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有點疑惑是不是之後跌到萬三、萬二、萬一的時候,都需要寫一篇來聊天,不過這次聊的不是儲蓄計畫,因為目前已維持唯一購買006208的構想,但由於秉持著思維需要不斷辯證的精神,這次我決定選擇兩個方向來挑戰自己的儲蓄構想,第一個方向是「存股」本身就不成立;第二個方向是「少即是多」的單一持股是一種很爛的儲蓄構想。
我先闡述下思維為何需要不斷辯證,或者說思維需要不斷被挑戰,首先天下最難的兩件事分別為「把你的錢變成我的錢」以及「把我的想法變成你的想法」,由於討論話題的因素我僅聊後者。
雖然「把我的想法變成你的想法」看起來很像電影裡的思想植入等點子,亦或者所謂的「洗腦」,但很神奇的是很多事經過很多人的闡述後,腦海裡似乎會不自覺地接受這種想法並將其進一步鞏固,而這某種程度上便是無形中接受了別人的想法並不自覺地以為這是我自己的想法。當今「存股流」是臺股操作主流,財經網紅、券商投信與不知道從哪冒出的所謂「存股」達人們會告訴你「應該存股」,然而這就像別人會說複利效果下累積財富的速度有多快,卻不會說負複利讓財富蒸發的速度有多快一樣。所以在我看來,但凡覺得自己擁有存股的投資屬性者都應該去思考為何存股這一行為會成立,有沒有可能存股這行為本身就不成立,唯有去懷疑,去論述,才有可能更進一步了解與認識自己,也才有可能在數十年長度的股市人生中少一點波折。
首先在我的構想中,「存股不成立」的首要前提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就是不會有人像媽媽那樣願意無私地、憑白無故地給我十塊錢,如果有人或機構願意給予利潤(或稱為股息),那一定是我們身為投資人付出或者承擔了什麼,才會換得這份報酬。
報酬總是伴隨著風險而生,相信這無限接近於常識的話不再需要我闡述,可是這能說明是投資人承擔了股市震蕩的風險才能獲得報酬,因此承擔更大的風險時市場才會給予更多的報酬。至於震蕩所帶來的風險,我想臺股從年初萬八一路跌到年中萬四,且能在六月這一個月跌掉1900多點(6/1的16811到6/30的14825),已充分說明股市的震蕩對於每一檔股票的影響是無差別性的,所謂只要你是股票你就得跌,而這種以漲跌「震蕩」為核心的屬性就本質而言正是與「穩定」相衝突的。
所以如果存股的核心概念是「穩定地取代銀行那利率僅有1.2%的定存」,那麼由於天下沒有白吃午餐(沒人會憑白給我錢)的大前提下,那麼會延伸出三個問題,其一為「5%殖利率的股息」與「1.2%利率定存」之間的利潤差距是怎麼來的?其二為股市的核心屬性是「震蕩」,尤其當空頭熊市來臨,不論是什麼產業且不論如何追求低波動,只要是股票就得跌時,談何穩定?其三為經濟衰退時,如何保證企業一定能發放優渥的股息?有沒有可能更大的可能是配發的股息來自本金,即所謂左手拿錢給右手?
如同很多財經網紅會不斷描述投資複利的錢滾錢好處,卻不會說負複利會如何讓錢快速蒸發一樣,在多頭牛市行情時會有很多所謂的達人鼓吹投資的好處,卻不說經濟衰退時參與在股市裡的任何人都逃不掉。綜上所述,我會認為所謂的「存股」是不成立的,因為把錢放進股市裡跟把錢放進銀行定存裡完全是兩回事,是兩件不可比擬的事。
由於文章寫到這裡時已經晚上九點46分了,等下要準備睡覺了,所以「少即是多」的單一持股是一種很爛的儲蓄構想之部分要等下次再繼續聊了。順便聊點題外話,最近在玩《星際酒館》時會在等待回合結束的空閒時間裡翻閱蔣勳老師所著的《生活10講》,這是一本有相當年紀的書了,想當初我第一次翻閱該書還是讀高職的時候,但就在我重新閱讀第一章《新價值》時,想到馬克思所提出的「異化」,我先大致簡單聊一下馬克思提出的「異化」,其餘更深入的內容等未來有機會再繼續聊。
首先,馬克思對於勞動的理想狀態下,是一種將自身能力與構想「外在化」的實現,但是當今最常見的僱用關係是薪資勞動(wage labour),這使得我自身的勞動只是為了獲得薪水而不是實現自我,可是這會造成「異化」(Alienation,另個常見的中文翻譯是疏離化),使得我的生產行為及其成果與自己產生疏離,這也包括與他人的關係有所疏離,而這份疏離會使自己懷疑自身的人生價值,讓人感覺到人生沒有意義。
先聊到這,要去睡覺了,下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