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的對話和對話的感覺
無論角色和劇情是否具體,對話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要有人開口,時間感才會實際存在。既好直接迎來衝突,能夠讓人物的目標變得較為單純,也比較讓人好確定他們現在身處的環境有多麼真實、可靠。
即便是特別依賴旁白的創作者,也不得不承認有人實際開口更好梳理資訊。於是,哪怕旁白本身就已經為對話服務,也要繼續營造出樂於與讀者對話的感覺。
聽起來有點扯,但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一定會參與,只有程度的差異,沒有作者承認不承認的問題。也許是設問,又或者直接給出答案,在合適的引導和重視前後邏輯的段落中,此類的小技巧極為重要,等於從栽種到開花的過程全展示在讀者眼中。
絕大多數時,我們都不該省掉這種設計,更不可以期待讀者能夠自行整理和想像重要細節。看上去是留白但實際上只顯得簡陋的例子太多了,就算作者沒有意識到,不少千瘡百孔的結構在客觀看來就只是偷懶。
讀者沒有義務參與創作,多數時,作者怎樣讓創作的難度降低和爭取喘息空間都是好的,但以為自己搞砸的部分該留給比較熱心的讀者幫忙收拾,這在心態上不可取,最終呈現也可能混亂到不行。
為了逃避些什麼
這是很正常的,事實上,創作本來就該是為了逃避而存在,
如果你很成功,那就是為了逃避貧窮;如果日子沒那麼好過,那就是為了遠離現實;創作者要是精神狀況不穩定,那更是該為了製造避風港而創作。
得深知自己害怕什麼,下筆才會有動力。切勿把整個創作過程想得太美好,又或者把自己想得太偉大,那只會導致患得患失;因為有沒有得到足夠的讚美而失去幹勁,因為簡單的低潮而考慮放棄,甚至累積反社會的衝動,最終這種不成熟的心態必定會讓人逃避創作,讓責任心也大打折扣。
同樣的,也不要把業界看得多高尚,事實上,把讀者想像得過於神聖也是有問題的。作品之所以有存在意義,純粹就是為了滿足特定追求,而日後不少相關引用和延伸基本上作者根本管不著。
就算不扯到二創,我們也得承認,連看上去十分遠離政治的奇幻類作品也具有煽動潛力,不少時後哪怕作者沒有明確的訴求也有書評會擅自政治化。就算沒招惹到這些人,不少讀者也會擅自認定之中部分內容可以用於社會諷刺,這有時遠比認為某些段落與自己的生活重疊度極高還要來得糟糕。
這正是近幾年的許多影視相關都會擁抱政治正確的主因,社運本身可能很低級,但創作界本來就有討巧的一面。
對於成天只是在社群網站上筆戰的人來說,參與煽動比較容易出風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特別纖細敏感的人也常把諂媚特定對象與教育意義混為一談,顯然把操弄特定資訊給視為是一種勒索資本。
用輕鬆一點的角度來看,讀者要什麼,創作者就好好研究,再儘管給他們,這確實比較容易帶來雙贏的局面。
沒錯,聽起來很接近垃圾食物的設計方式,而這就是主流作品的本質,多數人都愛大量肉類蛋白質,最好還有一堆飽和脂肪,配上不少糖和鹽巴,以及經過不少處理的澱粉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讓顧客一看就喜歡,咬一口更愛,最好他們想戒掉都難。
一邊追求藝術高度一邊抱怨作品就是曲高和寡的創作者通常不僅常識缺乏,也是很難融入社會的那一群。別的不說,他們大部分的目標和他們的嘗試根本嚴重矛盾,只是妄想有一大票人會跨越不少障礙,讓他們獲得加倍肯定,可能還加倍賺錢。
不少評論者靠著誤導特定創作者和讀者來塑造自身形象,這種追求風格的做法基本上只是一種角色扮演,也是主流市場愛的那一套,但他們的演出方式可能太過離譜,導致分析徹底偏離市場現實,變成總是與大家唱反調的存在。
試著遷就他們,又或者想要成為這種人的摯友,通常只會讓品味變得奇怪,跟不停參與社運的那一群開始與社會缺乏共識,成天陶醉在奇怪的粉紅小泡泡中一樣,只是把反主流當成是一種生活方式。
靠著詭異的自我催眠來避免與社會上的多數人重疊,甚至把重新定義是非對錯視為是目標,這實際上可能只是一票社會化低落的人想透過撒野來改變遊戲規則。沉溺在這種小圈圈中,以為自己正在參與某種革命,最終只是讓詭辯大於創作,也導致自己的個性越來越壞。
有些心得聽聽就好
早期網路上很多要求文字創作者重視圖像感的寫作建議,可實際上能做到這種事的創作者本來就不多,真的很努力去呈現極有可能導致創作慾望降低,也許還會拖垮所有重要段落。這不表示當初撰文的人居心不良,至少在多數時,我們該傾向於相信他們都期盼能有更重視技巧的人可以給業界帶來新氣象,不太可能是內心不健康又不懂創作的人為了一時好玩而選擇誤導。
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曾直接透過一個小角色的嘴在東方特快謀殺案中坦承:「要是我們有巴爾札克那樣的生花妙筆,就可以把沿途的風景都寫下了。」
以上,意味著許多目標看上去很棒,也確實有業界高人能做到,明顯是能夠讓人獲得大量掌聲的管道,但是否必要很難說。畢竟我們都很清楚,要文字創作擁有和繪畫一樣的表達是很偏離現實的,最多只是點綴般的嘗試。
如果連不少大師都會選擇放棄,那新手在學習階段的過於重視只會帶來反效果。既然如此,去研究成功的一線作家怎樣避開自己的不足之處,能讓多數人都忽略他們偷懶的事實(說不定還讓不少讀者都鬆一口氣),絕對是劃得來且必要的。
順便一提,圖像小說指的是比較多文字且重視青年市場的連環圖,本質上還是漫畫。徵文比賽偶而也會有強調圖像感等要求出現,但最終比較重視劇情邏輯和人物內心描寫的仍是主流,因為詳實的情節交代和細述角色感想才是文字創作的強項。
我的結論很簡單:許多嘗試都十分可敬,為此努力也是合理的,但有些事實不能忽略。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選擇使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在很大一部分上不是由技術決定,而是看個人習性。根據一些研究指出,選擇使用哪種人稱來負責描寫可能是由基因決定,還與性別息息相關。男性第一人稱居多,女性第三人稱居多。
所以一個男性新手作家單純的看過很多第三人稱的小說就覺得自己模仿起來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這是錯覺,為此卡上幾年歲月去鑽研其實劃不來,或許過程中能夠學到不少,但真正能夠讓他放心創作的可能只有第一人稱。在今天,我們可以透過許多單純到家的程式功能就把第一人稱的作品給改變成第三人稱,所以若真有必要,使用word的搜尋和取代再修飾一些細節就好了。
當然,我沒有什麼能耐讓大家都相信我,畢竟我自己最近也都在休息。最近我是真的沒在館什麼更新,也不覺得提供什麼故事可以讓我也感到十分快樂。就算一輩子都和多產無緣也沒關係,畢竟人生沒那麼單一,許多簡單的快樂若放棄去追逐,那內心的不識在某個年紀後絕對會加倍累積。
記得本篇的主題,有些心得聽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