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收到同事的訊息,同事很擔心放兩天颱風假我們的財報會出不來。
可是瑞凡,我就不是個樂觀的人啊。
但我手邊沒東西也不能怎辦,大不了明天加班咯。
兩天颱風假把之前買的書看完了。
一本是《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參考》,另一本是前幾天到貨的《你走過了孤獨,下一站叫幸福》……看完後才發(fā)現是同一個出版社。
怎麼說呢,雖然書名看起來截然不同,作者也不是同一個,但總覺得筆觸是接近的,想傳達的思想大同小異。可能心理勵志的書籍都差不多吧,又或許我只是剛好撞車了。
不過不否認有些句子還是有給我點東西: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遺憾滿滿,都被現實剔掉了「如果」,只剩下「結果」;都被時間偷走了「初衷」,只剩下「苦衷」。而你呢,還在拖。別等下午了,就現在吧;別等明天了,就今天吧,別等下輩子了,就這輩子吧。因為下午就是上午的未來,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這輩子就是你上輩子說的下輩子。
我想我不算是個會拖沓的人,而許多人(包括我)的下輩子應該是這輩子不願意面對了……但我希望未來的自己不要再有遺憾,縱使不留遺憾的過程中會讓自己受傷。因為我是個很容易被過去束縛的人,如果留下什麼念想,我大概會被困住很久很久,「如果」對我來說是不該有的存在。
至於「初衷」我必須找到,我始終不清楚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至於在遇到問題、情緒湧上心煩意亂時總會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或奇怪的發(fā)言……自己事後回想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的那種。若能維持「初衷」,有了準則,或許雖然一樣會有情緒,但行動就不致於那麼奇葩吧。
一旦你明白了「所有的生活都是自己選的」,一旦你想清楚了「任何事的結局不是得到,就是學到」,那麼你就會擁有與困難相抗衡的清醒、與失望匹敵的樂觀,和與焦慮持平的心安。
但我同意「所有的生活都是自己選」的,即便再悲傷,我想也可以選擇努力把每一天過好,把每一件事情做好,進而慢慢找回自己的狀態(tài);我想與其學會樂觀,嘗試跟失望相處,並與焦慮和解,才是比較適合我努力的方向。
結局只有兩個,不管哪個都不出預料之外。最壞的打算早就都做好了。發(fā)生了,不也就這樣嗎?反正不管怎樣都不會死,真的很糟糕的話就加註一句,死了正好。對吧?
真想記錄下每一刻的時間,煩躁的、不安的,悲傷的、開心的,驚喜的、失望的,不至於在以的以後,想不起曾經還有過這樣熾烈的情緒。
這陣子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要在這邊寫這些東西,特別是一些比較負面的情緒。好像在讓自己不斷回想這些糟糕的經歷,讓自己傷口癒合地更慢……但現在我有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答案了。
我們都難免想起誰,就像想起一朵不重開的花朵,但時過境遷後總會知道,那些風月就僅僅只是風月,而那些心願也僅僅只是心願,如此而已。
其實,我需要的並不多,就是用一些小細節(jié)告訴我——
你會陪著我,永遠不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