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與41集就是和田合戰(zhàn), 義時真正意義上鎌倉登頂?shù)囊粦?zhàn),
整體節(jié)奏是把
泉親衡之亂與
和田合戰(zhàn)先後呼應;
老實說雖然老將和田義盛給觀眾很喜感很活寶的感覺,
但真正細數(shù)劇中各種舉止來說, 真的就是...
「我侍所別當耶!! 給點優(yōu)待好嗎?」整個就凹很大, 兒子無罪後想連侄子也一起凹單, 這就是鬍子一族的羈絆嗎?

只是把這件事導引到現(xiàn)在的實朝將軍親裁階段,
總覺得的確是要導引進去, 但突然開口說我要跟隨上皇, 這轉得有點髮夾彎了些...

--
【侍所別當.和田義盛】
三浦一族出身, 父親義宗原本是坂東英傑三浦義明的嫡長子,
但因義宗39歲戰(zhàn)死, 當時義盛只有17歲, 義明便將家督讓給次子義澄,
廢嫡的義宗一脈, 義宗以杉本城為根據(jù)地, 故史稱杉本義宗,
義盛則以和田鄉(xiāng)為根據(jù)地, 便以和田為苗字.

義盛在三浦一族裡面這輩來說最為年長, 跟三浦義村相差20歲左右,
扣掉那些鎌倉長輩團來說, 他就是源賴朝底下最為活躍的三浦族人,
雖然一度被梶原景時搶走侍所別當?shù)牡匚?
但可以說在三代將軍源實朝時期, 就是次於北條的存在.
因此前面站隊北條時政的他, 後面也顯露了自己必須要有政治遺產(chǎn)的心思,
跟實朝請願出任上總國司上總介, 最後被尼御臺政子與大江廣元打槍回絕,
就是因為這時北條家已經(jīng)有兩位國司, 相模守義時與武藏守時房,
守護只要是夠格的御家人都有不稀奇,
國司才是能跟北條家分庭抗禮的地位.
鎌倉初期國司還是比守護有實力的, 出任國司需要朝廷認可,
當時的朝廷也不用看鎌倉面子, 平賀朝雅成為伊賀伊勢國主就是一例,
而不是後來室町幕府以後, 國司等等官職成為武士的點綴品,
守護在鎌倉初期只是統(tǒng)御在地御家人的總警司這種地位.
雖然義盛最終還是沒有當上上總介, 但這並不減京都那邊對他的看法,
身為供隨賴朝上洛7人的先鋒, 還是賴朝推舉左衛(wèi)門佐的10位御家人之一,
當時慈圓僧正的《愚管抄》就寫明了和田義盛才是三浦之主:
「義盛左衛(wèi)門ト云三浦ノ長者。」這也埋下了真正三浦家宗主的三浦義村背叛的遠因... 實在太尷尬了嘛.
--
既然這兩集弄成連續(xù)事件導致和田合戰(zhàn)的爆發(fā), 那就用時序來看怎麼個連鎖反應.
這一連串事件也主要循鎌倉幕府的準公式紀錄《吾妻鏡》的寫法,
組成大架構來演出, 但其中會穿插一些其他考據(jù)出來的史料,
就如同前面說過的, 雖然和田義盛的演出非常討喜,
但仔細詳端一些作為, 那真的是凹很大, 凹不用錢.
1213年2月15日, 信濃國人泉親衡派人鼓吹謀反, 推翻現(xiàn)任將軍源實朝與北條義時擁立賴家之子千壽丸上位, 千葉成胤將傳話人捕抓後交付北條義時調查
2/18經(jīng)過調查後發(fā)現(xiàn)涉入人士超過300人, 將軍實朝下令進行追捕
3/2追捕至最後發(fā)生戰(zhàn)鬥, 首謀泉親衡失蹤
3/8和田義盛前往御所說情, 實朝鑒於義盛長年的功績, 赦免了義盛兩個兒子的罪名, 但侄子胤長屬於首謀集團, 確定流放至陸奧
3/9和田一族前往御所請願, 北條義時為了給義盛難堪, 將胤長拖出來示眾
3/17胤長流放, 3/21胤長之女過世, 年僅6歲
3/25和田一族請願收回胤長在御所東邊的官邸
4/2北條義時強制接收了胤長的官邸, 賜給郎黨金窪行親與安東忠家.
依照當時的習俗, 胤長流放後其官邸可以由家族接收回去,
但北條義時又跳出來阻止此事, 表面上再給了義盛一次難堪,
這官邸還賜給了自家郎黨, 實際上等於義時在御所東側有了據(jù)點.

而泉親衡這個人物實在是不明確之處太多,
如風一般來, 趁亂之中又如風一般消失,
所以劇中改寫成源仲章假扮應該是這個道理,
反正此亂目標包括北條義時, 變成上皇想要搞義時埋了暗樁吧?
5/2官邸在和田義盛官邸附近的八田知重通報大江廣元, 義盛於官邸聚集兵馬
本來三浦義村, 胤義兄弟也參入其中,
義村還寫了起請文發(fā)誓, 但動用兵馬後義村卡住御所北門讓將軍, 御臺所與尼御臺避難.
藤原定家的《明月記》則記載了三浦義村打從一開始就通報了仍在宴席之中的大江廣元與將軍實朝,
所以開戰(zhàn)之前幕府首腦層就已經(jīng)退往法華堂避難,
本劇也採用了這個說法, 但避難地點改成吾妻鏡的鶴岡八幡宮.義時主持的防守方鎮(zhèn)住了和田軍東西面的攻勢,
和田軍突破御所南門攻入放火, 然而沒有掌握到將軍實朝的義盛漸感不支,
前往法華堂的北門被三浦義村下令嚴守無法突入, 下令全軍退往由比濱整頓.
5/3呼應義盛的橫山時兼率軍前來會合再次攻向御所其他觀望的御家人也即將抵達戰(zhàn)場,
將軍實朝發(fā)下御教書下令觀望的御家人攻向和田軍, 並且詠唱兩首和歌獻給鶴岡八幡宮祈願勝戰(zhàn);
此戰(zhàn)打到傍晚酉時, 和田義盛等首謀者遭到討取, 橫山時兼逃亡於甲斐後自殺, 其餘殘黨逃往安房國.
《吾妻鏡》還標註了其實原本義盛與兼時是計畫5/3才要發(fā)難,
等於義盛被提前破梗不得不動兵先衝御所一波;
另外《明月記》則記載了追擊和田軍的首功是千葉成胤, 切斷和田軍退路的是三浦義村,
《吾妻鏡》則將這些功勞轉給了北條泰時.--
離完結篇沒剩幾集, 劇中這一戰(zhàn)也開始描寫了北條泰時的帶兵能力,
劇中沒有登場的義時郎黨守護的御所東側, 改成泰時防守此處,
雖然是帶了點泰時因酒誤事的小八卦, 但這一戰(zhàn)也確實讓泰時成長起來,
還袒護了二弟朝時, 朝時會不會因此成長也得看承久之亂了吧?
雖然本劇的兄弟好像都是拿來當對照組居多的,
不要說賴朝, 範賴, 全成, 義經(jīng)四人四樣, 下一輩的霸道賴家與溫和實朝, 奧州的藤原兄弟,
貴公子般擅長樂器的結城朝光, 有個鎌倉暴言王腦袋皆肌肉的哥哥長沼宗政,
狡猾至極的風向王三浦義村, 有個直腸子通到底的弟弟胤義,
看著眼前的阿叔大哥們催吐起請文, 一整個傻眼胤義...和田義盛雖然領便當下戲一鞠躬, 但也如同義時所言,
碩果僅存的古風坂東武士也逝去了,
如果
畠山重忠代表的是坂東武士所有光明的那一面,
和田義盛代表就是坂東武士最粗俗的那面,
動不動就肌肉解決, 各種情勒加上我凹還要更凹的虎狼風氣的體現(xiàn).
擔任將軍實朝側近的義盛孫子和田朝盛本劇沒登場,
劇中義盛與實朝的親近感, 大概跟早該引退的八田知家一樣, 兒孫的要素都直接被吸收了.
接下來可以歸納一個段落的, 大概就是
公曉的將軍斬殺事件了,
最後親王將軍繼任破局, 改成攝家將軍繼任, 再來就最終劇承久之亂了,
照這個節(jié)奏應該是演不到義時死後的伊賀氏之亂?
畢竟目前的伊賀夫人格局, 怎麼看都只是個縮水版的牧夫人啊...

--
獅子奮迅《Earl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