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打完了被虐慘所以想先看結局,放棄了用正常模式打易公
正題
翻油管上一些科普影片,找到一個好似香港的教育頻道
講述寫作文的技巧,第一次聽說了「句群」這個概念
擺在前面的句子作為整個段落的前提,後面就能夠往不同的面向繼續推展邏輯
排比,類疊等學校教的句法,
可視情況應用
這本應當是人類的本能,
不需要老師提及我們自己就是這樣子溝通的
多生活多看書
就能夠累積直覺運用句子
以下要來說明我在運用句群時注意的兩點。
(但我除了母語以外還去碰了其他雜七雜八的語言
所以我的腦袋沒辦法光用中文處理,
對於母語的記憶力也反而下降了
而是某種迷之感官把我看過的資訊整理起來
趨近中日英三者共通的處理方式
也許有被日文英文的運用方式影響)
1. 使長度參差不平有韻律
駢文四六文是個好例子。
宋詞我也覺得不錯,像俳句五七五那樣
有最長的句子跟其他平均的句子形成差距
絕句律詩的缺點就是太工整了,
沒有辦法一氣呵成,也不符合人類正常說話的感覺
句子的總數,要嘛就是偶數對稱
要嘛就是從三五七等奇數來把前後連貫
「三」個句子一組我認為是文章最適合的長度,
很多數學跟文學都是用三來組織
看情況臨機應變
超出三容易讓焦點模糊
2. 動詞與名詞的連貫性
名詞表示體。
動詞表示動作的流動。
結合上述句群的概念,即使省略主詞跟動作,
也可以切換敘事主體的視角,讓整個景色擴大、延伸。
製造出整體的印象。
例:
肥貓喵叫。牠恨不得(A)把這些家鼠全部咬死(B)並製成醃肉(C),搭配上香烤檸檬(D)佐上一些印度產的香料(E),在豪華的河畔邊(F)跟家人享用(G)。
注意力隨著字段推移,製造節奏。
英文有整體句子取一個重音的概念。
多是用iambic pentameter為主。
此影片提到莎翁愛用此格調來製造韻律,符合心臟的跳動頻率
也因此他的文章會如此順口
英文丟失了原本印歐語系的節拍,
取而代之有其抓節奏的新感覺
中文也可以去模擬這樣的感覺。
詩詞就是注重抑揚頓挫所以才會訂制格律,
但不應該被格律的字數或平仄給綁死(沒有入聲的普通話就別管平仄了吧)
也就是上述的名詞到動詞的流動。
一個流動就可以當作是一個節拍。
做了一個動作會有結果,意識轉移到下一個動作的起始。
連貫下來就會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事件出現的瞬間即會消失,
如同聲音響起之後留下餘韻,
殘留下來的些微感覺移轉到下一個句子。
不讓流動停頓是關鍵。
也可以使用形容詞跟副詞把主體拉長,讓修飾詞本身變成拍子的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