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連假,我過著追劇耍廢的日子。有次追到一部完全戳中我喜好的劇,那時的我彷彿鬼迷心竅,幾天就追完三十集的電視劇。追劇的過程中,無法克制的慾望讓我一部接著一部看下去,雖然過程愉悅,但廢寢忘食、不務正業的一口氣追完,最後的心裡卻沒有快樂,看著連假結束,反而帶來疲憊、空虛的感覺。
一、【腦神經科學解釋:為什麼擁有越多,越不快樂?】
近年神經科學的發展,一個假說顛覆我們對於快樂的認知。來自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Dr.Anna Lembke說道:「Pleasure and pain is co-located (快樂和痛苦是互相連結的)」
在大腦中,處理快樂的部分同時也處理著痛苦,他們的機制就像是一個天平,然而身體追求的是一種「穩態」,當你感到快樂時分泌多巴胺,天秤傾向快樂的一方,大腦追求穩態的方式不是恢復平衡,而是以相同角度向痛苦傾斜。隨著重複的刺激,釋放多巴胺的反應會變弱且變短,而痛苦會從又弱又短的反應變得又長又強。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對相同的遊戲、美食、娛樂、購物感受到的愉悅感逐漸下降,並需要更強的刺激,最後深受各種痛苦的成癮癥困擾。也顯示現代人對於憂鬱、焦慮、煩躁等情緒,也許部分就來自於這樣的行為模式。(註1)
至於痛苦的狀態,同樣會帶來快樂。想想辛勞下班後的一杯冰啤酒,熬夜寫完論文後的放鬆,又或者辛苦運動後所帶來的愉快感?也許嘗試控制慾望和生活模式,我們同樣可以控制自己的快樂和痛苦。
二、【我們的痛苦,來自唾手可得的快樂——Dr.Anna Lembke 】
理論學家很喜歡拿遠古人類來與現代人類做比較,因為同樣的大腦,卻在不同的環境中。確實,我們不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數天的時間,只為埋伏一頭獵物或是採集一些蔬果,遠古人類付出巨大心血才能獲得的快樂來源,我們只要走到便利商店,或者打開App就能獲得。越精緻的美食、越頻繁的大餐,麻痺我們對於美味的感受,隨著餐費不斷的升高,卻漸漸感到食之無味。「我們有很多帶來快樂的行為,實際上它卻給我們帶來壓力。」——Dr.Anna Lembke.
我還記得,在那個手機不是非常發達的時候,身為學生的我,每週的快樂感來源就是週六的綜藝節目、週日的偶像劇,看完的我感覺非常快樂,並帶著滿滿能量期待下一週的來臨。對比現在的差異,我們經常拿起手機,尋找youtube、網飛,一個鬼迷心竅甚至假日能追完三十幾集的劇,很多在過去都可以被稱為神劇的影視,現在卻很少在我們心中留下深刻的感受,因為現在的我們幾乎不需要等待,用極為低廉的代價,就可以立刻、馬上、無時無刻的被滿足。
三、【平靜才是最佳狀態——多巴胺斷食(Dopamine fasting)?】
關於多巴胺斷食,也許是一種重新找回人生幸福感的可行方式。我想,練習讓自己保持在平靜才是最好的狀態。偶而,在午後的公園,曬曬太陽,躺在樹下放空時能感到平靜;在森林漫步,觀察著綠意盎的自然可以感到平靜;聽聽海濤,看著遠方船隻逐漸消失可以感到平靜,你有多久,沒有丟下手機,讓自己好好感受這一切?
【減法人生,讓獲得更有意義】
最近,我在減少一些生活中的行為,例如看短影音、Youtube。也在控制自己不要任意開啟追劇模式,利用我當初大學時期戒除我的遊戲成癮方式——不接觸不開始,成功斷開從國中開啟的遊戲成癮行為;我也將房間不必要的一些雜物做了清理,並且刻意讓我的飲食逐漸變得簡樸。我會選擇這樣,並不是因為這些物質娛樂是萬惡的、需要消失的,正因為熱愛著這些事物,而不希望它反過來成為傷害自己身心靈的毒藥。
因為深刻體會過這樣的成癮,帶來的是深遠的空虛和痛苦。我不過是希望,當我再度擁有它們時,它能帶給我那種期待與快樂,就像當初那最純粹的相遇,便在我心中留下永恆的經典。
因此我更加敬畏、慎重得選擇。
註1:短影片:
Anna lembke著作: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0461?sloc=main
(無業配,推坑想了解更多的讀者。更多理論分享待中文翻譯本出來,讀完我再分享給各位。)
________Follow & Subscribe me______
願意支持我創作更好的內容,【贊助】我喝杯咖啡
【追蹤】我,不定時更新作品。
如果能在底下【留言】跟我聊聊天!
我會很感謝 ( ?3?)
點個【GP】讓我知道,你/妳的閱讀,
讓我們一起加油!
____________ Author __________
十林(SLin)
從事空間設計,假日不務正業的兼職網拍和寫作。
夢想是當個文字工作者,想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想找我聊天嗎?以及更多圖文分享在【Ig:slin_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