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批判別人吃狗肉的人才是最偽善的。然後吃雞等於吃恐龍,超酷的。
網絡上很常看到養狗的人會為別人吃狗肉而爆氣,說別人噁心
但好像從來沒看過養鳥的人去出征其他吃鳥的人,不會有養鳥的人說別人吃鳥噁心,甚至養鳥的人本身就有吃鳥肉的習慣
這兩者到底差在哪邊?
是因為人類跟鳥在生物分類上跟同是哺乳綱的狗類比較親,所以對狗的憐憫心會比較多?
還是因為人類本性打從一開始就不會憐憫其他動物,反對吃狗肉不是因為憐憫或是覺得狗勾可愛,只是人們沒有吃狗肉這個「習慣」而已?
有些人會覺得吃蟹蝦海鮮很正常,有些人則會覺得海鮮就是海裡的蟲子,很噁心不敢吃
臺灣是海島加上華人的美食光譜本身就比較廣,蝦子又是年菜之一,所以大多數人從小吃到大,自然不會覺得有問題。可是在歐美,尤其是內陸地區,蟹蝦不是甚麼傳統菜,不是每個人都會小時候吃過蝦蟹,長大後覺得蝦蟹噁心不敢吃的大有人在
這當中「會吃」與「不會吃」的分別只是人們出生地的習慣與習俗而已
又像是蜘蛛,柬埔寨的人會覺得吃蜘蛛很正常,但我們又會覺得吃蜘蛛很詭異
柬埔寨曾經出現過饑荒和旱災,經歷過要把眼前所有會動的東西都抓來吃的困境,蜘蛛(捕鳥蛛) 就是當時被抓來吃的生物之一,人們有了吃蜘蛛的習慣後發現蜘蛛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還有點好吃,就算饑荒期過了後,這個習慣還一直被留下來。
仔細想像一下,捕鳥蛛就像是蟹的身體扭了90度後,殼上再長點毛而已,理性分析的話你我都知道吃
經處理又炸熟後的捕鳥蛛對身體不會造成甚麼危害,可是心理上就是會有那麼一點抵抗而不敢吃,我想這當中的分別就只有出生時有沒有吃蜘蛛的「習慣」
回到鳥類的部分,家雞約在2200年就被人類馴化,可以說荒木飛呂彥出生前人類就在吃鳥了,而且還不是地區性的文化,而是全球化的習俗。
雞隻好養、生得多又長得快,產肉量CP值超高,而狗隻更具功能性,能狩獵又能看家,鳥類自然比同樣被人類馴化的狗隻更適合用作食用的物種,人類自然是選擇留下了吃鳥而淘汰了吃狗的習慣。
加上1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們生活變得富有和方便,狗隻不需要再當狩獵的工具,而是從工具轉為炫耀身份地位的配件,狗隻作為人類寵物的印象在此時被大大加深,奠定日後狗狗在人類世界中尊爵不凡的地位,進一步減少人類會養成吃狗肉的「習慣」的可能性。
說到底我覺得說不吃狗肉的人「不是偽善」,而只是「不習慣」而已。
而這種習慣與不習慣的衝突其實到處都在發生,小至人/事/物,大至家/國/法
從小開始就「習慣」用windows,用電腦大多數時間都在打遊戲的人,如果「不去理解」mac用家的工作需要,就會去攻擊和嘲笑他們,覺得mac用家很盤
自從母胎出生就待在男性生活圈的人「習慣」了男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如果「不去理解」女性的生活方式與思考,就會去攻擊女性跟從天性所表達出的想法和行為,及後再演變成仇女
老人家「習慣」了過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堅持一套自己的生活哲理,如果「不去理解」年輕一代的生活環境有何變化,只會拿過時的理論壓在年輕人身上,就會變成老害
小粉紅自小就被灌輸臺灣只是中國版圖內的一小塊地區,「習慣」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去理解」臺灣在脫離中國支配後過百年後所經歷的歷史,不去理解當中過百年所演化出僅屬於臺灣自己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習俗,沒辦法理解中國與臺灣之間的差異有多大,早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所以這些小粉紅就會去攻擊所有不接受中國的臺灣人
要是狗類長肉長得比現在人類馴化的動物還要快,人類從以前就培養起吃狗肉的「習慣」,現在社會一堆人一邊手邊養著可愛的寵物狗,一邊口裡吃著香香的狗肉也不會是甚麼奇怪的事
養狗的人應理解到吃狗肉本質與吃鳥肉吃豬肉並無分別,不應去怪責有吃狗肉習慣的人
支持吃狗肉的人應理解到養狗作寵物的人對他人吃狗肉的行為所感到的訝異感,不去刻意挑釁有養寵物狗習慣的人
說到底大多數的爭議都是源自爭吵的一方「習慣」待在自己舒適圈,不願意去「理解」他人的「習慣」,繼而以自己的習慣去攻擊他人的習慣而已
要是每個人都願意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固執,不要故步自封食古不化,這世界的爭吵將會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