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出好的建議或啟發(fā)?
最近有幸又受邀去講某個演講,但這讓我想起一兩年前去參加某個活動,竟然被某場演講的聽眾認出來,但和聽眾打聽對我演講的感想後,聽眾說:
「我覺得你講的東西很難,我其實聽不太懂,然後也和我預期的不太一樣,我原本以為是像通識之類的內容,所以我也不記得你說了什麼」
另一個近期想檢討的事,有個朋友正嘗試做自媒體,他把他寫的部落格文章傳給我看,想問問對他文章的感想和建議
我讀完之後,給了幾個我覺得是值得注意的大方向的建議,我告訴他某些地方是這種文章的讀者會在意的痛點,我本來就喜歡涉獵這類文章,也就是也能說是他的潛在讀者,但如果文章沒有提供解決痛點的價值,對我來說就不會繼續(xù)關注作者
但是這樣來回討論兩次之後,我察覺一件事,朋友可能無法理解我在說什麼,因為他自己沒有經歷過那些痛點,所以他的文章總是無法觸及痛點
以程式開發(fā)為例,新手開發(fā)者就算讀到MVP和敏捷開發(fā)的文章,通常會覺得沒意義或是捨近求遠,他們會覺得把產品一次想清楚,然後一口氣開發(fā)完成,才是最快最有效益的,他們通常不會理解做MVP為什麼是更有價值和前瞻性的策略
以遊戲設計為例,新手設計師大概讀到傑西謝爾的三角困境或創(chuàng)發(fā)建議,也不會有所感受,所以很多新手遊戲設計師會突然端出厚厚的企劃,興奮的告訴你他設計了有25種元素的戰(zhàn)鬥,火焰可以灼燒並疊10層,寒冰會緩速,而中毒會持續(xù)傷害...最後才發(fā)現(xiàn)除了讓自己快累死,但遊戲其實也完全不好玩,或者覺得自己設計了養(yǎng)成機制並販賣課金道具,最後才察覺完全不會因為遊戲複雜或有養(yǎng)成遊戲就變得有趣
因為他們其實並不是真的清楚會遇到的問題和緣由,所以僅僅是把學習歷程變成文章或筆記,他們也不太會去關注那些是痛點的地方並從中得到啟發(fā)
但這才讓我察覺也許給出好的建議,比預期的更困難,因為並不是一個實用的建議,就是對當事人當下最有意義的建議,如果當事人完全無法理解或無法採用,那建議只是造成混亂而已
根據(jù)情況也許<
加速鍵>才是更適合當事人的建議,或者就應該根據(jù)當事人的條件去調整,給予當事人馬上能用並真的有幫助的建議
那究竟要怎麼評估,現(xiàn)在適合給對方怎麼樣的建議或啟發(fā)呢?
你會給10年前的自己什麼建議?
我這一年很常找人做這個實驗,詢問他們如果能寫信給10年前或大一的自己,會寫什麼?
這個問題主要就是在問「有沒有什麼希望有人早點跟你說的事?」
因為我自己有一大堆想寫的建議,甚至得限制數(shù)量,才能煎熬的挑選出前三名
但問了很多朋友,結果非常出乎預料
大部分的人都回答: 「All in 臺積電/比特幣」,在說明不能是這種和外部強相關的後,大部分的人都說:
「那沒有什麼想給的建議」
而問了理由,理由幾乎都分成兩類,其一是「沒有什麼想改變的事」,其二是「感覺都是必須自己經歷的事,所以沒必要說」
這裡我個人觀察有三種可能
1.我問到的這些朋友,其實對現(xiàn)狀算是相當滿意
2.他們沒有特別希望能做得更好的事或地方
(少數(shù)有想要給建議的,有一半以上希望告訴過去的自己把英文練好)
3.他們認為沒經歷過某些體驗,提早得到建議也沒意義
所以這個實驗驚人的地方是,對這些朋友,好建議其實不存在,或至少他們認為不存在
與此同時調查這些朋友的興趣,這些朋友其實幾乎不看書,這也指出他們其實並不覺得自己有缺少什麼或希望知道什麼
什麼樣的人需要建議?
那問題就必須先探討,到底什麼樣的人需要建議
大概累積一些人生經驗和社會經驗後,大家都曾經有一種困擾,當有人抱怨某個問題,其實不太確定這個人是希望共感,要和他一起說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不是他的錯,他已經盡力了,還是真的希望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案,越多是自己的無知或錯越好,因為這樣能改進的地方就越多,讓事情變好的空間越大
我個人慢慢整理下來,覺得辨識關鍵在於判斷這個人是真的希望事態(tài)變好,還是只是希望精神慰藉
而辨識方法不能口頭詢問,所有人都會很直覺的說自己當然是希望事態(tài)變好,要觀察行動和言談,真的希望事態(tài)變好的人,通常會有很具體的嘗試並且言談中對自己的在意程度會很低
例如想要事態(tài)變好的類型,誇他很努力對方可能會皺眉頭,並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反之希望精神慰藉的人喜歡被認同努力,對於實際的解決方案反而常常直覺地找理由否定
但這並不是希望精神慰藉的人不想解決問題,只是優(yōu)先度不同,通常要有足夠的精神人才有辦法開始面對真正的問題,就像感冒和受傷的運動員也可能使不上力,需要先療養(yǎng)
但因此對於什麼樣的人需要建議這個問題,答案出乎意料的簡單--「真的想要解決某個問題的人需要建議」
我們該注意的是不能被對方表面上的問題主導對話,要細心的觀察對方當下真正想解決的問題
給出好的建議或啟發(fā)
這樣思考下來,關於如何給出好建議或啟發(fā),思路就比較清楚了
1.對方當下有真正想解決的問題
如果沒有想解決的問題,其實就不需要建議,另外就算是當事人主動提出的問題,也未必是當事人真正想解決的問題,必須從當事人的行為和選擇去觀察
2.對方需要能理解自己面對的問題
如果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問題或理解問題,那麼針對這個問題的建議是難以成為啟發(fā)的
也就是如果「當事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麼建議是沒有幫助的
3.必須提供量身訂做的建議
因此應該了解當事人真正想解決的問題,並觀察當事人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之後選項有二,其一是嘗試幫助當事人提高對問題的理解程度與廣度,其二是針對當事人目前的條件和理解的程度給予建議
4.好的建議應該幫助當事人得到新的可能性或是加速進程
不能給了建議就希望對方接受,因為這樣實際上是奪走他人的選擇,實際上是在命令對方
因此光是能讓對方對事情有不止一種想法,或是更快速的嘗試某個選擇,都是好建議
5.接受建議需要時間去思考和消化
如<創(chuàng)意的偏見>所述,接受創(chuàng)意常常是感性問題而非邏輯問題,接受建議可能也是,因此試圖給予好建議應該讓對方有時間去思考或消化,也就是不該過於期待對方立即理解和做出決定
因此有可能幫助對方雖然當下無法理解某個建議,但卻能埋下種子,讓對方能理解問題的時刻能立即開始受益於建議,然而也因此,越是遙遠的建議可能越不需要當下提出
這個結論指出,其實不存在「總之就是這個建議」的萬用建議,好的建議方針一言以蔽之就是「幫助對方盡快開心踏出下一步」
所以像我那個嘗試發(fā)展自媒體的朋友,我的確可以給他一些我個人覺得一定要知道的建議,但最後真正重要的是,幫助他想到一些他感覺立即可以讓文章更好的點子,讓他覺得有靈感和收獲,忍不住趕快去寫下一篇文章
而我的演講也應該要注意這個問題,要以觀眾可以理解的流程,引導觀眾逐漸進入更深的問題,但最後要讓各種進程的觀眾都覺得他們變得知道他們想要踏出下一步的話,有什麼可以走的路
這個結論感覺有潛力,有別於我以前演講都喜歡有幾個想法是主角,但那些主角可能都是地下城深處Boss的攻略法,對於甚至才在考慮當冒險者的觀眾的確一頭霧水,那麼就在這次演講嘗試看看新見解,希望能讓更多觀眾有收穫和開心
常常會忘記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自己對很多事會有興趣和熱血去努力,那正是因為看的到從現(xiàn)況通往理想的路,並因此感覺努力的話就能有進展,這才是讓我常常滿心期待或廢寢忘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