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角色設計」那篇文章當中,我說明了角色設定這樣的起草方式。之所以撰寫那一篇文章,是為了記錄當時自己的寫作軌跡,同時傳達一件事──
在鑽研任何一個部分都是循序漸進的。
以前走過的路都會成為未來的基石。不要害怕失敗,在看到新的方法應該勇於嘗試,不論成功與否都會有所收穫。
而更重要的,是絕對沒有一條完全正確的道路。
如果有人閱讀本區之後,認為自己就能突飛猛進,其實這樣的想法並不恰當。
收穫新的知識,必須反覆思考、運用,才能納為自己的一部份。
而坦然面對自己過去的失敗、軌跡,並且將其化為養分,這是一件需要勇氣,同時也是需要智慧的一件事。
將這樣的文章撰寫出來,不過是想表示「自己完全不是天才」。
我所持有的自信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這件事抱持的絕對自信。我唯一的才能就是「喜歡創作」的才能。而我所持有的勇氣,無非只是「相信自己會愈來愈好」的勇氣。
如果說上一篇屬於我三四年前想過的東西,本篇的內容則是近一兩年所走過的路。基本上我就當個自己的紀錄,也可能恰好寫到之前提過的內容,就作為複習吧。
好的,那麼我們開始。
角色分析
前面提到關於角色設定所邁入的階段,在過程中融入了寫作理論,以此建構角色。而下一步其實就是從外部作品當中,分析角色並納為自己的資料庫。
我們在觀看作品中的角色時,經常會有幾個盲點。
一、認為自己記憶力很強
在閱讀或觀賞影片、打遊戲的時候我們經常也會閱讀文本,但光是看過,基本上就等於下海游泳,回到岸上被太陽曬一下,身上的水就乾了。換句話說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有看到東西、有記得的東西,多半只是虛幻的泡沫。
當然,看愈多有機會收穫愈多「感覺」,但要用在寫作上,轉換的效率非常之差。
這邊跟人腦的構造有關。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不是記憶,而是思考。
要將看到的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甚至以較高品質的方式存入資料庫是需要深入的思考與分析,要經歷多次複習才能產生深刻的印象。
先不提反覆觀看這件事需要花費加倍的時間好了,在看完作品之後,倘若能將看到的東西寫下來,會對分析能力有重大的影響。
如果經常寫分析,那麼以後就能減少實際寫分析的次數,因為你已經能在腦海中以高品質的方式攝取作品中的養分。當然,為了維持感覺,我偶爾還是會寫一寫自己從作品當中看到什麼就是了。
換言之,紀錄、分析、思考,像這樣從作品中獲取想法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而大腦,是很容易產生幻覺,且十分偏頗的器官。我們應該常聽過能用一些方式騙過大腦吧,但我們的大腦也會產生「其實我都記得」的錯覺,以此來欺騙你。
二、替事件歸納原因或概念,卻忘了事件本身
在觀看作品時,我們會說「這個角色的個性溫柔,善解人意」,然後之後替自己的角色作設定時,就會在性格欄位,寫下「個性溫柔」。
而問起原作(參考資料)當中,具體什麼原因或事件讓你覺得這個人溫柔,卻多半想不起來。
我們通常會從事件當中見到角色做了哪些事,並歸納出「她很溫柔」的結論,卻經常忘記(其實根本不曾記得)她是因為實際做了某個表現,讓我當下「感覺到她很溫柔、善解人意」。
如果看完一部作品,都只有「感覺」,而無法說明「為何」,那就等於汲取內容的方式不佳,導致品質低下。
那樣換成自己要寫個性溫柔的角色,你的印象只能停留在溫柔這個形容詞或概念,根本無法實際運用。因此會感到毫無頭緒。
這邊具體舉例:
我在同學面前不小心出醜,完蛋……大家肯定要取笑我了。
正當我這麼想時,站在一旁的戲雪發出一道清爽的笑聲。
「呵呵,夜臨真是溫柔呢。為了讓轉學生的我能夠融入大家,特意做出這樣的演出。謝謝你。」
聽到這番話,同學們紛紛「喔,原來如此」地用理解的樣子看著我。不是吧,真正溫柔的人是戲雪才對。
我們從事件當中,是因為看到「女主角替男主角解圍」這個具體事件而得出「女主角很善解人意」的理解。但我們通常會忘記這個事件,只記得溫柔這個結論。
因此當自己要運用時,會不知道能使用「當他人出糗而困擾時,她挺身而出」,這樣的實際演出作為呈現的手段。
換句話說,對於故事來說,概念是能夠精簡要素的資訊,但要以實際的劇情來演出,才是真正能填入故事血肉的關鍵。
如果正文直接寫說:女主角個性溫柔,長得好看,大家都很喜歡她──那這樣完全說服不了讀者。
重點是,要如何用實際的演出、事件來呈現「概念」。
因此在分析角色時,要完整記下,作者是利用「替男主角解圍」的事件,呈現出「女主角溫柔的特質」。
透過各種事件來形塑角色,倘若能思考、分析,並且吸收不同的做法,那就能轉化為自己故事的養分。
角色模板
當已經能掌握具體事件,以此來分析出作者如何透過這些手法來描繪角色的印象,接下來就能進展到角色模板。
所謂的角色模板,也就是當自己腦中一片空白時,能從資料庫中提取一個看過的角色進行參考。
將要素進行抽換,以此構成新的角色。
具體內容我在之前「角色與故事構成」的那篇文章提過,這邊直接進行補充。
要使用角色模板,最重要的一件事為「自己要有正在參考哪一位角色的意識」。
實際操作情況有分兩種。
第一是自己腦中有對角色朦朧的印象,但實際寫出來卻不清楚他的樣子、會怎麼行動、以及在想什麼。
第二則是完全空白,對角色完全沒有想法,我就是不知道能讓怎樣的角色登場。
前者屬於沒有意識到,又或者認為自己這個角色是完全原創,沒有半點要素是出自他人,但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我們能在腦中浮現的元素,百分之一萬是出自於自己看過的東西。差別只在於自己有沒有意識到這東西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而這樣虛幻的碎片,在故事呈現上因為只是個粗淺的印象,所以寫出來總不知所云。
倘若能稍微想一想,自己這個新角色的構想應該是「出自哪個作品當中的哪個角色」,即便兩者不是百分之百一樣,也能一下子具體起來。
自己的新角色有這個特質,我想應該是因為看過這部科幻作品的角色,而另外的那個特質,多半是出自那部奇幻作品的角色。有具體的角色能參考,會比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參考來得好,因為這樣就能比較容易拓展和發揮。
至於腦中完全空白的人,想一想自己喜歡哪部作品的哪個角色,修改角色背景、角色所經歷過的事件,調整過後就能描繪出具體的印象。
而角色模板的應用,最方便的是在溝通上。
當要跟其他作者討論時,當對於角色的設定、劇情卡關時,只要跟對方說「我這個角色的原型是出自某作品中的某角色和某角色」,這樣對方就能很快明白這個角色大致的感覺,並且很容易思考怎麼幫助你,也能更方便於討論。
拿實際的事件來舉例。
當《不起眼女主角培育法》的原作者,丸戶史明老師在跟插畫師深崎暮人老師溝通角色的外型設計時,深崎老師在提到某角色的設計,就說「喔,這個角色應該就是丸戶老師以前作品的那個孩子的感覺嘛」。
像這樣彼此有個共同的印象是很重要的事,能提高討論的精確度。
而我實際在跟朋友聊彼此的故事時,也通常是直接說這個角色大概是以那樣的角色為原型,或者給人印象差不多是那個角色,這樣有經驗的人一聽,很快就能了解情況,並給出建議。
而要豐富角色模板,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前一項所述的,平時要從作品當中擷取完整的訊息,思考原作是用什麼手法呈現重點。而那樣所構成的資料庫,才是真正能幫助自己的資料庫。
角色深化
如果說前面的角色設計都只是拼湊要素,將之磨出大致的形狀,那麼接下來就得決定角色內核,以及與自己的連結。
在角色設定上,構思細節需要一點思考的方向。
我並不會從起床到刷牙,興趣是什麼,平時幾點上學,放學後都做什麼事,像這樣逐一思考角色會幹什麼。
因為這樣的作法感覺像是漫無目的地為角色安插細節,不只可能用不上,更可能會在之後綁手綁腳的,甚至與以後自己想寫的故事牴觸。
當然,最大的原因是就算要我想,我也不知道該想什麼,腦中時常空白。
然而,在要進行故事時,總得需要一定程度的細節,否則無法著手撰寫大綱、發展劇情。
即便有角色模板,腦中有一個對角色的印象,以及參考的事件和依據,但自己的角色依然不完全是參考的角色,還是需要塗上自己所持有的想法和細節。
面對這種時候,我就會卡關。總感覺不知道要怎麼走。
在向人請教後,我稍微抓到了方向。
有個手法,能比較明確地引導自己發展角色的方向。
那就是與自己的生活做連結。
假設我心中有個以《Summer Pockets》的白羽為模板的角色。
而在生活中,我在吃早餐時,喝著紅茶時,我就可以想著「如果是我腦中這個像白羽的角色,會吃怎樣的早餐」。
由於有一個輔助的印象角色存在,在想著這樣的問題時能有個依據,而不是空想。
如果是原作中的白羽,記得是吃這樣的早餐。
但我家這隻白羽,會吃怎樣的早餐。
像這樣就能快樂地進行思考。
畢竟這樣的行為,就等於在腦補「自己喜歡的女生會吃什麼」,「自己喜歡的女生會做出哪些事」,如果碰上生活的各種問題,「喜歡的女生會是什麼反應」。
就算不記錄下來也沒關係,總之盡情享受自己腦海中、心中所浮現的東西。
而這些細節累積下來,就能逐步串起對於角色實際的印象,並且發展為劇情事件。
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事,在公司上班、回家玩遊戲、跟家人相處,只要自己當天遇上什麼事,就能想一想如果是這個角色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那樣久了自己也能更了解自己的角色。
根據我對於目前接觸到的大佬,我認為他們是因為早就能將「從生活思考角色」的行為化為自己的反射動作,由於已經將其內化,所以等到要用時,總會有各式各樣的角色點子,又或者,就算好幾年沒寫,某天忽然想寫,故事其實已經發展成熟。
下面來講一下角色內核。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提過,所謂的角色內核,是指角色的內部核心,換言之便是角色所持有的價值觀,或者他正在探討、思考的議題。
拿現有作品的角色作為角色模板時,我們也能分析其角色內核。例如:她為了創作能奮不顧身,只要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就算燃燒自己的生命也無所謂。
像這樣大概就是這個角色的角色內核與價值觀。
當然,也能延伸出:創作對這個角色是這樣的意義,換成另一個角色則是:創作對她而言是怎樣的感覺,這樣湊足不同角色對於創作的想法差異,就能建構出一個有主題性的作品。
這些當然都能作為參考,不過,要建立自己的故事,依然要有自己所持有的根基。
以上述創作的主題為例,必須先問問自己,對於創作,自己有什麼想法,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創作。
可以不用寫下來,因為寫出來的話腦中的東西會變得固定,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分成兩種思考模式,一個是發散模式,一個是專注模式。
發散模式屬於放鬆、創造,進行具有開放性的思考。
專注模式是掌管認真、邏輯,能將概念與要素收斂。
一般在放鬆,像是洗澡、搭車、散步能比較多點子,是因為容易進入大腦的發散思考模式。而寫作業、做報告、將東西化為文字,容易進入大腦的專注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能整理細節,但不利於創造。
抱持好玩、有趣、放鬆、隨便的心情想著、玩味自己腦中浮現的想法,就是易於進入大腦發散模式的條件。
回歸前面所述。
當自己生活中面對某個挑戰或課題時,想一想自己對此是什麼樣的感覺。
例如:在創作時,我感到疲累,我通常是怎麼紓解壓力,也能順便想想如果換成我腦中的這個類白羽的角色,她會做什麼事紓解壓力。
而我可能產生「創作文章就是有心想寫再寫就好,這樣不只效率好,也會比較開心」,另一方面,我可能又會想著「有時候逼著自己開始硬寫,依然可能得出不錯的結果」。
像這樣拋出各式各樣「自己的想法」,就能構成「自己所形塑出的角色內核」。
當有了自己所發展出的角色內核,就能看看能否與參考角色融入印象,看是要直接融合、替換參考角色的內核,這樣就能將這個角色真正納為自己的角色。
像這樣將自己生活中面對到的問題,想想作為參考模板的角色會有什麼反映,以及將自己所想過的主題,把自己所抱持的想法和答案拆分、形塑為自己發展出的角色內核,再跟參考模板融合與替換,以上兩種作法都能進一步勾勒出角色樣貌,而我將其稱為角色深化。
由於拼湊要素並無法構成角色的靈魂,同時也因為沒有自己的想法,建構出的頂多是個徒具表面的人偶,但透過角色深化,就能用自己生活中的細節和思考,為角色注入生命。
以目前而言,我對於角色深化也還在熟悉中。畢竟知道作法,跟能很順利地達成與提高完成度是兩件事。
而透過不斷的發想、思考,將自己的想法和熱情投注在角色上,這樣的故事能顯得更加動人。
藉由這篇文章,稍微整理了我所掌握的知識,希望自己能以此向前邁步。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