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播到第12集的時候,我一口氣看到第12集,意猶未盡,後來把巴哈板上的雙重人格的推論看完,也把廣播劇補完,覺得從文本外部來說,看到很多互文的現象,以協助解讀,覺得很有趣。
至於文本內部,描寫各種底層或基層,尤其中下中年階層族群的心理,我覺得格外深刻,甚至是那種想愛又覺得沒條件愛,所以吹捧自己的猴子,跟海象川的豁達明智,是兩種不同的對比。此外,紀實/寫實這點表現得不錯,符合觀眾對中下階層的基本印象之外,也呈現不堪之人堪的那面,超越單一角色扮演一元面向的窠臼。
更進一步說,作品深刻描述「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那些輸家、劣勢、少數和弱勢,那種既可憐又扭曲的心態。從偷刷老爸錢買橡皮擦、追求自己的發展勒索/放下拍檔、初階偶像的競爭等,充斥著各種「我可以傷害人和為惡的合理藉口,甚至我可以怪罪外界,不需反省」(在橡皮擦課金男的幼時陳述最明顯,他一路把自己被父親毆打的責任,從老師不許班上的比較,還有自己幻想橡皮擦大賽,到最後花大錢買橡皮擦下訂單等,一路推到他人身上並合理化,見EP04)。
還有一種可惡與可憐相映的,就是自覺有病有錯,但還是忍不住責怪他人。
這方面來說,我的理解是:自我之惡,與環境與他人都是因果練的一部份;他人亦成了促成自己的惡的條件。於是,責怪他人的效果,就是「先轉移注意力」,從而可以「暫時」不凝視自己的不堪。這方面來說,確實如巴友葉子說的,呈現了一般人的面貌,尤其資通科技將大家的言行紀錄與可視化,我們更容易發現,原來大家都一樣,一樣的無助和糟糕。延伸來說,如果人類的平均值如此,誰又願意不一樣?即使知道自己也有錯,先責怪他人總是比較輕鬆,不管生理上的宣洩,還是認知上的處理順序。
說到佳績,這部本來沒有BD的打算,甚至從22集被刪到13集,但沒想到現在有BD,說不定還有下一季,期待。另外,這部的腳本家此元和津也(連結),我孤陋寡聞,看了這部才第一次聽到這名字。但查了一下PTT,在開播前,就有人看到這名字就預言ODD Taxi神作。
最後,我只能說,看這部我非常心有戚戚焉:「人就是這麼無意間為惡,而且為惡得理所當然、情非得已,既可憐,但又可惡」。仔細回憶,這部作品很微妙,「沒有一個人物的性格有轉變」,儘管人際關係的變化倒是伴隨故事的謎題與懸念,一直變化。小戶川在整部作品出場到結尾,其實沒有任何性格上的改變,那麼外貌的變化增加得更多是觀眾對他視人異能原因/身世的憐惜。即使是被陰溝教訓的河馬,除了譁眾取寵的行為被終止外,也沒有新的成長,包含處事觀念。儘管如此,這大概也是團隊隱約在文本裡暗示,終究社會是一個大結構,人作為其中的行動者,也許具備些許能動性,但終究改變有限,而被結構決定,扮演他們的角色。
看完很多熱血向、光明向作品,我不得不對這樣的青年向作品,在「人物變化」的面相,多一些關注和詮釋。
筆者資訊 |
|
兔二(nobuusa) 遊戲愛好者,尤好「粗鄙之語」與「王司徒」,現居於臺北市。 最近的興趣是ANKI+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應用,尤其在遊戲領域,譬如如何玩遊戲學英文。請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