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劇透
真人真事改編的探案故事,講述主人公為了驗證在年輕又不富有的時候買到了一副畫,並花上好幾十年探究它到底是不是德加真跡的故事。
本身法國人說話就已經很讓人費解了,開玩笑也是一本正經又似符合當下情理的,一時半會都讓人反應不過來。這本裡面還出了好些狀況讓它讀起來更難受,雖然各狀況發生得不多,但合起來就覺得這個流程怪痛苦的——旁白框不太突出,有時會跟人言談搞混;它對於時間節點的交代主要透過背景,有時候還有因為背景所在影響了人物當下抉擇的狀況,因為不那麼直覺所以也要耗一些時間來理解;它對於藝術的描述過份“Modern”了。
而且我覺得要接受這個故事還有兩個大背景前提,而這些大背景還是放在了故事最後來科普的:
一、雖說事到如今已經看起來理所當然了。不過十九世紀時開始出現的“獨特且有創造力的人才是藝術家”想法,人們認同“真實性成為藝術品最基本的本質”,故此大家都會追求真品。
二、只有進到博物館的藝術品才有接受科學檢驗的資格,私人領域的藝術品鑒定主要交由民間專業人士的名聲以及材料來佐證它的真偽的。所以說主人公這般靠人脈和各種門路,去鑒定顏料、顏料圖層、起稿習慣,裡面多少有一種像各種兇案故事中因“DNA技術提升而重新調查個水落石出”的多年追兇感動在。
無奈這個流程實在太不適合作為一個故事來講述,因為攤開來說主人公就是四處奔波而已。而他追求這幅畫的真相,更大的緣故在於他還是想把這份作品給賣掉。侃侃而談他怎麼愛藝術,怎麼為這份作品耗了多少年光陰和心血,說到底很多分析拋給了他的人脈,而他終究還是為了把它賣掉而已(不過看前言我是覺得沒賣掉)。
故事流程上作為門外漢觀眾會對與裡面各種手段有種“理所當然”感,當提到研究藝術品只會覺得這些推理就很符合想象中的做派。當它以創作者的心態去剖析這部作品的一些異常之處時,又會讓人覺得這是太常規的一件事了,處處都讓人覺得了無新意。
但我想,這部作品中我喜歡過的一個點是它曾一度推測德加對這部作品的態度是“無人能攔住他要完善創作的心”,讓人想起那句"Art is never finished, only abandoned",又好比主人公曾一度放棄驗證這張畫的真相,在某個時候又revisit它一般。反倒是這裡才看到一種匠人精神。
總括而言……因為去無蹤的結局和不太有趣的流程,我覺得讀起來有一種虛無感……我想抱著那種“不爬山的人看看爬山的人到底怎麼做,又是為什麼如此追求山”的態度來看這部作品還比較恰當,衝著最後這個科普我覺得還是多少學到點東西的(雖然是不那麼詳盡的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