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官方钱包

前往
大廳
主題

【讀書筆記】「閱讀」這件事的心得

floraelm | 2020-11-15 16:01:27 | 巴幣 108 | 人氣 339



一些關(guān)於「閱讀」這件事的個人小小心得...



「讀書心得」與「摘要」

在PTT的book版有個討論串,大概是在說:最近許多人發(fā)表所謂的「讀書心得」,但其實只是「書中內(nèi)容重點摘錄」,根本稱不上是讀書心得。讀書後如果沒有自己咀嚼消化後的感想,只是複誦書的文字,根本稱不上是真正讀了這本書。

我看了該討論串以後心頭一驚也有點慚愧,因為我自己看完書以後頂多也是把書中重點記錄下來,不太會寫什麼長篇心得。要是有人問我對於該書的心得,我可能也是把書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或一個概念說給對方聽。

我們會讀的書通常都是偉大的學者作家耗費多年寫成的人類智慧結(jié)晶,雖然有創(chuàng)見但不會脫離現(xiàn)實。就像「一九八四」裡面說道:「好書說的通常是你已經(jīng)知道的事」。所以我看書時常一邊覺得「沒錯!就是這樣!真是說出我的心聲。」可能因為這樣,我常覺得看完一本書以後沒什麼好說的,該說的事,書都已經(jīng)講完了,我就是因為這樣才去看這本書的啊!頂多把書中的精華記錄下來,讓自己事後翻閱回想。如果有所心得,可能就是將書中內(nèi)容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做連結(jié),但那就是一些個人的經(jīng)驗,每個人都會獲得這些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實在是不足與外人道。

最近看了蔡志忠的禪宗漫畫思想,裡面有一則小故事:一個音樂家演奏了一首曲子,演奏完畢後,聽者詢問音樂家:「這首曲子的意義是什麼?」,音樂家就把該曲子從頭到尾再演奏一遍,然後回答:「這就是這首曲子的意義。」如果用言語來解釋,一定會和原本的意思有所偏差,最好的回答就是問題本身。

每個人閱讀、吸收書中知識的方式不同,其實我覺得寫寫書摘也是不錯的方式。當然寫心得也是很好的,只是現(xiàn)代人時間有限,光是看書恐怕就沒什麼時間了,還要花上幾小時寫讀書心得,真是很需要毅力呀~不過,也就是因為時間有限,必須慎選要讀的書,才需要去看別人的心得吧,如果讀了以後才發(fā)現(xiàn)書的內(nèi)容不好或不適合自己,那真是欲哭無淚。但是一本好書的妙處通常是讀完整本才能感受到,如果我會去看別人的讀書心得,大概是因為我沒有打算親自去看那本書吧~



書沒看完!

我有輕微的購書癖,常常買來的書沒看完,就又買了下一本,因為常覺得自己浪費或有罪惡感。書的功能有很多,普遍認為是:1、傳遞知識;2、增進智慧;3、擺飾用;4、自我滿足(購物慾、虛榮心)。如果買了書卻沒看,那真是非常可惜呀。

最近我看到一個說法覺得頗有道理:「書不一定要整本讀完」。當你獲得書中的知識或智慧以後,實質(zhì)上就已經(jīng)讀完這本書了。其實蠻多坊間的書,特別是關(guān)於心靈成長或生活啟發(fā)類型的,內(nèi)容會一再重複,好讓讀者反覆閱讀吸收。就連我最近看名作「人類大命運」時也覺得作者很愛重複之前的內(nèi)容或觀念...雖然這會像上課總複習一樣讓讀者比較容易記得啦。

禪宗有所謂「指月喻語」:真理就好比月亮,手指就好比文字;想要看見月亮,我們通常會順著他人手指的方向去尋找月亮的所在,因此不能執(zhí)著於文字,因為文字並不是真理本身,就像手指也不是月亮。想要看見月亮,不一定要藉由手指,同樣的想要獲得真理,不一定要透過文字,文字只是輔助的工具。

如果已經(jīng)獲得自己想獲得的智慧了,何必執(zhí)著於書本身呢?當然啦,如果沒有把書看完,怎麼知道書中已經(jīng)沒有自己未知之事呢?也是挺傷腦筋的。(這樣可就有點知識焦慮了?)



書的價格戰(zhàn)

最近的熱議話題就是關(guān)於書店批評電商低價售書的爭議。雖然我也很喜歡實體書店的氛圍,但對消費者來說便宜的書就是促進人購書、讀書的慾望啊。許多好書雖然圖書館有收藏,但因為太熱門根本借不到。

對於市場的改變,只能說真的是時代變遷吧。更早發(fā)生改變的像是音樂串流、各種影音網(wǎng)站...即使人們有心要保存什麼,大環(huán)境還是一去不復返。但是有些提供獨特體驗的事物還是不會被取代,像電影院也沒有被Netflix取代,KTV也依然流行。現(xiàn)代人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有獨特性的東西才會吸引人去消費。

會不會是因為書這項產(chǎn)品太有文化氣息,以至於書商、出版商不太用商業(yè)經(jīng)營的角度去處理?書的內(nèi)容有無法量化的文化價值,但書本身的售價是需要商業(yè)考量的,書的銷售也需要精心設計的商業(yè)操作,但書的內(nèi)容價值不會因此減損。

畢竟只要把東西拿出來定價販售,就會被貼上商業(yè)標籤,這時候再談什麼都沒用了,商品就是商品,只能讓市場決定一切。政府雖然有時會保護特定產(chǎn)業(yè),但以現(xiàn)在的趨勢應該不太被大眾接受,憑什麼特定產(chǎn)業(yè)就特別要受保護呢?

我還是希望未來實體書店一直存在,但可能會變成不同的樣貌和電商區(qū)隔,說不定再過三、五年就會有業(yè)者想出答案了。







創(chuàng)作回應

Rainbye
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遊戲可以寫出個人心得,但書卻沒辦法呢?是因為遊戲本來就重視個人經(jīng)驗嗎?
2020-12-04 10:12:24
floraelm
這我也說不上來,可能是我覺得寫遊戲心得比較輕鬆,閱讀心得對我來說比較嚴肅,光是看完書就很費神了,還要寫心得更累~
2020-12-04 17:21:58
Rainbye
不過如果以你的說法:個人經(jīng)驗不足為外人道,那又為什麼遊戲經(jīng)驗可以而書不行呢?我個人認為兩者是一樣的,而我寫心得不是為了說出有道理的東西(如果是的話大概人人都能寫書了),純粹是為了紀錄當下看完的感動,以期影響更多人去看它,或者是得到更多的共鳴、不同看法的激盪等。
2020-12-04 10:16:50
Rainbye
你說的音樂家重新演奏一遍的故事我很喜歡,可是我有不一樣的看法:我認為音樂本來就是難言傳的事物,而且它對於每個人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夠給予人們當下有喜悅、共鳴、撫慰等感受。所以要問音樂的意義何在,那當然就是再彈奏一次,然後看各人心中與之有什麼樣的連結(jié)了。我認為這是音樂、繪畫獨特的地方,但書的表達形式則比較不一樣,它可以很淺白易懂(詩的話,我認為又更偏向音樂繪畫了)。
2020-12-04 10:27:45
floraelm
是呀~所以可以將音樂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作品(像是琵琶行)才會那麼經(jīng)典
2020-12-04 17:23:58
Rainbye
關(guān)於你引用的「好書提到的都是我們知道的事」,我不是那麼認同,以我來說是因為書中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才會促使我好奇它會怎麼講,而這些書的主題跟我日常生活中關(guān)注的事情有關(guān)聯(lián),所以我會想去看它們。
不過這點讓我想到一個說法:「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所以也許讀書的意義對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而言,也會有所不同吧,而我仍然處在少年階段也不一定(這邊說的比較像精神年齡吧)。
2020-12-04 16:16:26
floraelm
的確,很多書裡面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才會想去讀。但那句話我個人還是蠻有體會的(可能因為老了),很多書在看的時候確實會有這種感受,特別是經(jīng)典書籍,畢竟這些作品就是讓許多人產(chǎn)生共鳴才會被稱為經(jīng)典。
2020-12-04 17:28:46
Rainbye
順帶一提,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要買電子書(事實上已經(jīng)開始買了),實體書保存太佔空間了,也比較難攜帶攜帶。
雖然我開始轉(zhuǎn)往電子書閱讀,但是這次價格戰(zhàn)的新聞我也很關(guān)注,我也希望實體書店能持續(xù)經(jīng)營下去,它提供的是一個極為獨特的空間。

總之你的這篇文章讓我感到很有共鳴,我認為這就足以稱為是你的心得了,它包含了你的個人經(jīng)驗、所思所想,而且它對讀者而言不會是沒有意義的,我認為這些不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2020-12-04 16:20:07
floraelm
謝謝啦~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想法記錄下來並分享出去真的是蠻不錯的,這就是生在這個時代的好處吧。
我之前買過一次電子書,雖然方便但還是習慣實體書的質(zhì)感,但真的很佔空間就是了~
2020-12-04 17:33:28

更多創(chuàng)作