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很奇異的經驗。人類往往受其主導,對其任性無能為力,不是不由自主就累積一堆「不願回想」的事物,要不就是忘掉自己拼命想掌握的過去。而記憶是很多作家喜歡探討的議題:牽涉到時空的變動、人的轉變……許多畫面在不同時間點對某些人意義就可能不同。
在火車上,我讀過了法國小說家帕特里克《這樣你就不會迷路》一遍,感慨不已,小說中並沒有交代「該回憶的人之後該何去何從」,只有描述「現在的人」並非當時主角所回憶的人,而主角只停留在回憶之中,不停反芻那個原本彌封的過去──若是沒有一個契機讓他打開記憶之門──他會連那個回憶也徹底忘掉。故事是這樣子的:一位作家弄丟了一本電話簿,撿到他電話簿的人,想要知道電話簿中某一個人的信息,於是作家從這位「有所求」的人得到了更多訊息,間接看到一個他熟悉卻也陌生的名字......而這本小說便是在談,許多可能的交織,讓他不經意踏上原本不可能回溯的道路。
帕特里克並沒有用很激情的文字去表達主角的情感,而是用小心翼翼地查證,去摸索自己跟那個名字最後的關聯,即使主角在尋訪的過程,甚至是找到目標人物的時刻,皆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因為他很清楚他回不去那個年代,而他猶疑不決,腳還是不自覺動了,但眼淚卻沒留半滴。
回憶像是一個開關,只有有其中一方斷絕訊息,那麼持有的剩下一人,可能就成了陌生的載體。我想起那些褪色的友情,縱然我自己從沒變過,但在那些已經變化的人的眼裡,我的不變或許就是已經激烈改變的他們眼中「巨大的變化」。記憶就是這樣迷人卻又讓人心碎的東西。
但人還是拼命想記起什麼,儘管有些東西適合遺忘,也該用來遺忘。荻原浩《明日的記憶》、小川洋子《沉默博物館》等都談了不少記憶逝去或保存的方式,但我對帕特里克用這樣近似無情,卻也異常熱情的蒐證,印象深刻。
主角在找尋過往住所時,仍不停幻想那個名字可能曾經為他留下的訊息:這樣你就不會迷路。但事實上,我們人類不僅會在現今中迷路,更可能會迷路在過去,而且那過去未必是如實發生過的。
有時不得不承認,人是仰賴記憶而生,而每天都在遺忘的人,他是最幸福的,同時也異於常人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