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位家長跑來跟我說:我以前覺得你很兇,但相處過後才知道你跟我想的不同。
在學校,為了建立學生的規範,不得不板起面孔(或許有更好方式),寧可被視為嚴格的人,也不想因為怠勤,而抹消了學生成長的可能,拿捏與孩子相處的分寸,是教師不可迴避的社交手腕。
你不能太過軟弱,否則學生就會失控,仗寵而驕;但也不可過分強硬,令孩子心生畏懼,不敢親近。我找到的方式是,課堂時放寬標準,但嚴格實行;說話算話而不隨便承諾;長時間陪伴學生而觀察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先以孩子的思考為出發點,以大人的思維去有效處理環繞在他們身邊的大小事,不以成人的價值觀去和孩子衝撞:或許在大人眼中的小事,例如下課十分鐘要玩玩具,對孩子來說就是全世界,無法同理這樣的心情,就一定會和孩子起爭紛。
在雙方同意的前提下建立契約、規定,例如在上課前一分鐘提醒學生要收拾玩具,遠比上課鐘響了要學生都坐好在位子上來得通融。當然這是針對特教生的對策,關於普通班會有不同的調整。
當了老師這麼多年,能從孩子的表情、言語和情緒察覺他們的需求,一一解決或教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孩子漸漸能控制脾氣,慢慢長大,同時我自己的脾氣也越來越圓潤,不會再堅持自己無謂的原則。
原則若是沒有能讓人感同身受的寬容,都只是讓人不適的枷鎖。最近我深深能體會這點。
我不會講啥教育就是愛之類的老生常談,有時只是自我實現或是個人滿足,要不就是互取所需、追求最大利益,而感同身受,只是比較有效率的手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