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五是這學期第一次社團課,同時也是成為儲幹後的第一次社課~
社課的上一個禮拜五要在午休開會驗實驗,但是…我收到了另一張通知單,「啥小…也是禮拜五午休嗎?」嗯,我上學期找去當學生會班級代表,當時因為閒閒沒事,而且工作只是偶爾要去舉手表決,所以就接下了這職位,老實說現在有點後悔,尤其是同時要處理班級跟社團幹部的雜事……
不過幸好社團的學長姊都很好,就算我先去開了學生會的會也沒刁難,真是萬幸(汗)。學長快速說明了一下第一次社團課要做什麼,「這次的主題是心理學,我們會在各組桌上放一盤棉花糖,然後大概每五分鐘我們就會在盤子裏面加兩顆棉花糖,等到上課二十分鐘的時候,如果還沒有人吃,儲幹就要開始狂吃。」
心理學配棉花糖……就是那個測試小孩自制力的那個棉花糖效應吧?但其實我不怎麼喜歡吃棉花糖,如果只是一兩個那還可以,但狂吃……?而且,生物實驗室是可以吃東西的嗎?我其實不太想在我解剖過牛眼跟豬心的地方吃任何東西…。
社課前一天,醫研的學長過來通知我們班上選醫研的人,第一次社課的地點改到演講廳,而且還在儲幹的群組提醒我們要在演講廳外面脫鞋再進去。題外話,這學期我班上選醫研的人多了三個耶,到底為什麼…?
是說,果然在實驗室吃棉花糖還是行不通吧…。可是,去演講廳為什麼要脫鞋進去?
社團時間,學姊告知我座位安排後,提醒我要記得脫鞋,接著便走進演講廳,各桌果然都放了一盤棉花糖。
首先是社團幹部們的簡短自我介紹,然後教學就向大家說道:「桌上的棉花糖都是可以吃的,吃不夠的話可以叫我們再加,大家就盡量吃。」
所以這大概不是只有棉花糖效應的應用吧,總之,等棉花糖多出八顆,我再開始吃……
心理學自古以來都是被當成玄學,直到現在都還跟玄學有許多牽連,而歷史上首次將心理學當成科學,大概可以追溯回1021年時伊斯蘭科學家海木什的著作【光學】,但到1874年才真正的發展出「科學心理學」這個領域,因此有「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這句話。
心理學有許多學派,就我個人感覺,他們之間就像繪圖或文學的流派一樣,或許是我的錯覺吧,比起科學,反而跟藝術這類由「心裡的想法」構成的技術有點像,流派之間互相借鏡,又互相對立。
行為學派主張以系統化的方式了解動物行為,認為「自由意志僅為幻象」,所有行為皆由先天條件和環境決定,代表性的實驗是巴夫洛夫的狗。
精神分析學派受生物學研究影響,認為心理發展由兒童時期的經歷決定,動物的行為和認知來自欲望,建立了潛意識理論,認為欲望和現實、道德產生衝突就會引起心理疾病。
人本主義和前兩個學派並稱心理學三大學派,受存在主義和自由意志影響,肯定人的正面本質和存在價值,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就是這學派的重要理論之一。
除此三個之外,心理學還有許多不同主張的學派存在。
接著是談神經科學跟精神科學的差異,神經科學是研究神經系統的學科,這是脊椎動物身上最複雜的構造。
這裡教學順便提到目前學校還沒有神研社(大概是神經研究社的簡稱),就等大家去創立了。可是,創了之後會有人想加嗎?XD
神經病指的是神經損傷,而精神病心理出現認知或情緒控制等的障礙。
下課,學長經過我這桌的時候:「你們棉花糖剩好多喔,都沒在吃齁。」
「快點吃,盡量吃。」
我苦笑著點點頭,我會努力吃啦XD
然後,我就趁著下課假裝聊天去試探了一下跟我同桌的同班同學們,「欸那個棉花糖是不是太遠?」要先排除掉因為搆不到才不吃的可能…。
「喔對,是有點遠,不過我們沒有要吃,你們吃就好。」
棉花糖效應的漏洞,就在於如果本身對棉花糖不感興趣,自然就不會想吃盤子裡的棉花糖,今天算是徹底的瞭解了(?)這點。
雖然他們說沒有要吃,但我還是默默的把盤子推給他們,拜託吃一點啊,我沒有想要把棉花糖吃到吐QQ
上課鐘響起,教學繼續講課,接下來是介紹精神疾病的環節。
人格解離障礙也就是多重人格,它會使患者出現記憶截斷現象,並且就像是一個人體內住著好幾人一樣(假面騎士電王)
上課鐘響起,教學繼續講課,接下來是介紹精神疾病的環節。
人格解離障礙也就是多重人格,它會使患者出現記憶截斷現象,並且就像是一個人體內住著好幾人一樣
思覺失調癥,即精神分裂癥,遺傳因子和環境因子都可能誘發。它會讓患者產生幻覺,使得患者無法辨認哪些是真實世界發生的事,好發於男性。
強迫癥的患者會陷入「無法自拔」、無意義的重複行為或想法,他們即使知道行為或想法沒有意義,但還是無法停下。現在常用暴露反應阻斷,使患者暴露在強大的不舒服感下,以使患者說服自己忽略刺激來治療。
廣泛性焦慮癥會讓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感,同時可能伴隨產生自律神經失調的生理反應,也因此,他們容易同時有心血管疾病。
然後就是社會心理學,它是在研究社會中的個體和群體行為,用科學方法研究人文習俗等。
再來是介紹心理學效應。
破窗效應,是指只要有一個不當的行為(破窗)沒被糾正,接著就會有更多人效仿不當行為。
棉花糖效應,只要能耐住暫時不享樂(吃棉花糖),最後就能得到更大的成就。
鳥籠效應,指如果得到了一個不必須的物品(鳥籠),最後就會以該物品為基礎去添加更多不必要的物品(鳥)。
登門檻效應,如果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對方更容易答應請求。
巴納姆效應,指人容易相信宣稱是量身訂做卻模稜兩可的話術,星座占卜就是經典例子。
毛毛蟲效應,指群體的決策者因僵化思考,而將隊伍帶往不好的方向。
這時,教學宣布我們要進行實驗:「請現在有穿鞋子的人起立。」他望了一下演講廳裡站著的人,我目測不超過十個,接著他道:「…給他們掌聲鼓勵。請問各位,你們進來演講廳,有需要脫鞋子嗎?看到門口有一排鞋子,你們是不是就脫了鞋子?」
難怪我就覺得說不出的奇怪…。
然後簡報切到實驗室守則的頁面:「再請各位看看桌上的棉花糖,原本我們這個實驗是要在生物實驗室做的,讓儲幹開始吃棉花糖當破窗者,實驗看看有沒有人會跟著一起吃,還是會遵守實驗室不能飲食的規定。另外可能有人會發現,盤子裡的棉花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增加,這個是棉花糖效應。不過也感謝有吃棉花糖的各位。」
我同學因此靠腰了一下教學,害大家的襪子都髒了,然後他們還跟我講:「我看你一直在吃棉花糖,我就想說那個棉花糖難道很好吃嗎?」
「不,並沒有…。」我苦笑著否認,半年內我不想再看到棉花糖……
今天算是圓滿落幕了吧,心理學的確是有趣的議題。不過下一次社課……就是我們自己要上臺了,希望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