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我由衷敬佩能寫好論文、研究論文和指導論文的前輩諸德們。
以前太過於渺小,不知道研究論文的辛苦,等到自己一頭栽入,雖然辛苦(常常因為論述不符邏輯或舉證不足),卻也從中得知,做學問重視的是脈絡(luò)與前因後果,並汲取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尊重學問、尊重傳授知識的人、尊重研究的方式等。從不斷修改的途中,我了解到什麼是對學問的敬畏及對一己不足的羞慚。而這份羞慚,令我愈發(fā)不敢妄言,寧可多讀多聽多思考再說話。個人感想不代表能經(jīng)過歷史歷年來多人求知累積的事物所驗證的。
另外,今天孩子搭校車一切平安,唯有在停車等候其他同學上車、等長時紅燈時有所發(fā)怒:他認為校車是要如自用車一般常時前進不能停頓的。今天也抓到了孩子服用藥物後會不舒服的時間點:大約2個小時,過了這2個小時,情緒就趨緩和,但遺憾的是,這2小時孩子要先抵抗來自內(nèi)在的不舒適,就無法上課專注。對此我還需要思考教學策略。放學搭乘校車也是一切平安,聽到家長安心的表示:謝謝老師。忐忑不安的情緒瞬間雲(yún)消霧散,我能為孩子做的不多,即使不能代替他受難,至少要想出法子轉(zhuǎn)移他不安的情緒和痛苦。
雖然今天在協(xié)助他寫作業(yè)或操作時還是被抓了幾下,但我認為那是他無可選擇的反應(yīng):身體的痛苦迫使他需要用情緒宣洩或自殘的方式去轉(zhuǎn)移,但之後肉身的痛苦又反饋到身上,導致陷入無限迴圈。最遺憾的是莫過於欠缺表達方式(他又不願意操作溝通板和學習手勢),這真的很叫人傷腦筋啊。
有很多書想讀,但有很多學校問題要解決:不只一個學生,所有的學生都需要照顧和提供家長解決他們迫在眉睫的問題。
最後感謝願意指導我寫作論文的老師、朋友、前輩,我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這段歷程中我明白做學問是件美好的事──光是釐清自己支離破碎的思緒就已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