之處可以仔細聊聊。比如四位主角不只是展現(xiàn)選題的多面向,腳色構(gòu)成與腳色曲線本身有非常多具有魅力的形塑手法。這些手法不約而同的在累積情感所造成的衝擊時,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功勞。另外對於章節(jié)與章節(jié)之間的割裂感,《比宇宙更遠的地方》也有幾個除了用母題涵蓋之外的高明手段。只是又礙於篇幅,有機會再與諸君細說。
雖然全文重點放在討論情感如何被觸動,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在打動你我的之後,希望我們從這部作品帶走什麼?勇氣吧,我猜。面對困難、未知的挑戰(zhàn),我們能否鼓起勇氣,跟報瀨一樣,耐受住他人的打擊,找到屬於自己的夥伴,大步地朝夢想前進,相信自己必定會在夢的終點,得意洋洋地大喊「這就是結(jié)果」。
很多作品,不只是通俗的商業(yè)作,連很多藝術(shù)導(dǎo)向的文學(xué)作品也都在說這個大道理,可是能透過情感的同理共鳴,藉由故事來激勵你我,且這樣的鼓勵自然流暢還不帶有說教意味,能做到這種程度的作品,我上一次看過的是被稱為冷門神作的《強風(fēng)吹拂》。《比宇宙更遠的地方》能達到這個水準,雖然其敘事上相對更帶著一點天真的氣質(zhì),但也是十分不容易了。
我一直相信,我們不應(yīng)該只將作品,特別是ACGN領(lǐng)域裡的作品,視為單純的娛樂。作品本來就具有與閱聽人對話的能力,被作品感動之後,被其精神所感染,所說服,進而找到更好的自己,我想這就是一部好作品令人著迷之處吧。同時這也是讓我不去在乎一些瑣碎的缺點,將《比宇宙更遠的地方》列為神作的理由。有幸看完《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的你我,記得不要再害怕追夢路途上的坎坷挫折,別猶豫了,一起去南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